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砂灰比和砂的级配对CA砂浆抗压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整砂与水泥的质量比和调整2种单级配砂的质量比,研究了砂灰比和砂的级配对CA砂浆的抗压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S)/m(C)的增大,低强和高强CA砂浆的流动性都变差,但低强CA砂浆流动性的变化幅度较小;随着m(S)/m(C)的增大,高强CA砂浆的抗压强度降低,而低强CA砂浆的抗压强度呈升高的趋势;使用两级配砂能够提高CA砂浆的抗压强度并改善其流动性,粒径为0.42-0.21mm的砂与粒径0.85-0.30mm的砂的最佳质量比为6:4。  相似文献   

2.
3.
研究目的:150 m/300 m矢距差校验作为一类高速铁路轨道长波不平顺控制参数,其物理意义与测量特性并不明确,且计算方法亦依赖于绝对测量,因而限制了其在工务养修中的应用。本文首先通过谐波分析讨论校验公式的测量特性,之后利用基于短弦中点弦测法的轨道矢距计算通式,推导150 m/300 m矢距差校验的快速算法并进行仿真。研究结论:(1)谐波分析表明:150 m/300 m校验可用于60 m、100 m波长的不平顺幅值的提取但存在相差,而对其他波长不平顺均存在幅频与相频的畸变;(2)150 m/300 m矢距差校验的快速算法直接利用短弦中点矢距数据,避免了横垂偏的求解,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3)经过对实际路段数据的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与准确性;(4)相关的分析与算法可用于高速铁路的长波不平顺评价与测量。  相似文献   

4.
攀钢按照美标AREMA—2004生产的68 kg/m重型钢轨,于2006年在京包线上行重载区段试铺,使用21个月后,68 kg/m钢轨在抗侧磨、抗接触疲劳伤损以及养护维修等方面均优于在相同线路条件下铺设的60 kg/m钢轨。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中 3 0 0m小半径曲线轨道几何尺寸的调试 ,为城市整体道床轨道中小半径曲线的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40m+64m+40m铁路连续槽形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槽形梁是一种粱、板组合形式的预应力结构,具有建筑高度低、节省路基土石方工程投资、养护简便及减少噪声等特点,在解决立交跨线处净空受控制的工程中。结合某线40 m 64 m 40 m铁路连续槽形梁,介绍了槽形梁的合理断面设计、构造细节、平面杆系及空间结构的分析计算过程和结果,以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客运专线24、32m简支箱梁预制用外模方案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简支箱梁预制用外模体系的结构构造措施和实施方法提出设想 ,阐述设想方案的主要构造特点和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8.
水平旋喷技术因具备加固地层和止水的双重功能,成为富水软弱地层隧道预支护的较好选择,然而,受地质条件、材料特性及施工工艺限制,预支护体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若与掌子面加固复合应用可较好克服缺陷,针对两者复合机理进行分析,同时依托具体工程进行参数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旋喷桩径及刚度增至一定量时,对地表沉降控制效果不再明显;掌子面加固对掌子面挤出变形控制也有一个较优范围,超过该范围控制效果不明显。说明水平旋喷预支护与掌子面加固不能一味强调加固范围及刚度,应根据具体工程选择最佳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高速铁路跨度40 m和32 m简支箱梁建造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建立5跨40 m和32 m简支箱梁计算模型,从结构动力特性、车桥耦合动力响应两个方面,对两个计算模型进行对比研究,最后以一项工程实例为背景,从经济性角度对40 m和32 m简支箱梁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5跨40 m和32 m简支梁计算模型,40 m简支梁模型的自振频率偏低,而梁体横向加速度和梁体位移比32 m简支梁模型偏大;墩高变化对两个计算模型的梁体横向加速度和横向位移的影响规律保持一致;对于25 m左右墩高的桥梁,采用40 m简支梁进行方案设计时,工程总造价比32 m简支梁方案偏低1.2%,并且下部工程造价明显低于32 m简支梁方案,墩高越高,这一优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外重载铁路广泛使用68kg/m钢轨的情况,同时为满足我国发展重载铁路的需要,本文对68kg/m钢轨及其配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按照北美标准,由国内钢厂轧制生产出热轧钢轨(抗拉强度为1 080 MPa)、在线热处理后抗拉强度为1 265MPa的68kg/m钢轨,通过厂内闪光焊、现场气压焊方法焊接成无缝线路,在京包上行线铺设15km试验段,其中半径1 200m以下曲线区段铺设在线热处理钢轨,其他区段铺设热轧钢轨,5年累计通过总重881 Mt·km/km,得到结论如下:在曲线区段,68kg/m在线热处理钢轨至下道时总的平均磨耗速率约为0.03mm/Mt,比60kg/m U75V热处理钢轨的耐磨性提高1倍以上;直线上累计通过总重881 Mt·km/km后,68kg/m热轧钢轨垂直磨耗约为2mm;累计通过总重881 Mt·km/km后,钢轨的重伤率为0.46处/km,远低于相同条件下60kg/m钢轨的重伤率;使用68kg/m钢轨的维修养护工作量比使用60kg/m钢轨减少约一半。综上,无论从技术性、配套性还是经济性上考虑,在我国铁路推广使用68kg/m钢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列车通信的要求,我国采用全球领先的GSM-R通信系统作为高速铁路列车的移动通信系统。但由于网络结构和自身开发平台等的一些制约,GSM-R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经过简单分析GSM-R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成和工作原理,并针对GSM-R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方面应用事故树分析的方法得出安全风险的重要度并对每个重要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最后对相应的危险因素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48+80+48)m连续梁桥与轨道系统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高速铁路连续梁桥-轨道系统地震响应规律,采用非线性弹簧模拟线路纵向阻力,建立考虑轨道及下部结构的(48+80+48)m连续梁桥-轨道系统仿真模型,分析温度、活载和制动作用下桥上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纵向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地震作用下连续梁桥-轨道系统动力响应特性。