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充分分析典型四相位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的行人流与右转车流冲突的前提下,以行人过街时间占有率和行人群到达分布作为分析指标,利用可插车间隙理论得出行人单向通行和双向通行条件下的右转车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根据行人流随机消散和集中消散的不同特征,应用随机分布理论推导出右转车穿越行人流的延误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右转车通行能力和延误的变化值。结果表明,除了在少数行人流量比较大的情况下, 行人二次过街的设置会小幅度减少右转车的延误;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后, 右转车的通行能力将受到限制,延误增大,其中,平均通行能力降低了16.68%,平均延误时间增大 了21%,所以,当右转车交通需求较大时,需同时考虑行人和右转车的交通运行状态,优化设计是否采用行人二次过街,避免右转车超出极限忍耐时间而增大与行人冲突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冲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快速明确交叉口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通过对上海市5个信号控制交叉口进行交通冲突调查,分析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冲突类型特征和冲突点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冲突的致因。结果表明,最突出的机—机冲突类型为直行与对向左转冲突(45%)。另外,超过50%的机—非冲突以及机—人严重冲突与右转机动车相关。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和负二项模型分析冲突及严重冲突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左转专用相位、右转车比例及大型车比例是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控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简述了我国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特征和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典型四相位(双向左转)信号控制交叉口,分析了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的运行特征,给出了计算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公式和信号控制方法,并结合南京市太平北路一珠江路交叉口的几何尺寸和流量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设置行人、非机动车专用信号,能够有效避开混合交通流在交叉口的冲突,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及其通行能力.该研究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4.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统计方法研究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冲突,分析了非机动车在信号控制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研究表明,非机动车交通流率的增加将导致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冲突的增加.对于机动车车头时距和非机动车及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而言,存在一个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冲突的高发区域;而在该区域的左右两侧,交通冲突趋于减少.最后,针对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的内在机理提出5项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宁波市典型灯控交叉口为例,介绍了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的设计方法,并详细分析了非机动车二次过街方式的设置条件、左转待转区的设置及二次过街的交通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6.
右转车辆与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对行人、骑车人及机动车驾驶员在交叉口冲突时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73.36%的行人或骑车人在发生冲突时让右转车辆先行,17.65%的机动车驾驶员跟随前方强行通过的车辆通过冲突点.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车让人控制策略下右转机动车与过街行人的冲突,在保障行人过街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右转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对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类型进行定义,结合两相位和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交通设计、通行理念、让行细则和交通宣传角度总结了车让人的具体控制策略,并提出了其适用条件。对于不适用让行控制策略的信号交叉口,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右转机动车与行人之间不同类型的冲突进行分离。  相似文献   

8.
对典型信号交叉口设计中的两种右转渠化岛设计模式——划线渠化岛模式和实体渠化岛模式进行适用性研究。通过右转机动车受行人影响的冲突延误指标分析两种设计模式下交叉口右转车延误,并以一个典型十字交叉口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通过行人一次过街最短距离和最长距离指标分析两种设计模式下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性。通过交叉口土地占有面积与土地使用灵活性指标分析两种设计模式下交叉口土地利用效率。综上,建议两种右转渠化岛设计模式的适用性条件为:实体渠化岛模式可用于城市土地利用不受限制的郊区,进口道行车道数目不大于双向4车道,且行人流量较小或行人受控,在城市内部则仅限畸形交叉口采用;划线渠化岛模式对土地利用几乎无限制,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交叉口,交叉口行车道宽度较大时建议配合行人过街中央安全岛一起设计。  相似文献   

