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具有世界观意义,它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新视野。只有立足于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如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系统观、辨证观和科学观组成了自然辨证法理论体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景观设计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启迪思维,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然而对此理解却存在着一些争议,特别是在其价值认识上尤为突出。本文依据价值哲学的基本观点,从批评现行的价值概念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价值内涵、价值构成、价值意义。通过这些分析,可以使我们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这样既能够帮助人们树立起追求自由的信念和勇气,又能够办人类最终解决个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的价值的自我超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相同证据原则”作为因果律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我们认知活动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怀疑论问题”与“葛梯尔问题”都是运用它对知识的可能性进行质疑.“相同证据原则”其普遍有效性可以通过先验论证加以证明;其非普遍有效性则可以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加以证明.运用马克思主义知识观,我们不难找到“怀疑论问题”、“葛梯尔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常常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这一现象可描述为反差.反差是理论与实践双方矛盾运动的不一致性及其在人们认识上的反映,这一推论可作为反差现象的本质解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本身就孕育着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一结论显然是对理论与实践反差现象的意义评价.对理论与实践反差现象的描述、解释和评价,既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因而是一个如何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博士论文》时期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以后思想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不同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精神,才使得马克思在论证自我意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敢于面向现实的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哲学史的角度,结合马克思文本著作中的有关论述,深入探讨实践概念的本质,明确实践既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又是人类的深刻的自我改造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西方哲学对本体所作理解的总的倾向是:以为本体是一种“知性的绝对体”,是表象世界的基础与本质。康德哲学中,物自体在经历了经验认识领域里的失败之后,却在实践的世界中发现了成功的希望和出路。批判哲学的整个体系便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向道德实体、向信仰主义的过渡。康德的本体思想潜伏着传统西方知性本体论的危机和解构,从而或者本体论的问题应该予以取消,或者必须逃离知性领域而到实践世界中去、到人的生存存在中去发现真实的本体。海德格尔依据存在论,关注人的生存性,把本体从传统哲学抽空或蒸发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危险边缘中挽救了回来。德里达试图用“延异”解构知性本体,彻底否弃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能够决定整个世界命运的本体,在本体虚无化的同时还进一步将本体追寻的活动本身问题化、游戏化,有效地拓宽了人类本体追寻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10.
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维度.对于预设和前提的自觉的反思,学习哲学史过程中对于传统问题的不断解释都是反思维度具体的表现方式.马克思的哲学创新-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对哲学传统的自觉反思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天人观是人类中心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12.
李瑜 《交通高教研究》2008,24(1):100-105
知识观与教育观、教育实习现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和实习观,静态知识观追求“先在本质”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从理论到实践简单输出的教育实习模式;与之相对立的动态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人与知识的关系,受动态知识观影响必然选择突出理论——实践——理论的动态发展的教育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物理基础是什么?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近年来,脑科学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本通过对科学家发现了控制“自我”意识的大脑区域这一医学新成果的分析,考察了历史上有关意识问题的多种理论的局限性,揭示了该成果蕴含的哲学意义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理基础”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个人话语的设计上,贺麟提出儒者型的个人观。这是一种颇有新意、很有价值的现代个人观。从道德行为的角度看,儒者是“合理性”、“合时代”和“合人情”的现代个人。从道德理想的角度看,儒者是有使命感的个人。从自我观的角度看,儒者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从总体上说,贺麟把儒者看作“技术人”和“道德人”的结合体。这一个人观与犹太思想家索罗维齐克的个人观比较接近,索罗维齐克把个人看作“技术人”和“宗教人”的结合。这种“接近”至少说明贺麟的儒者型的个人观具有普世性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简要考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确立过程以及哥白尼日心说、达尔进化论对它的反叛和冲击。同时,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继哥白尼、达尔之后真正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是最深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因为它把人类及其意识现象看成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它所理解的实践也是作为“类活动”(宇宙现象)而被考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虽然以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但它是从宇宙普遍进化出发而不是从人本身出发来看人。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今天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威为未来哲学做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他虽然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做出了严厉的批判,但他并没有彻底放弃哲学以及哲学的作用.杜威认为,在哲学虚假的形而上学描述的背后,哲学有关心社会传统价值的真正功能.因此,哲学作为一种伪装的终极知识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但是,哲学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分析现实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工具,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成为一种批判的社会理论.哲学并不是一种神秘的垄断知识,而是一种公开透明的澄清活动.哲学并不是一种确定的知识,而是一种具体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海洋观教育实践活动的调研,提出在高校师生中进行系统的海洋观教育,实现海洋观教育制度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成果推广大众化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哲学,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与教学作了全新的解释。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出发,结合实际,对高等数学改革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主体范畴的定位,哲学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面貌为之一新。世界从本原意义上是统一于物质的,从实践的意义上又同时是统一于人的。物质世界具有辩证的本性,但辩证法的完整形态恰恰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世界。实践不只是与认识相对应的概念,而且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实战、自由等概念要作新的诠释,价值、人道主义等概念也应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实践,蕴含着中国特色治理观的变革逻辑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追求,契合全球海洋治理的目标和需求,具有在国际层面推广应用的潜力和影响力。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机制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对国际海洋规则的完善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治理观实践其核心价值的重要场域和契机。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机制的变革和国际规则的完善,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维护和谐海洋秩序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在此进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普世性、可推广的海洋治理机制和规则,实现中国特色治理观在国际层面的制度性安排。为此,中国需要在全球治理的宏观层面、规则制定的制度层面和国际合作的实践层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