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西西 《汽车与安全》2014,(9):100-101
<正>2014年7月以来,有细心的北京市民发现,海淀区紫竹院路车道沟桥西侧桥头新增设了一个横跨马路的金属架,上面装有7组指示牌和显示器,从车道沟桥到四季青桥,自桥头支架向西,类似的金属支架共有7个,其中两个安装有监控设备。交管部门表示,该路段是继2013年北京市朝阳路潮汐车道后,北京市设立的第二条潮汐车道。金属架等设备是为潮汐车道准备的。待潮汐车道开通后,将有望缓解早晚高峰该路段道路的拥堵情况。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无锡市蠡湖大道-周新路路口为例,介绍可变车道在信号交叉口的应用方法,包含可变车道检测器的布置、信号灯控制机理,以及交通安全配套设施的设置等,最后通过饱和度指标评价可变车道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实施可变车道能够合理分配道路资源、缓解路口通行压力、减小车辆排队长度,对于潮汐车流明显的城市,具有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缓解当前城市道路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日益加剧的问题,在阐述国内外潮汐车道应用现状基础上,针对北京市潮汐交通现象明显的立汤路和朝阳路,进行了高峰时段交通调查,分析了潮汐车道交通流特性,论证了设置潮汐车道的可行性。根据路段现状设施、交通流量和流向特征,提出了潮汐车道设置方案,并采用Vissim仿真方法,对潮汐车道设置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汐车道对提高路段主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和降低延误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次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应急车辆路段行程时间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应急车辆的路段行程时间计算问题,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单向2车道道路,在假设应急车辆不更换车道的条件下,根据应急车辆行驶规则,构建了城市道路应急车辆的2车道路段行程时间计算模型.得出行程时间和路段长度,自由流车速,常规车辆的平均车速,更换车道时间,车流的车头时距的关系.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城市道路潮汐车道的设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华 《交通科技》2012,(3):116-119
针对城市道路早晚高峰单向拥堵难题,分别对已建和新建存在潮汐车流的道路进行了分析,对设置潮汐车道的条件进行了论证,并对潮汐车道道路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论证分析,明确了已建道路和新建道路设置潮汐车道的条件及设置潮汐车道要解决的问题,对设置潮汐车道的道路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重庆市道路具有桥隧比高、道路线形差、畸形交叉口多等特点.为缓解部分路段多车道汇入节点交通拥堵严重的问题,文中以重庆市公园立交多车道汇入路口为例开展信号灯交通控制对比研究.获取该路口的车道数量、走向等几何线位参数,并分析各条汇入车道的交通流时空特性;在明确汇入路口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分别开展无信号控...  相似文献   

7.
在交通流理论中的车辆换道特征研究领域,基于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的车辆换道过程搜索算法是准确有效发挥高精度交通流数据价值的关键。依托NGSIM项目的高精度交通流数据,提出了基于车辆横向位移与速度的换道起点和终点混合搜索算法,并通过可视化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与已有算法在准确度上的优越性。对新算法所得的车辆换道过程进行了交通流特征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研究低估了车辆实际换道持续时间;车辆换道持续时间受道路路段车流饱和度的影响;根据算法将车辆换道过程分前中后三段,前段持续时间和后段持续时间相对稳定;以车道线为界,车辆在跨越车道线前后的纵向位移之比大于1,且受道路路段车流饱和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浅析潮汐车道对交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汐车道即可变更车道。根据区域路段早晚交通流量情况的不同,潮汐车道可针对有条件的道路试点开辟出某一车道,以采取不同时段内行驶方向变化的方式,确保出行畅通。  相似文献   

9.
陈峻  王涛  李春燕  袁长伟 《中国公路学报》2012,25(1):128-134,140
为了精确解析城市公交车和社会车辆混合运行的状态,在基本路段车速模型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公交车流量、社会车辆流量、公交车比例等参数,建立了改进的混合机动车运行速度模型,分别选取单向二车道和单向三车道路段进行交通试验调查,采用Metrocount 5600气压管式车辆分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并用于改进模型的参数标定,并分别建立了2种车型的速度差模型,提出了路段混合车流3种不同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同等车流量情况下,不同公交车比例对社会车辆速度的影响表现为3个显著的变化区间;随着路段饱和度的增加,社会车辆和公交车之间的速度差呈现出从几乎不变、快速缩小到接近于零3个较为明显的运行状态;考虑车流组成中公交车比例的变化可以细化路段车流畅通状态、拥堵形成状态以及拥堵状态的判别。  相似文献   