研究表明:温度、活载及列车制动作用下梁轨相对位移、钢轨应力等均在桥台附近取得极大值,地震频谱特性对梁轨系统动力响应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讨60kg/m节长100m钢轨普通线路的稳定性,提出适合铺设的条件及铺设、养护的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各类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反应谱给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各类反应谱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世界范围内大地震时获得的数字强震仪记录,计算相应的加速度反应谱;结合结构动力学理论分析及统计分析方法,提出抗震设计反应谱统一计算公式。实际强震地震波具有高度的非平稳性,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不能直接反映实际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非平稳性。为了得到与实际地震波类似的高度非平稳性且与设计反应谱兼容的地震加速度时程,以一组强震地震波为母波,得到与设计反应谱兼容的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通过对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与实际地震波比较,发现其继承了实际地震波的非平稳性;同时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反应谱与目标设计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客运专线(32+108+32)m中承式无铰钢箱拱桥下部结构的难点,以及设计方法。基础设计中,温度对本桥的基础刚度非常敏感,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上,就需要比较基础刚度对结构下部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方便铁路监理工作,实现铁路监理随时随地办公,在对铁路项目监理现场和铁路监理公司进行充分调研之后,针对铁路监理工作的特点和监理工程师的需求,开发铁路工程监理系统。该应用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以SQL Server 2005为远程数据库。通过Http URLConnection和Http Client接口实现网络访问,开发规范查询和工程项目信息查询等功能。在现有铁路监理公司办公流程和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督方式的基础上,基于MQTT协议实现了消息主动推送,开发监理基本表式和待办任务等模块。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界面友好且易于扩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由基于车-地双向通信的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来保证运营安全。为了弥补普遍应用的列车控制系统过度依赖地面控制中心和车-地通道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碰撞防护系统(CASUMT),该系统叠加于既有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之上,基于"车-车通信"技术实现列车碰撞防护。设计列车碰撞防护系统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详细研究系统的关键技术;通过合理简化,并对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进行建模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碰撞防护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可有效提高运营效率,保障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武九客运专线铁路(82+154+88)m矮塔斜拉桥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铁路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主桥采用(82+154+88)m矮塔斜拉桥跨越3条既有铁路。通过对矮塔斜拉桥结构形式、主梁构造、桥塔及斜拉索锚固型式、施工方法等进行设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桥梁满足功能性要求;新型抗滑鞍座能够起到有效锚固作用;转体施工降低了对铁路运营的干扰;桥梁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墩施工技术的发展,特大桥建设越来越多,墩身施工采用何种方法,许多施工单位都在进行不同方式的尝试。143.5 m高墩采用液压翻模技术施工,取得了成功。详细介绍了143.5 m高墩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0.
新建郑州至阜阳高速铁路周淮特大桥3联(40+56+40) m双线无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采用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建造,对其结构设计、节段拼装工艺以及结构检算等方面开展了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1)节段预制拼装梁采用增加跨中和边跨等高段长度的立面布置方案,可以方便施工,节省模板费用,且立面视觉效果较好;(2)创造性的采用一次半联满挂的拼装工艺,研制了可满足于跨度64 m及以下的双线简支梁和跨度不超过80 m的双线连续梁的节段拼装造桥机;(3)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结构构造措施、结构检算技术标准、拼装工艺要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