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带来了中日两国间更为广泛和频繁的交流。恢复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友好交流、往来迅速增多。从中日海运航线上看,当时不仅从日本进口的家电等货物开始成倍增长,同时中国学生赴日留学、日本来华观光旅游的人员快速增加。特别是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日、并向日本首相发出邀请3000名日本青少年访问中国后,  相似文献   

2.
趋向成熟、稳定的中日航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日本航线的集装箱货流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10.1%,达到约287万TEU,突破300万TEU已近在眼前。中日航线集装箱货流第一次突破200万TEU是在2003年,从那时起仅3年运输规模就扩大了5成。1998年以来,中日间的集装箱货流连续7年以两位数增长。对于日本,中国已牢固地确立了进出口都超过美国的贸易伙伴国的地位。然而,中日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成熟,一直扩大的贸易已出现增速减慢的征兆。虽说去年仍是两位数增长,但双向货流的增长已明显放慢。在这种情况下,在中日航线营运的船公司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变化。与中日航线的持续兴旺相反,日本方面认为航线环境已极为严峻,主要是中国地方船公司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往日本的运价为适应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往中国的运价因货流不平衡经常处于低位。由于日本大型厂家进人中国,日本船公司从数年前起就正式开展该航线的运输,但经营非常艰苦。然而,部分中国船公司已从中日航线撤退,日本主要船公司也已减少中日航线的运输,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日贸易从1998年起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中国已成为日本的超过美国的贸易伙伴国。中日航线的货流不断增长,但由于激烈的竞争,运价持续低迷。  相似文献   

4.
《船艇》1994,(9)
经中日双方商定,10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和北京图书馆举行第一届中日造船配套工业交流恳谈会和第四次日本船用机械新技术研讨会。为出席中日造船配套工业交流恳谈会,中日双方均将派出较高层次的大型代表团。日本代表团将包括日本舶用工业会  相似文献   

5.
丁力 《海运情报》2006,(2):15-15
2005年中日航线集装箱货物运输量进出口合计比上年增长10.1%,达到286.7万TEU。反映持续扩大的中日贸易,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日本往中国为86万TEU,增长10.6%;中国往日本为200.7万TEU,增长9.8%。中国往日本货物量超过日本往中国的状况没有变化。但是,中国往日本货物的增长率3年来首次下降到一位数,而日本往中国仍以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6.
丁力 《海运情报》2005,(4):27-27
中日航线2004年的集装箱货物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46.7%,达到260.5万TEU,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日本往中国为7718万TEU,中国往日本为182.7万。TEU,中国往日本的货物量仍然大大超过日本往中国的货物量。但是,出口增长率日本约6成,而中国约4成,日本已超过中国。  相似文献   

7.
中远在日本事业的初始和发展从6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和日本两国民间贸易的活跃,1964年6月,中远“燎原”轮满载着祖国的重托和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首航日本的门司、东京和神户3个港口,受到了日本人民和华侨的友好接待。从此开启了中日之间远洋货物运输的大门。中日航线的开辟,加深了我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彼此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日贸易的交往做出了积极贡献。 1977年,中远总公司在东京设立办事处,开始了漫长的创业阶段。办事处在人  相似文献   

8.
徐明英 《海运情报》2010,(8):20-21,19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零运价、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和与日俱减的货运需求都令中国/日本及中国/韩国班轮运输面临巨大压力。然而,这两条航线的长期市场前景似乎依然相对健康,且即便为当前不利的市场大环境所累,远洋承运人仍可在此挖掘出新商机。从事中日航线运输的承运人从市场开发中受益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日贸易的扩大.两国间的海上货流以两位数增长.随之.以高速、定时吸引客户的集装箱船、渡船的快速交货服务(HDS)正在货主中普及。船公司用以同航空运输竞争的快速交货服务,直到船舶离港前都接受装船,卸货后则立即通关和交货。虽然需要附加费,但是得到了要求缩短交货周期的服装工业等的支持。除了中国往日本之外.最近日本往中国也出现了新增加附加值高的快速交货服务的动向,在运价持续低迷的中日航线,各航运公司利用加强配船和服务差别化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据日中海运输送协议会统计,中日航线2003年的集装箱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22%,达到2252383 TEU,已是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货物继续增长,而上年转为增长的支线货物再度减少。集装箱运输量日本往中国为669384 TEU.中国往日本为1582999 TEU,后者超过前者的态势依然不变.但日本往中国的增长率27.9%超过中国往日本的增长率19.7%。  相似文献   

11.
主要船公司的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秋 《海运情报》2005,(2):9-10,8
中日航线的货流持续扩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国船公司。由于大大小小的中国船公司的激烈竞争,迄今该航线的运价不够稳定。从2003年起日本船公司再次进入,新的竞争者在航线上出现,快速交货服务(HDS)有所扩充,各船公司都在建立稳定的运输体制。  相似文献   

12.
远东的需要 说起“瓦良格”号的诞生,还要从中日甲午战争说起。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惨败后,大清帝国割让辽东半岛(包括旅顺港)给日本,这个特许权引起欧洲国家的骚动。之后,俄国、法国、德国组成“三国干涉”:警告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给予韩国独立地位。此时的日本还没有能力对抗这三个欧洲大国中的任意一个,更不要说三国联盟,因此只有黯然退让土地。  相似文献   

13.
严锡瑞  周俊桃 《航海》1993,(3):22-22
1973年9月14日,日本国第一艘中日友好之船“巴西丸”满载着247名日本青少年徐徐驶进上海港,稳稳地停靠在外虹桥码头。这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后,第一艘来华访问的旅游客船,她被中日两国人民称之为中日友好之船,亦叫“海洋大学”。“巴西丸”来上海访问,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韩超 《水运管理》2003,(8):7-11
一、中日航线船型论证背景分析 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日本是中国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日航线对于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来说,已成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及其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但是在古代,探索和开辟两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到了唐代,由于创造了相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对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动力。通过海上交往,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创了中日  相似文献   

16.
丁力 《海运情报》2005,(10):9-9
在中日贸易扩大的背景下,海上集装箱物流继续增长。今年上半年日本往中国增长8.8%,达到40.7万TEU,中国往日本增长14.5%,达到95.3万TEU,合计增长12.8%,达到136万TEU。在中国主要的4个港121中,往上海的大幅增长26.5%,上海往日本的也增长19.3%,双向合计增幅高达21.6%。由于日本发运的与汽车有关的货物等非常多,与天津港间的双向不平衡达到74(以天津港到日本为100),是4条主要航线中货流平衡状况最好的。  相似文献   

17.
丁力 《海运情报》2004,(2):24-24,34
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运输量,2002年包括中转箱在内约184.6万TEU。其中日本往中国为494 588TEU,比1985年(92 526TEU)增长4.2倍。中国往日本为1 281 342TEU,比1985年(37 428TEU)增长33倍。  相似文献   

18.
《游艇业》2008,(4):20-20
6月27日,2008中日韩国际大帆船赛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30多艘大帆船,37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政府官员参加了比赛。据介绍,举行中日韩大帆船贾在国内尚属首次,对于加强国际闻的友好交流,推动中国帆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焦宁泊  钟铭 《集装箱化》2006,(12):11-15
0引言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中日贸易给中日航线提供了巨额货运量,尤其是集装箱运输量。日本财务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日中贸易总额  相似文献   

20.
《海运情报》2006,(2):10-10
2005年12月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同月增长1.2%,达到250570TEU。其中日本往中国增长8.2%,为81543TEU;中国往日本减少1.9%。为169000TEU,是4个月来的首次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