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欢 《时代汽车》2014,(8):24-27
谷歌公司(Google)近日宣称,通过对无人驾驶汽车行驶数十万英里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谷歌汽车在有人类驾驶的情况下,加速、煞车的次数皆远高于无人驾车模式,同时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比人类驾驶更好地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车距。这意味着什么?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在日趋成熟的进程中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汽车。毫不夸张地说,智能汽车时代正在一步步迫近。不久前,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驾驶员辅助系统事业部及市场部副总裁蒋京芳结合博世的实验认为,驾驶员辅助系统的时代已经到来,接下来便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正是智能汽车时代的重要标志。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尽管我们还要历程无以数计的实验和尝试,但未来的汽车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安全、更便捷、更环保迈进。  相似文献   

2.
卫东 《汽车与运动》2011,(10):20-21
在驾驶员监控下,汽车可在高速公路上实现最高时速达130km/h的半自动驾驶,这一成果展示了当今的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导向来来的全自动驾驶。  相似文献   

3.
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路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尤其是恶性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交通安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研究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为汽车提供安全辅助驾驶功能,从而为减少常规车辆因驾驶员主观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提供智能技术保障。车辆辅助驾驶系统技术发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作为驾驶员应当谨慎驾驶,更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而高速公路的管理者作为高速公路管理的义务人、责任人和受益人更应当及时履行道路管理者的义务,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以保障驾驶者能顺利、安全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相似文献   

5.
SPA辅助寻道系统SPA辅助寻道系统是一套当驾驶员疲劳而游离其驾驶航线时可向驾驶员提供报警的电子系统。SPA辅助寻道系统可以防止由于驾驶员长途、连续驾驶车辆而疲劳以及疏忽和分心时产生操作失误而导致严重后果,通常适用于长途高速公路运输。驾驶员由于长时间驾驶车辆,当感到  相似文献   

6.
正十一、驾驶员辅助系统由于增强了驾驶员辅助功能,驾驶员辅助系统提供更佳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跨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区域整体安全性和梅赛德斯-奔驰智能驾驶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合作增加。EQC采用当前版本的驾驶辅助组件(FAP4.5)。EQC为驾驶辅助系统提供模块。除标准装备之外,选装装备在驾驶员辅助的相关方面提供了自定义构建车  相似文献   

7.
基于虚拟驾驶轨迹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立  张勇刚  李欣  熊坚  张新海 《公路》2007,(10):157-161
汽车驾驶模拟器能准确记录在虚拟道路上行驶的驾驶轨迹。为了研究驾驶员对未建成高速公路的客观反应数据,本文提出通过研究超速状态下的汽车驾驶轨迹来评价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方法。通过选取不同职业、性别和熟练程度的驾驶员进行实验,对他们在模拟器上的驾驶轨迹进行研究表明:驾驶轨迹分散、混乱、相互交叉频繁、波动幅度大的路段安全隐患较大,与高速公路实际事故数据相比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在2017北美国际车展(NAIAS)上,耐世特汽车系统发布了两款全新的智能转向技术:耐世特随需转向系统及耐世特静默方向盘系统。随着乘用车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两项创新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驾驶安全性。对于支持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三级、四级和五级自动驾驶的车辆,耐世特随需转向系统能够实现在驾驶员人为控制和自动驾驶控制之间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三菱电机公司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8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18)上展示一系列先进技术和产品,包括其用于更安全和便捷运输的EMIRAI 4驾驶辅助概念车。该EMIRAI 4智能移动性概念车采用了下一代驾驶辅助技术,包括最新的可实现更安全的人机界面(HMI)和更舒适的内饰;一个配备了广角摄像头的用以监视驾驶员打瞌睡等潜在的不安全驾驶行为的驾驶员监控系  相似文献   

10.
<正>十二、驾驶员辅助系统由于增强了驾驶员辅助功能,驾驶员辅助系统提供更佳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跨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区域整体安全性和梅赛德斯-奔驰智能驾驶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合作增加。新款GLE级车型167还具有最新一代的驾驶辅助组件(FAP 4.7)。最重要的驾驶员辅助系统以组件进行编译。列表包括与前辈车型相比的所有技术改进和新特征。驾驶辅助组件如下。驾驶辅助组件(装配驾驶辅助组  相似文献   

