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新疆铁路某大风地区接触网为研究对象,考虑接触网结构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效应,探讨了接触网有限元建模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非线性分析功能,以BudianskyRoth准则为屈曲失稳判据,对接触网结构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对接触网施加横向风载荷后,计算并提取在结构高度、跨距、吊弦数3个结构参数不同情况下的屈...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个别环节基本术语概念模糊不清、描述用语不够科学严谨的情况,介绍接触网系统接触线高度、结构高度、拉出值的基本定义和现行铁路设计规范中相关参数的要求,同时,对比分析接触网分相有关捕述用语,提出规范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秦沈客运专线是我国第一条时速为160km及以上并设有时速300km试验段的客运专线,本文对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悬挂类型、线材配置、张力确定、接触导线预留弛度和弹性吊弦、导线高度及跨距、结构高度、腕臂支持结构、接触网电分相形式、接触网支柱基础等主要技术标准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可借鉴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强风地区接触网动力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新线强风地区某段接触网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单个锚段的支持结构与线耦合的有限元模型。采用Davenport功率谱模拟了适用于接触网结构特点的风速时程,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获得接触网在不同平均风速下脉动风荷载作用的风振响应时程;根据特征响应点的风振响应时程,运用Budiansky-Roth准则和动态增量法分析比较接触网结构特性对接触网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兰新线百里风区的最大风速达到了74m.s-1,因此选用跨距小于50m、承力索张力大于15kN的接触网结构较为适宜;通过适当增加承力索张力、减小接触网跨距和降低接触导线高度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接触网结构的抗风稳定性,而增加吊线数对提高接触网动力稳定性的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保证高铁安全运行,高速铁路接触网架设避雷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雷措施.结合高速铁路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基于电气几何模型和滚球法对避雷线的屏蔽性能进行分析,推导高架桥区段单、复线铁路接触网避雷线的架设高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滚球法比电气几何模型法的计算结果更精确,过程更简捷.单线铁路的接触网避雷线高度明显高于复线铁路的避雷线架设高度.且随着高架桥高度的增高,避雷线的架设高度也随之增高,近似成线性增长.避雷线的高度还受到滚球半径的影响,滚球半径越大,避雷线架设的高度越低,设计避雷线高度需要采用合适的滚球半径.  相似文献   

6.
接触网通过既有低净空跨线建筑物悬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铁道运营技术》2009,15(2):20-21,25
针对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多存在低净空跨线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提出接触网通过跨线建筑物所需净空的计算办法,介绍了降低接触网结构高度、增大跨距或减小承力索张力、承力索绝缘通过、刚性悬挂、线路落道与接触网改造结合5种接触网悬挂方案。通过在大包线电气化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既有低净空跨线建筑物接触网悬挂问题。  相似文献   

