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城市地铁施工中,由于隧道埋深相对较浅,且经常要穿越工程地质复杂、水文地质极差、围岩级别较低的地段,若采用矿山法施工,通常要采用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水平冻结……等辅助措施.文章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纪-越区间隧道实际施工情况,介绍了另外一种辅助工法--水平袖阀管深孔注浆,并将它与同时采用的超前小导管注浆进行多方面比较,得出了水平袖阀管深孔注浆优于超前小导管注浆并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破碎围岩一直是隧道施工所面临的难点,而破碎围岩地段出现大量涌水更是给隧道安全掘进增添了难度,本文以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秦岭Ⅲ号隧道为例,介绍在隧道破碎围岩涌水段采用深孔超前排水结合超前小导管双液注浆堵水综合防治施工技术,确保隧道安全掘进的实践案例,为今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超前小导管注浆布置范围对地铁隧道开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施工中的沈阳地铁工程,开展了超前小导管预注浆环向布置范围对地铁隧道开挖的影响分析.模拟不同的小导管环向布置,对围岩应力、隧道各监测点位移进行综合比较,确定出超前小导管合理布置范围,对类似隧道工程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特长铁路隧道围岩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较为发育,且处于高地应力区域,因此施工难度较大.在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施工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全程监控量测以及超前小导管预支护、帷幕注浆、三台阶爆破法等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取得了稳步掘进的效果,有效地防止了塌方等事故的发生,为断层破碎带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散体围岩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差,易出现大变形沉降、掌子面挤出、拱顶坍塌等危害,必须进行超前支护。以吉怀高速公路杜夜隧道进口浅埋强风化岩层段为例,对超前小导管注浆在散体破碎围岩开挖中的加固机理进行探讨,采用FLAC~(3D)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遍布节理模型描述岩层结构的特点对小导管注浆施做过程中的受力、位移变形及支护效果进行研究,定量分析超前小导管注浆的加固机理。研究表明:对于散体破碎围岩,采用遍布节理模型可同时考虑岩块和节理属性,更符合岩体状态和工程实际;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能改善围岩的力学性质,提高岩体的刚度及强度,增强散体围岩自稳能力,显著抑制散体破碎围岩的变形,减少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避免散体围岩隧道开挖中坍塌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青莱高速公路城岭隧道拱顶破碎围岩塌方的处理方法.首先用泵送混凝土封堵塌体,而后重新开挖,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和工字钢架加固围岩.  相似文献   

7.
在只有常用小型机械的情况下,施工隧道断层破碎带,通过改变传统的短小导管超前预注浆为长小导管超前预注浆,从而更有效的加固围岩,止住了渗水,同时减少了工序的频繁倒换。并通过增设拱脚纵向托梁,从而改变下半断面开挖方案,为机械化装碴创造了条件,确保施工安全,同时大大提高了断层带的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8.
在粉煤灰地层中修建隧道往往会因其承载力低、受压沉降大等特点产生施工安全隐患,为防止拱顶产生过大沉降,在实际施工之前往往进行可靠的超前支护.本文以穿越粉煤灰地带的盐坪坝大断面双连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超前支护方式下围岩的变形特征,研究各种超前支护方式对围岩的变形控制效果,最终比选出粉煤灰地层条件下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最合理的超前支护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前锚杆或者超前小导管作用下,隧道洞周水平位移呈现拱腰>拱肩>拱脚的变形规律,隧道竖向位移呈现拱顶>拱肩>拱底的变形规律,同时隧道变形主要以竖向变形为主.同时在4.5 m长、120°范围下的超前小导管支护下,左洞隧道拱顶沉降仅为8.73 mm,拱腰收敛仅为1.01 mm,相对来说支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在特殊地质地段,如砂土地层、黄土地层、裂隙发育地层、浅埋地层、大偏压地层等隧道围岩地层中,采用超前管棚支护并辅以水泥注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超前支护方法.文章介绍了某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超前大管棚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并通过监控量测的数据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工程实践表明,超前管棚支护有效地减小了地表下沉和围岩变形,达到了确保不良地质段安全施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雅西高速公路大相岭隧道全长10 007 m,单口掘进5 130 m,为全国单口掘进之最,地质情况极为复杂,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涌水、大变形事故.为了能安全通过大相岭隧道右线41 m集涌水、大变形、断层破碎带地段,采用了分步开挖、分部引排水、初期支护全断面封闭成环、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等施工技术以及严格控制注浆压力、短台阶开挖、加快下导洞施工进度、二次衬砌紧跟等施工工艺,保证了结构的安全稳定及工程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在隧道防水工程中,通常是通过注浆防水施工,达到防水可靠、排水通畅、经济合理的目的。