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作用 近20年来,世界性能源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减轻汽车自重,降低油耗成了各大汽车生产厂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减少汽车重量的主要途径就是使汽车材料轻量化。在为数不多的轻量化汽车材料中,铝合金应用最多。美国在80年代,其轿车平均使用铝合金量为55kg,到90年代就已达130kg,估计到2005将达到270kg。GM公司1978年铝构件重量占3.46%,而1995年增至  相似文献   

2.
汽车发动机铝活塞材料应用及研究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铝合金知塞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介绍应用广泛的共晶型铝硅合金材料和正在逐步推广使用更为理想的活塞材料-过共晶型铝硅合金,为设计者选用,铸造者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日本汽车行业在材料技术研发方面的发展动向,重点介绍了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这3类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部分介绍了钢板、结构用钢、不锈钢、铸铁、铁基粉末冶金5种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最新应用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了铝合金、镁合金2种有色金属在汽车部件中的应用;最后综述了陶瓷、塑料、橡胶、玻璃、涂料5种非金属材料在欧、美、日等国汽车上的最新应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汽车铝合金材料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铝合金可分为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含锻造铝合金)两大类。当前汽车用铝以铸件为主,约占汽车用铝量的80%。近期的研究热点除耐热铝合金等新材料开发外,更多的是集中于支撑技术以及扩大铝在汽车中的应用范围。本文是根据最近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编写的,旨在反映2003-2005年期间,国外汽车铝合金材料技术的若干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动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汽车工业用铝材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以日本汽车工业用铝为例,较详细地介绍了铝及其合金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汽车用铝合金目前的应用水平和最近开发的新型铝合金。  相似文献   

6.
<正>全球的环境和能源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断满足环保要求,降低成本,各国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材料,使汽车的自重越来越轻。在专用车的设计和生产领域,轻量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各种轻量化的解决方案中,铝合金材料得到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专用汽车制造商和用户的青睐。欧美日流行的轻量化方案:铝合金欧洲的专用车设计和制造水平很高,轻量化步伐也走在全球的前列。在欧洲的道路上,主力的运输车型是厢式半挂车,其车厢内外板材料大多数采用轻量化的铝合金。除此之外,自卸车、  相似文献   

7.
面对全球能源日渐稀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汽车轻量化已是大势所趋,铝合金材料是未来汽车轻量化的主要理想材料。目前钢铝连接技术还不成熟,只有加快研发相应的钢铝连接技术,才能拓宽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文章对钢铝连接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装配铝合金尾梁使用普通螺栓连接电泳后力矩衰减的问题,采用铆螺栓进行工艺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铆螺栓连接性能明显优于法兰面带齿螺栓。由于铆螺栓使用简单,强度可靠,故推荐在整车关键部位使用铆螺栓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8.
铝合金应用比例的提升使得传统钢制车身逐步向全铝及钢-铝混合车身转变。相应地,其材料匹配方式也由单一的钢-钢向钢-钢、铝-铝、钢-铝等多组合方式转变,涉及同种及异种材料的连接。铝合金自身的物理化学属性导致其焊接性非常差。传统电阻焊以及弧焊工艺已经无法满足铝合金的连接及应用需求,因而急需开发和掌握新的铝合金连接工艺。详述了国内、外四款主流车型全铝及钢-铝混合车身的轻量化材料及连接技术应用情况,将当前铝合金主流连接工艺归纳为焊接、机械连接及粘接三大类,并依次阐述了其工艺原理、技术优势及在汽车上的主要应用情况,旨在为轻量化车身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专用汽车》2010,(1):40-40
12月21日,东风商用车公司携手中联重科在北京举办了“强强联手,服务北京”国Ⅳ环卫专用车客户交流会。来自北京环卫系统的近300名客户参加培训活动,东风商用车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黄刚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5日上午,我公司人力资源部在2号楼9楼会议室举行“岩土分类与地基承载力确定”的专题培训活动。本次培训邀请我公司技术质量部张修杰副总工程师担任主讲,参与培训的人员主要为生产部门各级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因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且理论知识针对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各生产部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踊跃参加,共计有46人参加此次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