10.
概况苏北人民医院位于扬州市核心城区,受路网承载力不高、交通流量高度集中、路口空间资源不足'停车资源供给不足等影响,医院周边形成交通堵点,车辆积压严重。针对医院周边道路就诊高峰交通拥堵问题,扬州交警支队以调研现状为基础,对周边相关路段采取顺时针单向循环交通组织,同时对流量汇集路口进行拓宽改造并设置可变车道,路段设置阻车桩,调整信号配时,严管违法行为,调整公交车通行模式,并充分做好宣传及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1.
谷昌旺 《驾驶园》2009,(6):104-104
4月22日上午8点,正是交通高峰期,新密市五四广场路段车流不息,一辆红色豫AP0258丰田轿车,沿北密新路由北向南方行驶到五四广场驶路口时,看见前面车停了一长溜等红灯,本在直行车道的该车司机,一转方向盘,驶出直行车道上等待的车队,逆向行驶来到路口。此过程被执勤的警官看到,遂将该车拦在路边,并要求司机出示驾驶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城市放射性道路早晚高峰交通流的潮汐现象愈加突出。潮汐现象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高峰时段的出行效率,造成交通拥堵,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道路资源的闲置浪费。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路潮汐车道运行方案为例,综合考虑道路功能发挥、交通需求与供给关系、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因素,探讨应对城市潮汐车流现象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可变车道技术是潮汐式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杭州西湖区潮汐走廊是连接城西居民区和市区的主干道。为了解决潮汐车道在早高峰通勤时过饱和状态下的拥堵问题,深入分析了潮汐走廊的实际交通数据并判断出潮汐车道的瓶颈路段。提出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交叉口群协同控制算法,建立了双交叉口协同控制模型,并研究了潮汐走廊过饱和状态下瓶颈路段两端双交叉口的信号实时协同配时方案。利用VISSIM+MATLAB的自适应仿真控制技术对双交叉口配时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了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协同配时方案使得瓶颈路段的流速由22.7 km/h提高至28.2 km/h,提速24.23%,由中度拥堵改善为轻度拥堵,行车时间、平均延误时间等参数也均达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然而,在双交叉口的协同配时控制达到一定效果的同时,下一路段的车辆流速却降低了12.35%,平均延误时间增加了8.96%。这说明:基于群体动力学算法的多交叉口协同配时方案设计,必须强调上下游交通流的关联关系,从全局角度进行全路段的交叉口群的协同控制。上述成果为城市潮汐车道的定量分析和实时智能交通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潮汐式”交通问题,提出在现有BPR路阻函数之上建立基于最小延误时间的车道分配优化模型,并以北京市莲花池西路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实施可变车道前后的行车延误。结果显示采用可变车道可以大大降低路段行车延误,提高道路利用率,最终两个方向的车流都可达到均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星期一的早高峰,西北二环西直门路段,几股车流在这里交汇、聚集,扭成一团,主路辅路刹车灯亮成一片,电子路况指示牌“大盘翻红”,立交桥上下蹒跚出一派80岁的节奏,无数个方向盘后面是无数张焦急而严肃的面孔。车道里、路口边、红绿灯下,一些车开始即兴发挥,划出不规则的曲线,三车道裂变出第四道、第五道。但一辆黑色的新天籁始终规规矩矩,走得沉稳而矜持。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是国内首条多点进出的城市地下道路,沿线出入口匝道较多,间距较小,交通组织较复杂。文中针对该地下道路下行(南向北)方向主路与辅路间的复杂交织区提出两种交通组织方式,并进行交通仿真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调整出入口的布设方式,避免车流在主路内多次交织,能保证主路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拓宽辅路车道数,匝道在辅路完成交织,之后再进出主路,可使匝道至主路的车速变化更平顺,提升出入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快速充电站     
<正>公交专用道是指在城市道路路段上通过特定的交通标志、标线或隔离设施等手段,限定路段上的某一条或几条行车道,只允许公共汽车以及部分特殊车辆在规定时间段内使用,而其他车辆禁止通行,以此提供给公交车辆的道路优先通行权。当一条路段所有车道都为公交车专用时,该路段就成为公交专用路。公交专用道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道路资源,提高道路网络系统的运行效率,缓解因潮汐现象所导致的交通拥堵和道路资源闲置并存的问题,面向无人驾驶车辆普及的未来对可变车道优化方法开展了研究。根据用户最优和系统最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通过ITS调控所有无人驾驶车辆实现系统最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可变车道对道路资源的调节作用,构建了基于无人驾驶车辆的系统最优可变车道模型。采用混沌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人驾驶车辆普及的未来,单纯通过ITS调控所有无人驾驶车辆在道路网络达到系统最优状态,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轻交通流方向闲置的道路资源来提高重交通流方向路段的容量从而调节道路网络结构更好地匹配居民出行需求,因此对于缓解因潮汐现象所导致的交通拥堵和道路资源闲置并存的问题效果并不突出,对于提高道路网络的运行效率亦有限。而结合可变车道优化后,可以很好地协调人、车、路之间的关系,调节道路网络结构更好地匹配居民出行需求,均衡各路段的饱和度,优化流量在道路网络上的分布,显著减少道路网络系统总出行时间,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道路资源的作用,保障道路网络系统高效运行,有效缓解因潮汐现象所导致的交通拥堵和道路资源闲置并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21,(6)
基于茂湛高速公路等4个典型路段车辆数据,研究了广东省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车辆荷载特性及多车道荷载模型。利用典型路段计重收费数据,研究其交通分布规律、车辆荷载分布特性;基于佛开高速公路实测动态称重数据,根据其交通流分布规律模拟了多车道随机车流;建立了广东省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多车道荷载效应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广东省典型高速公路车辆荷载具有明显时变特性且各车型占比不同,外侧车道货车流量显著大于内侧车道;提出了广东省改扩建中小跨径桥梁(l50m)多车道荷载模型的统一形式:基于影响线同号区域加载"均布线荷载q_k=13.0kN/m+集中荷载P_k=360kN"的荷载形式,且多车道横向折减系数宜取为1.00(单车道)、0.87(双车道)、0.80(三车道)、0.75(四车道)。  相似文献   

20.
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中经常会将一些小型红绿灯路口改为右进右出路口,沿线居民的刚性交通需求则需采用掉头形式进行绕行,因此掉头口设置比较重要。可以利用前后红绿灯进行掉头,也可以在路段中设置掉头口,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路段中的空中掉头车道。通过研究路段中间设置掉头口的相关情况,提出了掉头设计策略,给出了相关案例分析,希望对解决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中的车辆掉头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