根据工程实例,阐述了隧道工程注浆防水施工要点,介绍了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及围岩径向注浆施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红土山隧道与多条断裂破碎带相交,岩体十分破碎,围岩变化多,V级围岩占多数,地质情况复杂,存在F5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特点,在采取以TGP206地质超前预报系统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结合探地雷达预报及钻探相结合的超前预报方法,对设计存在岩层破碎带的K24+900~K25+080段落成功地进行了地质超前预报;通过红土山隧道断层破碎带的预报成果与实际开挖围岩地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的准确性,从而证明了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对复杂围岩情况段落采取多种预报手段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南京地区土层性质复杂,地下水位高。在该地区实施浅埋暗挖隧道风险较高,特别是富水岩面坳沟地段.如何有效控制地下水是工程成败的关键。结合南京轨交4号线云南路站一鼓楼站区间工程,介绍了采取超前大管棚、小导管支护、掌子面超前注浆加固、临时仰拱等技术措施,实现了隧道开挖面在无降水条件下的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确定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参数及相应的施工方法,文章以兴延高速公路白羊沟隧道北口小净距段施工为研究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采用台阶法、CD法及CRD法开挖Ⅳ级围岩小净距段的施工过程,获得了不同施工方法下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力学特性。实际监测结果表明,该隧道Ⅳ级围岩小净距段施工采用台阶法是合理的,中夹岩柱加固措施采用预应力长锚杆及超前小导管注浆组合加固对小净距段安全、顺利施工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九岭山隧道塌方治理及塌方治理效果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吉高速公路九岭山隧道是大庆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当隧道开挖至ZK102 217时出现了塌方,滑塌范围高约19 m、宽约13 m,塌方量为4 000 m3。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围岩结构(弱风化板岩,钙质或硅质胶结,岩质坚硬,呈块状镶嵌结构)及地下裂隙水是产生塌方的主要原因。采用的处理措施是加强区段支护、回填塌腔、提高松散体的整体强度,并采用"稳住塌方区、固结塌体、超前加固"的分阶段处理方法。施工中采用φ42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φ42系统小导管压浆固结等措施;开挖采用正台阶法以及拱脚加设锁脚小导管、侧壁施作中空注浆锚杆等措施;通过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手段对塌方处理效果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二次处理。  相似文献   

16.
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常采用型钢拱架进行支护,但当拱架间距小于1 m时,施作超前小导管的外张角难以控制。为减小超前小导管外张角,现场施工中采用了型钢拱架腹板打孔的方法。文章通过建立拱架三维模型,计算了不同打孔范围、不同打孔密度情况下拱架的变形情况,研究了型钢拱架腹板打孔对拱架和支护体系的刚度影响。结合现场对比试验,根据初期支护变形、围岩压力和拱架内力的实测情况,提出打孔间距是影响拱架刚度的主要因素。在本工程条件下拱架腹板打孔的安全间距为40 cm及以上,其对拱架刚度的削弱程度小于4%,对整个初期支护体系的刚度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吕梁山隧道2#斜井进口围岩以水平层状泥岩、泥灰岩、灰岩为主,层理和节理裂隙发育,爆破后拱部极易出现平顶、落石、掉块、塌顶等现象,快速掘进、成本控制、安全风险等均难以得到保证。文章通过对开挖方法、超前加固、控制爆破、初期支护、监控量测等思考,提出了单线铁路隧道水平岩层施工中短台阶法开挖、超前小导管注浆、弱控制爆破、拱部中空注浆锚杆支护,以及地质超前预报、加强施工监测等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循高速公路卧龙沟隧道地跨青海、甘肃两省,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区间带,隧道总转角近220°,为西北高原高海拔地区首条小半径螺旋形隧道。本文通过卧龙沟隧道来探讨"一种用于超前小导管注浆的快速注浆套筒"在超前支护中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及经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王许雄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218-221
在特大断面水工隧洞施工中,怎样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题下,快速的通过溶洞成为施工单位的一大难题.在乌江开发公司洪家渡电站泄洪系统工程溢洪道施工中,采用中空自钻式锚杆与小导管联合注浆超前支护,开挖后立即立钢格栅、喷钢纤维混凝土加强支护的方法,快速安全的渡过了该溶洞段.文章对大断面溶洞段开挖与支护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软弱围岩段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受复杂地质、水文及地面荷载的影响,隧道周边围岩应力状态复杂多变,相邻隧道在开挖时相互受到影响。结合深圳轨道交通2号线湾厦站—东角头站区间段左、右线隧道暗挖工程,在施工中采用左右线隧道同方向工作面错开施工、单个隧道工作面采用"双层小导管管棚+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加固"的上下台阶法施工技术,降低了近距离双线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确保了隧道的施工安全稳定。这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