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解决设置公交专用道所带来的道路资源利用率低,相邻车道交通压力增大,专用道分时段开启致使社会车辆行驶混乱等问题,基于车种分离思想,提出一种公交车辆与右转车辆混合专用道的组织方式,允许公交车辆与右转社会车辆共用一条车道,以寻求保持公交优先与减少对社会车辆影响的平衡点。为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首先,针对所研究的道路环境,提出了基于流量生成模型与配时优化模型的车道组仿真流程;随后,在考虑红灯时右转车辆行驶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了人均延误和车均延误的双指标评价矩阵模型;最后,分别在MATLAB和VISSIM仿真平台上,实现了对传统车道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3种方案的效益评价,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的总体车均延误与人均延误在大多情况下处于较低水平,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和普通车道组也具有各自的优势区域;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的车道组织方式可以在保证社会车辆延误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确保公交车辆的优先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适用性,在工程实践中可作为公交专用道的过渡或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
公交优先政策造成了社会车辆的延误。在保证公交优先的前提下,提高社会车辆在信号交叉口的行驶效益,实现车道通行能力的最大化,研究了1种城市道路交叉口间歇式公交专用道(intermittent bus lane,IBL)运行模式,在公交车辆通行不受干扰时允许社会车辆驶入公交车道。通过设置预信号实时控制进口道的车辆类型,实现公交专用道的分时共享。考虑信号协同和换道规则,建立3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采用改进的速度效益模型模拟公交专用道运行状态,引入换道压力模型模拟清空区域强制换道规则。以车辆的平均速度、排队和延误时间等作为评价指标,验证交叉口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公交专用道,交通量未达到车道通行能力的50%时,IBL模式下社会车辆平均延误时间和排队时间分别降低6.9%和4.9%,公交车辆平均速度提高3%,平均延误时间降低5%;(2)当交通量达到车道通行能力50%~80%时,社会车辆平均速度提高15%~37%,平均延误时间降低8%~20%,但是公交车辆平均速度降低3.4%,平均延误时间提高5.7%;(3)当交通量大于车道通行能力的80%时,社会车辆平均速度提高6....  相似文献   

3.
公交专用道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单线公交专用道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公交优先的问题。为能更好地发挥公交专用道作用,提出了在大城市或特大型城市设置双线公交专用道,以及双线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条件,并对双线公交专用道和单线公交专用道的效益进行对比,运用模型计算后得出了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交优先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会对公交车产生正面效益,但也会对其他社会车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交通流的运行状况。文中采用相应的延误模型,通过交叉口的交通延误研究来分析专用道设置的效益。运用该方法对重庆市某一道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效益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外最近流行的车道管理方案HOT—HOV与收费政策相结合的经验,提出收费公交专用道的概念,即可以让非公交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但需要征收一定的费用,从而实现道路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给出了收费标准的计算方法以及收费公交专用道难点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有的一种公交被动优先方法,对相关交通条件进行一定理想化处理。在实际约束和假设条件基础上,定义不同的交通情景,并假设一些能表征不同交通情景的虚拟交通数据。考虑社会车辆、公交车辆的载客数差异,从交叉口整体交通量、相交道路交通量和公交比例差异3个方面展开,采用循环迭代的设计思路,利用Matlab编程计算无公交专用道时单点公交被动优先对应于不同情景下的车均/人均延误水平,得出初步结果。初步结果经对比分析后发现:与Webster方法相比,该无公交专用道被动公交优先在一定条件假设下,更适应于整体交通量不大的交叉口,或交叉口相交道路交通量、公交车比例差异较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公交优先"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而公交专用道是最重要的公交优先路权保障措施。该文对公交专用道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以杭州市公交专用道体系设置为例,在大城市公交专用道的体系构建流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交专用道的相关配套设施实施建议,旨在说明公交专用道体系建设时,须同步建设公交换乘枢纽、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等配套设施,方可发挥公交专用道体系的规模效应,引导市民出行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无公交专用道交叉口情况下,根据公交车到达检测器时刻、检测器布设位置及交通流量等参数,预测出公交车前方车辆数及车辆消散时间,以公交车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公交优先信号配时参数优化模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文中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为公交车准确提供优先配时方案,有效减少了无公交专用道交叉口的公交车延误.  相似文献   

9.
