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有孔管桩群桩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无孔管桩群桩和3种布孔方式的有孔管桩群桩沉桩时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沉桩顺序、布孔方式等因素对超孔隙水压力时空消散的影响,获得了无孔管桩群桩和3种布孔方式的有孔管桩群桩沉桩时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深度、径向距离和沉桩顺序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有孔管桩群桩沉桩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小于无孔管桩群桩,表明有孔管桩群桩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超孔隙水压力,其中星状布孔方式的有孔管桩群桩沉桩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峰值最小,消散速率最快,最有利于减小沉桩挤土效应,沉桩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2.
依托XT高速公路K63+500附近引孔加桩加固管桩地基路堤工程,划出一块区域作为试验区,进行了管桩施工时的桩体及桩间土的水平位移测试,并根据桩体水平位移(沿深度)曲线推算得到新加管桩的桩身最大弯矩。结果表明:(1)沉桩挤土效应对桩体和桩间土所产生的水平位移基本一致;(2)由管桩和桩间土内测斜管测得的水平位移沿深度曲线计算出的最小曲率半径接近,其中曲线上段所得的管桩最小曲率半径是桩间土的0.93倍,下段为0.90倍。(3)引孔加桩施工的挤土效应明显,部分新加管桩桩身最大弯矩超过管桩最小开裂弯矩,可能已经出现开裂。  相似文献   

3.
根据控制沉降设计理论,采用疏化桩间距的方法,在某高速公路深厚软基处理中设计并使用了带帽PTC管桩。本文探讨了PTC管桩在高速公路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适用性,介绍了PTC管桩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现场监测了PTC管桩静压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为避免静压桩过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出了消除超孔隙水压力的一些措施,同时应用辩证观点,分析了可利用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有利条件,达到深厚软基二次固结处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桥梁建筑中,应用管桩作为基础近来潮趋普遍。管桩的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施工方便,能应用于入土数十公尺的基础,逐渐取沉箱沉井的用途而代之,尤其在中小桥跨中更为适用。目前国内应用的管桩多为钢筋混凝土制成,其本身强度较高,而地基土壤承载力一般总较低,不能与管桩本身的强度相适应,因而限制了钢筋混凝土管桩发挥充分的作用。为解决此矛盾,乃有扩大桩尖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PHC桩具有施工速度快、单桩承载力高、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小、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单位承载力造价便宜等优点,目前在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中尚未得到推广应用。从管桩填芯、桩长和桩间距等几个方面,对PHC管桩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进了系统研究,通过PHC管桩实体工程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管桩复合地基具有质量易于保证、工期短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但其设计理论尚不成熟。在分析研究管桩复合地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管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采用该种方法计算广梧高速公路某监测断面的沉降与实测沉降的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基本满足工程需要,可以用于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GFRP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了泥炭质土条件下GFRP管桩静载荷模型试验研究,对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FRP管桩的极限承载力较同等尺寸的钢管桩稍大,同时桩顶沉降也稍大;由于GFRP管桩桩身较大的压缩变形量使得桩身下部桩土相对位移较小,相应的侧摩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GFRP管桩的端阻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宜作为端承桩使用;GFRP管桩作为承重桩使用的关键是减小桩身压缩变形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驻马店地区一工地,依据PHC管桩沉桩施工资料,对其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产生单桩承载能力比设计高出20%甚至更多等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类似工程的PHC管桩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琛 《广东公路交通》2013,(3):22-24,46
