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铁司机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铁司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了解当前铁路系统司机的选拔评价标准和流程,分析其有效性,从而构建融职业技能指标、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于一体的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便捷性的高铁驾驶员适宜性检查和培养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2.
周期修和计划修结合的信号设备传统维修模式沿用至我国高铁,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提出基于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的设备维修新模式的管理模型,在高铁信号设备维护管理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地震时桥梁端部易产生变位,对桥上列车的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为研究基于梁端变位对震时列车行车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及相应限值标准,建立车轨耦合振动模型。将梁端变位对应的轨道变形曲线作为静态不平顺施加到轨道上,地震导致的轨底激励以正弦波的形式通过大质量法作用于轨底,分析给定梁端变位、轨底激励及运行车速对列车行车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脱轨风险与三者均正相关,因此在确定地震时梁端变位限值时应同时考虑三者的影响。通过二分法搜索得到不同频率和幅值的正弦激励下、列车以不同车速运行时,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达到限值时对应的3种形式梁端变位的界限值,取97.5%保证率得到不同车速对应的梁端变位限值。以5跨高铁32 m标准跨简支梁桥为例,进行地震作用下车-轨-桥耦合振动分析,得到按动态方法确定的梁端变位临界值,通过与按静态变位加轨底激励计算得到的震时梁端变位限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变位限值的正确性。依据所提出的方法和梁端变位限值,可采用地震下桥梁动力分析代替车轨桥耦合振动分析对高铁列车震时行车安全做出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地铁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首先从应急管理全过程的角度,研究建立施工阶段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应急管理能力中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确定,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铁建设单位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价,最终为地铁建设单位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文章以厦门地铁4号线为例进行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应用验证。验证得出厦门地铁施工阶段应急管理能力为优秀,但在预防与应急准备、信息检测与预警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研究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全面的对地铁施工阶段建设单位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方向和措施,可为提高地铁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已有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建立以速度指标、经济指标和运营指标为核心的传统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高铁的高速度和高服务质量的特点,着重对服务类和速度类指标进行补充和构建。由于被评价列车有样本数量大以及指标变量多的特点,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列车进行评价,随后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指标能较好地反映高速铁路列车在速度和服务上的优劣;因子分析法能够对列车在整体以及局部进行评价;聚类分析能够合理地将列车分类,并为优化调整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海外高铁建设项目特点,建立三级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评价,确定项目综合风险,识别二级和三级风险项,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雅万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为例进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铁建设及高铁路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本文在获取路域区域不同环境生态原貌信息资料后,应用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根据所收集数据的性质、质量和数量等,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和复合加权模型等方法,对路域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原貌进行综合多目标、多属性、多层次复杂系统评价分析,建立高铁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和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南省某高铁项目,对其路域生态原貌信息进行整理,实证本文所建立的生态原貌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和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高铁站台钢结构雨棚健康监测技术,设计雨棚变形在线监测系统,解决雨棚变形在线监测问题。采用安装平行于梁轴的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收集包括列车通过荷载、环境荷载等特征信息,确定应力计算方法,通过ANSYS分析软件,将力学简化后的雨棚顶面传递的风荷载、雨荷载和雪荷载作用到有限元模型的节点上,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分析受力并进行预测,及时发现结构响应的异常、损伤或退化。研究表明,该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钢结构雨棚的变形、损伤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调查分析得到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评价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6个二级评价指标。将此评价指标作为变量,基于贝叶斯网络原理,构建司机胜任力贝叶斯网络。选取职业心理特征和职业理论特征作为中间节点,规章制度掌握程度、车辆理论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复杂反应能力作为父节点,司机胜任力作为子结点,得到简化的司机胜任力子贝叶斯网络。利用该子贝叶斯网络对实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司机职业心理特征对司机胜任力影响较大;评价结果准确地反映了司机胜任力各项评价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方法可为司机的选拔、培训和退役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铁工程质量整体最优除各项工程质量合格外,还应体现在系统的协调一致。