11.
董玮  李岩  董骐  渠谨黛  刘傲  董良 《汽车电器》2022,(10):1-3+6
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驾驶员和车辆之间的交互技术是汽车由传统走向智能的重要标志。在智能汽车的自主驾驶和驾驶人接管的阶段,由于不了解驾驶员当时的状态,不能简单切换驾驶模式,因为这与驾驶员当前所处的驾驶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从人员面部识别、生理及心理监控、用户接管及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智能辅助驾驶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尤其自适应巡航系统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驾驶员的驾驶强度。本文设计了一套自适应巡航系统,使用Simulink进行了模型搭建,并用PreScan软件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了仿真。自适应巡航系统的成功实现,是汽车自动驾驶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高速发展,L2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装车率也越来越高,L3级自动驾驶已逐步实现,而安全自动驾驶还尚未完全落地,当前正处于人机共驾阶段,尽管ADAS系统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但疲劳驾驶、分心驾驶和危险驾驶等交通安全“隐形杀手”仍长期存在,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生命安全,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能有效避免疲劳或者分心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已经成为避免事故和改善道路驾驶安全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驾驶员监测系统的测试评价方法,并总结了该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4.
在驾驶员监控下,汽车可在高速公路上实现最高时速达130km/h的半自动驾驶,这一成果展示了当今的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导向未来的全自动驾驶。正像汽车上的许多先进技术都是从飞机技术发展而来,随着无人驾驶飞机的飞速发展,下一步是否也会实现无人驾驶汽车了呢?其实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汽车行驶的场景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促使汽车从辅助驾驶向智能驾驶不断创新。随着人工智能的引入,汽车智能驾驶功能越来越趋于实用,正在逐步实现向解放驾驶员双手、向车载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代替人脑进行复杂驾驶场景实时响应的阶段发展;高阶复杂场景智能驾驶功能则在辅助驾驶功能实现的基础上,针对驾驶员实际驾驶感受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向车辆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操作的方向发展。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换道超车功能开发,即通过换道条件的智能选择,使车辆以最佳方式自动完成换道超车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杰 《驾驶园》2010,(12):36-36
苏州金龙在今年7月推出G-BOS智慧运营系统,装备上这一系统后,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够及时了解到车辆的运行状况、位置、发动机转速等丰富的信息。该系统还能对驾驶员做综合评估,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能力并激发驾驶潜能,提升车辆安全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平、纵线形指标组合及相邻分路段线形指标是否一致,对行车驾驶员视觉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行车安全。本文应用雅泸高速公路一段12 km长连续下坡路段,将其制作成驾驶模拟舱里的试验路段,采集驾驶模拟舱里做行车试验驾驶员的视觉指标数据,通过分析,建立线形指标与视觉特性之间关系模型,最终获得了不同的平曲线半径对驾驶员视觉构成不同的压力,不同的分路段线形指标对驾驶员视觉也产生不同的压力,这些成果可用于评价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线形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自动驾驶车辆与传统车辆在无灯控交叉口的动态交汇协同问题,在更小时间尺度上将交汇过程划分为完全信息下的重复博弈过程。通过构建一种新型驾驶员激进度模型,判断传统车辆驾驶员驾驶激进度,帮助自动驾驶车辆制定驾驶策略。同时,提出一种最佳减速度选取模型,解决智能车辆避让后速度过低的问题。采用CarSim与MATLAB/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模型能准确地估计传统车辆驾驶员类型并帮助自动驾驶车辆安全、快速地通过无灯控交叉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川省山区高速公路职业驾驶员的抽样调查,从源头了解山区高速公路职业驾驶员的生存状态、安全意识、驾驶行为等,据此提出山区高速公路职业驾驶员行车安全保障建议,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视觉信息对驾驶员采取正确的驾驶行为至关重要,是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的基础.从驾驶行为理论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出发.提出了预览视距的概念,用于量化驾驶员的视觉信息,构建了预览视距计算模型.以预览视距为切入点.根据多条既有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资料、实际运营数据和事故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探讨了驾驶行为中的预览视距与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预览视距变化率的山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指标,并通过运行车速修正,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