通过交通调查数据,结合城市交通的特点,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流的车种构成;使用规范建议的方法,对各种车辆的轴载进行标准换算,计算各种车辆在道路交通荷载中的比例。通过分析指出设置公交专用道将导致道路交通荷载在横向的严重不均匀分布;从荷载分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了公交专用道对道路使用状况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交通拥堵,我国各大城市都相继在城区开辟公交专用道,但我国目前关于公交专用道各种规范不全面、不统一、不详尽。基于这种背景,在吸取各地公交专用道设置实际经验,充分比较各种规范的基础上,给出公交专用道的设计标准建议,详细规范公交专用道设置方式,公交站台设置位置、尺寸,公交专用道标线和标志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路侧开口车辆需借路侧式公交专用道才能汇入主线车流,借道过程中的车辆互扰行为会对公交车辆的运行延误产生影响。为研究道路开口交通属性对公交运行延误的影响程度,选取开口交通量、车辆转向比例、开口距下游交叉口距离为影响因素,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利用VISSIM软件设计仿真了多种场景下的交通运行,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口交通量、车辆转向比例、开口距下游交叉口距离均对公交延误产生较强的影响,其中开口交通量对公交延误的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804,车辆转向比例产生的影响最小,关联度为0.733。该结论可为公交专用道的交通组织管控、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常规地面公共汽车交通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道路交叉口公交优先设计方案,分析了公交车运量大、投资成本相对较小的优点,以公交专用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公交专用道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基础上,对交叉口进出口公交专用道设置进行分析,以及交叉口公交优先配套设施的设计分析,研究了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的空间结构布置和信号配时方法;最后,以一个交叉口进行公交信号优先仿真设计及延误分析:结果显示:公交优先的信号相位和配时设计方法可以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公交专用道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途径,确保了公共汽车的真正优先。该文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形式与设置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着重从道路的等级和道路服务水平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道路的等级和服务水平指标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武汉市和平大道公交专用道的设计为例,从提高公交运营效率的角度出发,依据道路公交运营现状调查和统计数据,并结合基础数据对道路公交客流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交站台和公交线网的优化设计,确保公交专用道安全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15.
分析公交专用道规划实施流程,依托实测数据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上海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和公交专用道类型及服务水平,针对城市道路网络改扩建计划和交通需求,提出公交专用道的建设策略和道路条件限制时公交专用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设置有路中式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进口道存在因公交与其他车辆两股平行车流在路口同时左转、直行和右转而形成的多路交织现象,传统信号控制方案已无法消除这类交叉口相位放行造成的交织冲突问题。为解决该问题,设计了一种借用公交专用道左转的新型交叉口,规定了各流向车辆的运行规则,同时设计了主信号与预信号相位方案及相互协调配时关系。具体来说,根据公交直行车辆和其他左转、直行车辆的到达-驶离图式,分别建立各流向不同情况下车辆的延误与停车次数计算方法,以交叉口车均延误与车均停车次数加权的当量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为验证该优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结合算例对传统控制方案和优化控制方案进行比较,并分析等待区长度对车辆排队演化过程的影响,确定优化方案适用场景。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案,优化方案增加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使得车均当量费用下降比例达到了32.3%;参数灵敏度分析显示,主信号等待区长度宜设置为80 m。所提出的控制策略通过借用公交专用道左转,提高了交叉口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公交优先策略实施的影响,能够完全消除设置有路中式公交专用道交叉口相位放行中的交通交织冲突现象,以保证交叉口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公交专用道,对多种可能的公交专用道类型(包括公交隧道、常规公交专用道、中央公交专用道、路侧或单侧公交专用道等)进行了效率和成本等因素的综合比较;以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Bus Rapid Transit System)高架专用路为例,从线路布设、站点客流组织、景观、环保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高架道路作为公交专用路对厦门实际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阐述无锡市为解决对公交出行市民满意度不高问题,在主城区范围内进行若干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并从公交专用道的设置需求、设置形式、设置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公交专用道系统.通过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保障市民的基本出行需求.并采取"软硬结合"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骨架路网条件,积极改善运能结构,有效利用道路空间资源,保障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缶沂市近期将实施"四横四纵"公交专用道网络。沂蒙路现状为双向6车道,在不进行大规模道路拓宽改造的前提下,实施公交专用道有一定难度。在沂蒙路现状调查基础上,论证公交专用道实施必要性,进行合理功能定位,提出道路断面改造方案、公交车站改造方案、交叉口进口道设计,以及沿线相交节点出入交通管理、慢行交通配套、公交信号优先等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城市开发的变化,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建设更为复杂。基于西宁市五四走廊公交专用道项目,介绍了应对新旧城区的连接通道、新路和老路的专用道设计对接、轨道走廊与公交专用道走廊共线以及智能交通系统与公交走廊的配合等复杂城市开发背景下的公交专用道设计经验,阐述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