从系统功能协调一致、系统全生命周期协调一致、系统组织协调一致3个方面,阐述系统的协调一致具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耦合与支撑关系,以及在高铁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数学模型,筛选各类影响协调一致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各类因素对总体目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高铁建设高速发展态势下,为强化建设与运营两大系统的对接协调,提高高铁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高铁安全运营,运用反馈论相关理论,探索在高铁工程质量管理中引入运营反馈机制,分析高铁工程质量管理运营反馈机制的内涵及组织模式,研究运营反馈机制在高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开通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实施方案。以西成客专陕西公司为例,通过分析运营反馈机制的实际运用过程及实践效果,发现运用运营反馈机制可有效整治设计、施工、静动态验收等各阶段发生的问题,夯实工程质量基础。最后,提出应强化运营反馈机制顶层设计、注重源头把控运营需求、统一各参建主体思想认识等建议,为全路范围内推广应用运营反馈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高铁与轨道交通换乘协调,管理者通常根据换乘系统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而主动识别换乘系统产生变化的因果关系,量化旅客换乘活动对衔接协调性的干扰程度,可以解决目前管理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由于影响和表征换乘系统状态的对象均为旅客,故从人因的视角选取相关评价指标,获取高铁换乘轨道交通乘客感知数据。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DPSIR模型构建换乘系统协调性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参数估计,研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以及响应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换乘系统的作用效应并对其进行矩阵分类。研究结果表明:DPSIR模型适用于高铁换乘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性的因果变化描述,各项验证性指标和路径假设均满足要求,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驱动力、压力共同作用于换乘系统,导致其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换乘协调,但响应对协调性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区域的指标均为压力型,提高换乘协调的关键在于缓解压力。上述研究结果为改善换乘协调,提高乘客换乘体验,进一步增加轨道交通换乘吸引力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及时准确地评估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健康状态,提出一种基于集对分析和证据理论的接触网健康状态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评估指标的常权重,并根据其相对劣化度得到相应的变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估指标与各健康状态等级间的联系度,并将其作为基本概率分配;然后采用证据理论将修订后的基本概率分配进行融合得到评估结果;最后,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和置信度准则来判断接触网的健康状态等级。研究结果表明:与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识别接触网的健康状态,而且评估结果更加准确,状态等级间的区分度更大,为接触网健康状态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沪杭高铁除嘉兴南站外,其他沿途车站各方向均仅有1条到发线,不可避免会出现在同一股道接发同向列车的情况,列车发到间隔时间较大,阻碍了沪杭高铁运能的提升。通过元胞自动机理论,建立沪杭高铁通过能力仿真系统,以现行运行图停站方案为基础,对同股道列车发到间隔时间为7 min和6 min两种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压缩列车同股道发到间隔时间对沪杭高铁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现行较优的运行方案下,压缩列车发到间隔时间对目前沪杭高铁通过能力的提升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16.
以高速铁路市场化定价为背景,提出高速铁路动态定价模型。根据列车停站方案的差异,以列车旅行时间进行列车分级;通过分析高铁沿线各点对之间的历史客流出行信息,从旅客出行的价格敏感性和时间敏感性角度出发对旅客进行分类,并根据历史售票数据得出不同类型旅客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以客票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票价上下限、列车能力和票价不到倒等约束,建立基于收益管理的高速铁路动态票价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特征设计启发式求解方法。最后以京沪高铁为例,利用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优化计算和分析,证明在不增加运力的前提下,考虑收益管理的高铁动态定价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客票收益。  相似文献   

17.
高铁接触网系统在运行和检修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采用云模型理论研究高铁接触网系统安全性评价问题,利用结构熵权法进行权重计算,提出对高铁接触网系统开展安全评价的方法。从人员、设备、管理、外部环境和技术装备保障5个方面,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运用结构熵权法优化指标权重,可兼顾计算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选取云模型理论计算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与特征值,产生正态云滴,利用Matlab工具绘制各安全等级和评价综合云模型的图形,并确定最终安全风险等级;以某铁路局集团公司某供电段接触网工区为例进行实证检验,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桥梁健康监测技术不断发展,但基于健康监测的结构损伤识别、性能评定等尚存困难。针对大胜关长江大桥基于健康监测的性能评定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实用的基于健康监测数据的桥梁运营性能评定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研究结论:(1)基于大胜关长江大桥静动力特点,提出基于健康监测数据的直接评定、变化量评定以及综合评定方法;(2)应用加速度监测数据结果开展直接评定及变化量评定,实测最大时段峰值加速度-121.54 mm/s2均小于计算值、正常值及安全限值,两时段实测加速度极值变化量与方差的比值最大为0.628,表明桥梁振动并不显著且振动变化也小,并得到优良、无损伤的综合评判结论;(3)验证了评定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以及大胜关长江大桥良好的运营安全性,可为类似桥梁性能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新时期高铁建设运营工作中由要素众多、变化动态、关联密切等系统集成而带来的管理难题,构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系统模型,以描述多专业协同、外部需求满足、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静态截面最优设计,以及全生命周期动态最优的系统目标;构建高铁系统与信息系统双螺旋融合促进模型,分析智能高铁系统管理效率提升的作...  相似文献   

20.
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求解排序法(TOPSIS),对轨道交通安全性评价进行建模.采用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TOPSIS计算其正、负理想解和接近度,依据接近度对轨道交通安全性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轨道交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为轨道交通安全性提供一种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