9.
交叉口交通冲突是造成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着重研究直行非机动车和右转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探究影响非机动车避让行为的因素,包括骑行者的性别、年龄、冲突点位置以及机动车车型等。对实际交叉口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非机动车避让行为与上述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避让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选取16PF量表中的3个人格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骑行者的避让行为选择。最后,据此提出改善交叉口骑行环境,提高非机动车穿越交叉口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对城市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进行交通调查基础上,分析交叉口混合交通流运行特性;对交叉口主路到达行人及非机动车流按“群”统计,借鉴间隙接受理论模型,对混合流下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等级进行划分,将主路到达的行人及非机动车流看作独立优先冲突流,并对其冲突特性进行分析,最终建立适应混合流下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交叉口改造、管理控制方式选择及整个路网通行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混合交通环境下有信号平面交叉口 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关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是交通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混合文通环境下非机动 车对道路通行能力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行车对道路交叉口能力影响的研究, 分析了在我国自行车流量较大条件下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间题,研究了我国非机动车比例较大的 混合交通环境的基本特点,提出了有信号平面交叉口非机动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及相应的计算 模型,并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开展混合文通流条件下的仿真研究有重要现实 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刻画交叉口共享空间内交通个体的运动和交互过程,并为智能汽车虚拟测试提供可靠背景交通流仿真环境,本文提出一种混合交通流交叉口共享空间交互行为模型。基于人类认知过程,模型被设计为“感知-决策-执行”的3层通用框架结构,模拟混合交通流中不同类型交 通个体从感知、决策直至执行的交互全过程。感知层提出一种二维平面交互对象选择方法,通过个体感知范围和轨迹冲突有序筛选交互对象,表征冲突交互的动态性特征;决策层基于当前时刻的交互对象和实时交通环境状况,使用交互行为决策方法为不同类型的交通个体分别选择适合的行为进行交互;执行层通过计算生成执行当前行为决策所需要的轨迹、加速度等关键参数,共 同控制仿真个体按照行为决策结果在二维平面上运动和交互。基于智能汽车Opendrive高精度 路网,构建虚拟测试仿真平台,并将所提出的模型注入平台进行测试。仿真结果表明,模型能较 好地复现交叉口共享空间中交通个体间的交互。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智能汽车虚拟测试提供可靠背景交通流环境,并进一步提高虚拟测试工具的测试可信度、测试效率及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选取长沙市中心区4个典型信号交叉口,利用视频轨迹追踪软件,提取右转机动车与直行非机动车的冲突交通流轨迹数据.以减速、换道等避险行为与可能发生碰撞(距离碰撞点时间小于2 s)为依据,采集机非冲突样本;选择距离碰撞最大时间(MTTC)和冲突时间差(TDTC)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一种基于交通流运行轨迹的改进型TTC(Time ...  相似文献   

14.
以当量人群描述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通行的共同影响,对城市无信号控制T型交叉口的交通流运行优先等级进行重新划分,共划分为5 级.将主路直行车流和横穿支路的当量人群流作为独立优先流,应用间隙接受理论,研究了各次级交通流的可能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考虑高等级次级交通流及横穿主路的当量人群流的影响,采用概率论方法研究了各次级交通流的可能通行能力修正系数,从而得到各次级交通流的实际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而得到整个无信号控制T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当量人群描述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通行的共同影响计算过程简单,符合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和行人多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车路协同环境下大规模路网中车辆群体协同决策问题,提出了分布式车辆群体协同决策方法;在深入分析交通控制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路网分解模型,将大规模协同决策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同质小规模子问题,每个子问题覆盖了上游路段、路口和下游路段这3类不同交通区域;基于虚拟车辆映射技术构建了车辆群体协同决策模型,将路口区域二维车辆群体协同决策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与路段区域内车辆群体协同决策方式相同,在路口区域内通过控制虚拟车队中车辆的等效车头时距来完成车辆之间的交互和冲突消解,进而采用统一的协同决策参数来解决各子问题中不同区域内车辆群体的协同决策问题;基于不同区域内车辆群体协同决策参数的统一化,设计了上、下游区域之间的协作机制来保证上游车辆在充分考虑下游交通状态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驾驶决策。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交通需求设置下,采用提出的方法后,车辆在通过冲突区的过程中均具有平滑的时空轨迹,避免了车辆时空轨迹出现剧烈波动;相对于纯分布式方法,提出的方法在给定的仿真条件下可使车辆燃油消耗最大降低14%;因此,在大规模路网中实施提出的分布式车辆群体协同决策方法可有效降低冲突区对车流连续性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车...  相似文献   

16.
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骑行特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机动车在信号交叉口骑行涉及安全及通行能力的问题.借助交通行为分析理论,采用摄像机和骑行实验计测系统,针对23名实验者分别进行了非机动车交叉口骑行实验研究,并对骑行者的骑行感受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对被试者的骑行行为分析表明,骑行者感知的主要威胁来自与左侧机动车的冲突.骑行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验证了调查问卷的结论.对非机动车过街的速度、加速度特性分析,论证了非机动车采取二次过街通行方式比直接左转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可插间隙理论,计算建设项目出入口通行能力。同时,对项目驶出车辆对路段的影响情况以及出入口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引入交叉口复杂性指标评价出入口与外围道路形成的交叉口的交通冲突分布,并计算交叉口冲突密度,对出入口交通复杂程度进行定级,有助于对类似情形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8.
信号控制交叉口助动车违章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助动车的违章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利用视频数据观测了上海市12个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骑行类车辆行为。基于行为分析方法对人-车-交通环境特征进行编码,并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助动车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信号周期较短、非机动车流量较小、横向车流较稀疏或处于违章待行状态时,助动车更易闯红灯;在直行或非机动车道较窄时,更易违章待行;在转弯、非机动车道较窄或横向车流稀疏的情况下,更易错用车道;在非机动车道较宽时,更易逆行;燃油/燃气车辆、男性骑车者更倾向于载人载物违章。最后指出,应建立助动车骑车者的安全意识、完善法律法规、提升交通设施服务质量与交通管理水平,以有效引导助动车向有利于城市交通有序、安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