就设计、施工、生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桥梁预应力砼管桩基础断桩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降低桥梁管桩基础中断桩的机率,为今后更多桥梁预应力砼管桩基础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HC管桩被广泛应用于软基处理中。近年来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较多,基于中-江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开展了PHC管桩挤土效应现场试验研究,实时监测沉桩时桩周土与既有管桩桩身不同深度及不同水平距离处的水平位移,分析管桩的沉桩挤土位移。试验结果表明:管桩沉桩引起的土体位移随距离增大而减小,群桩引起的挤土位移呈现顶部大、底部小的分布形式,X、Y方向位移量差值大;既有桩体桩身位移分布在桩身的1/3~2/3处,影响范围为4倍桩距;既有路基对管桩挤土位移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析了衡阳地区桩基础施工工艺现状,介绍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应用条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衡阳地区应用效果,并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振动式沉桩的预应力砼管桩质量检测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文中依托广东省某改扩建项目,提出一种基于测斜原理的管桩垂直度检测方法,并对该工程中采用振动法沉桩的7根管桩的桩身垂直度进行检测评价.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对桩体无损害,检测精度较高,且能反映桩身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东海大桥桥墩基础1 200 mmPHC管桩和1 500 mm钢管桩设计使用状况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外海桥梁基础桩型选择所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并结合施工过程中沉桩质量及工期对桩基的选择提出了较详细的分析依据,通过东海大桥变更海上段基础桩型的事例,分析了PHC管桩和钢管桩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单桩承载力及荷载传递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兵 《公路》2008,(11):106-110
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单桩承载力荷载传递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轴力和桩身侧摩阻力在一定范围内随桩长和桩径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杨毅  凌松耀  石长洪 《公路》2023,(4):186-190
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桩与桩间土共同直接承担全部的上部荷载。以荣乌高速公路PHC预应力管桩基础为例,分别对管桩单桩承载力及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研究,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远远高于单桩的承载力,计算所得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单桩承载力的1.5倍左右;PHC预应力管桩单桩的桩顶位移最大值出现在桩体达到抗压极限承载力时,卸载完成后桩体出现的破坏变形使桩顶及桩底位置无法恢复到加载之前的位置;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量为桩体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量和下卧层的沉降量之和,可采用分层总和法对上述两种沉降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6.
罗军  李建国 《路基工程》2023,(2):136-141
某高铁车站分布有深厚淤泥及淤泥质砂,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及强度低的特点,处理规模巨大,不仅要控制路基工后沉降,而且要消除砂土液化。采用CFG桩联合预应力管桩的加固方案,但试桩表明,CFG桩在深厚淤泥中的成桩质量不佳,遂将CFG桩变更为预应力管桩。预应力管桩现场试桩及沉降监测表明,成桩质量良好,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浙北某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3种常见桩(塑料套管桩、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的相应荷载、单桩承载力进行计算,得出其适用条件。对各种形式的桩进行经济比较,以确定最佳软基处理方案,分析、研究过程及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预制混凝土薄壁管桩处理软土地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益众 《公路》2006,(10):71-75
结合高速公路应用的实际情况,介绍并说明液压先张预应力预制管桩处理软基的原理、施工过程以及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加精确地预估预应力管桩路基地基的沉降变形,基于慢速维持荷载理论,进行了路基预应力管桩的静载试验和试桩的Q-S曲线拟合,给出单桩沉降预估公式。同时,对拟合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桩身完整性程度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十分明显;指数函数模型对桩基的Q-S曲线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在保证成桩质量的前提下,给出的预估公式对桩基的沉降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相对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20.
深厚软基刚柔组合桩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斌  单君  郑永卫  周坚 《公路》2012,(9):37-41
介绍了刚柔桩同体组合技术的加固原理,同时介绍了其与劲性搅拌桩的不同点。刚柔组合桩单桩及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与劲性搅拌桩及长短桩复合地基有所不同,存在荷载扩散的双层模式。研究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的不同影响因素,当进行刚柔组合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时需考虑插入管桩对水泥土搅拌桩的挤密作用、管桩同心植入水泥土搅拌桩中形成土塞效应、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管桩协调变形情况,结合国内外类似桩型承载力计算公式,给出刚柔组合桩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分别采用平均附加应力法、Boussinesq-Mindlin应力解联合求解法进行路堤荷载下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经实例验证后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