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路涎流冰的勘察要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公路涎流冰勘察要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涎流冰的防治工程措施,对指导涎流冰地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提高涎流冰地区公路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涎流冰是川藏交通廊道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通过卫星图像判识和现场调查表明,川藏公路涎流冰以坡面溢流型为主。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地形、透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及渗透性等对涎流冰形成的影响。试验分析表明,负温条件下当地下水出露或地下水浅埋(一般地下水位小于冻深)时涎流冰就会形成。负地形因利于地下水汇集而更易于形成涎流冰。涎流冰形成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冻结过程中冻结层逐渐封闭为整体,孔隙水压力呈先线性增长、后增长速率逐渐变缓直至稳定。地下水位越深,冻结形成涎流冰的时间越长;孔隙水压力越大,间接说明涎流冰的形成与冻深有关。含水层渗透性越好,相同条件下形成涎流冰的时间越短,形成的涎流冰规模越大,地下水孔隙水压力越高。含水层厚度越大,涎流冰规模也越大,但地下水孔隙水压力相对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负地形、地下水浅埋、含水层厚且渗透性好,是形成大规模涎流冰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寒冷山区高等级公路涎流冰形成条件的分析,阐明了形成公路涎流冰病害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经济,合理有效地防治公路涎流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述涎流冰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涎流冰的防治处理措施,为保证冬季寒冷山区公路安全运营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藏公路涎流冰基本特征与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工程地质现象。在西藏地区冬春季节集中出现,而且分布较广,在东部山区尤其严重。从涎流冰的形成及成因中不难发现,西藏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决定了西藏公路涎流冰具有全地域性、病害规模大等基本特征。涎流冰在路面上形成几十米以至数百米的冰面,形成交通安全的黑点,而且经过多次冻融又对路面和构造物形成冻融性破坏,严重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文章针对西藏公路涎流冰的基本特征与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寒地区公路涎流冰病害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国新 《公路》1994,(5):39-41
1前言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地理现象,它不分山区或平原,每到冬季诞流冰漫淹公路,轻则阻车,重则翻车,直接危及公路的行车安全,是寒冷地区较典型的公路病害之一。所谓诞流冰就是地下水、涎层水、地表水流露出地面冻结而成的冰流或冰坎。2涎流冰形成的原因及分类涎流冰的产生是由于公路上测土壤中的各种水或沟溪中的水,在下移过程中,水流被下降的气温冻结,同时,通过日照消融、夜晚又冻结而层层诞流结冰。将其归纳,可分为泉水涎流冰、潜水诞流冰和溪(沟)水涎流冰三种类型。在勘测时,必须作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理调查,…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北部边疆大兴安岭修建的某公路工程中,不少地段遇到了涎流冰,给施工和养护带来了很大困难。经几年的施工实践,对涎流冰产生的原因、变化规律以及对公路的危害有了初步认识,经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一、涎流冰的形成涎流冰多产生在高寒地区,对交通运输妨碍极大。高寒地区夏季短暂,冬季漫长,一般结冰期长达半年。每当进入冰冻期,由于地下水不冻结以及植物覆盖层下的层间水冻结期晚,因而在地下水及层间水露头的地  相似文献   

8.
张森 《东北公路》1993,(1):42-45
本文对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冬季道路冰滑,雪阻,涎流冰等道路病害的养护和防治方法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以西藏那曲至嘉黎公路为例,分析高原地区涎流冰对公路建设和运营的危害,并根据高寒地区涎流冰的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绕避、阻挡、排导、加高路堤等各种有效治理措施,为高原地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疆、内蒙以及东北等寒冷地区流涎冰病害广泛分布,这也是寒冷地区道路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它会造成水毁、塌陷、裂缝、板块破坏、边坡塌陷、滑坡、剥落、路基失稳等道路病害,对道路安全及畅通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地区某道路涎流冰病害进行调查,对本道路存在的涎流冰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类似的工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