7.
结合准格尔至朔州铁路(准朔铁路)设计、施工实践,基于准朔线接触网的主要结构和参数,重点对雷击接触网附近地面、雷击接触网支柱顶部、雷击接触网导线3种情况下的接触网耐雷水平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既有线路接触网加装避雷线实际应用效果的分析,利用滚球法就准朔铁路避雷线最优架设高度进行了定量计算,为后续防雷补强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唐伟 《铁道运营技术》2013,(1):16-17,20
介绍了成灌线接触网支柱高度及外露高度、车站内接触网及接触网零部件采用景观设计的方案,该设计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接触网与成灌铁路大部分位于城市区域和风景区域相协调,实现了接触网的景观设计要求,以期对其它铁路车站内的接触网景观设计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东波 《电气化铁道》2018,(2):45-46,49
电气化铁路有砟轨道的铺设精调滞后于接触网上部结构安装施工,在接触网上部结构施工前轨道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待线路精调完成后,接触线实际高度不能满足验收标准,致使接触网后期调整工作量较大。本文通过建立数字参数模型,在有砟轨道线路精调不到位的情况下对接触网吊弦进行测量和计算,并以瑞九铁路试验段为例进行应用分析,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介绍针对DJ J-8激光接触网检测仪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仪检定台架的结构以及测量模拟接触线高度、拉出值、支柱侧面限界、轨距和水平(超高)等关键参数的测量方法.并依据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开展检定台架接触线高度、拉出值、支柱侧面限界、轨距和水平等关键测量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该检定台架满足Ⅰ级精度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仪的检定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有轨电车在我国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积极借鉴国外的建设运营经验,对有轨电车在我国的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有轨电车线网的德国可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案例借鉴与参考。从服务范 围、建设运营中执行的规范、线路特征 3 个方面,分析德国有轨电车的技术特点。选取布伦瑞克、汉诺威、慕 尼黑 3 座城市的有轨电车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德国小城市、中等规模城市和大城市有轨电车的建设运营特征,不 同规模城市的有轨电车在功能定位、线路敷设方式、旅行速度、平均站间距、客流强度、乘客平均乘距等指标上 存在明显差异。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从功能定位、线路建设标准、运营交路设置、换乘接驳规划、换乘站建设 标准等方面,阐述对我国有轨电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介绍了机车和柴油机新产品开发设计的任务来源、新产品开发设计项目的策划、具体工作任务策划、机车和柴油机的总体设计、设计评审、施工设计、设计更改、设计确认、研制生产及运用技术服务和整图整改及成果鉴定等工作程序、步骤和工作内容及要求,并指出在机车和柴油机新产品设计中要始终树立“质量第一、成本为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现有铁路统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流向、层次结构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后,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铁路统计信息化规划》提出,以服务运输生产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满足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为目标,至2020年,建成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铁路统计信息系统,并据此目标,制定铁路统计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了TCN网络管理监视配置软件的实现功能和技术架构设计,该软件支持站服务、MVB链路服务、WTB链路服务、变量服务、信使服务、域服务和时钟服务,由网络管理监视和网络管理配置两大部分构成.软件功能符合IEC61375标准的规定,可为标准TCN网关设备和车辆控制单元提供配置数据库和实时在线网络监视.软件界面友好,采用可视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便了车辆设备的调试与测试.  相似文献   

15.
对某汽配厂接触噪声工人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汽配厂接触高强度噪声[95dB(A)~100dB(A)]的工人进行调查发现,接触组工人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均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也高于正常成人组,提示90项症状自评量表可以应用于噪声接触工人的心理学研究和早期检测指标的职业流行病学的调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2期工程车辆基本技术特点,包括总体技术性能、设备布置、车体、制动系统、空调、门、内装、转向架、车钩、贯通道、牵引装置、辅助供电系统、监控系统及乘客信息系统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生产线一直存在的工序多、单车生产成本高、生产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以精益制造与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为依据,结合轨道交通制造企业生产线的建立原则及管理原则,围绕安全环境、质量、生产、成本、设备、人事、信息等7大任务,利用40个发明原理、物质-场分析及76个标准解等创新方法,对影响生产效能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剖析,通过求解创新了精益管理及精益生产手段,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并有效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精益制造工位制节拍化生产线。  相似文献   

18.
长大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渝怀铁路金洞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技术的实施,着重介绍长大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技术应用研究的目的、思路、方法、手段、工作原理、实施步骤与判别方法、主要预测预报成果及体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11~12日,在卡鲁加定期举办了国际“运输基础装备和线路机械2008”展览会。在2008年的这个展览会上出现了新的情况,汇集了所有运输设施方向的专家(工务部门,电气化及供电部门,自动化及遥控部门的人员以及通信人员)参会,是本次展会的主要特点。超过130多家来自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公司展出了自己的产品,其中包括现代化的铁道线路养护维修用的全套装备、自动机械和遥控机械装备、电气化装备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预热系统在内燃机车上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了内燃机车柴油机低温启动困难的原因,寒冷气候条件对柴油机启动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内燃机车预热系统的原理和几种常用方式及我们推荐的方式,并逐项分析了预热锅炉、辅助柴油发电机组、电加热器、蒸汽加热器、热水加热器、外接热水循环、空转打温、柴油机自动打温系统、地面固定式预热站、于式冷却系统、废热储存装置、太阳能预热装置、低冻点防冻液和库房保温等各种预热方式及优缺点,并指出应当因地制宜地选取内燃机车柴油机预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