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Volvo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客车、建筑机械、船舶和工业动力系统的制造商之一。集团属下的Volvo卡车北美公司和Mack卡车公司联合推出一种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大型再生控制系统,该研究在宾州米德尔顿的再生能源研究中心进行。  相似文献   

2.
Volvo公司推出1款新型卡车,其发动机与变速器结为一体,旨在提高输出功率的同时,降低3%的燃油耗,并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该发动机是Volvo公司迄今为止最清洁的发动机,能满足欧5排放标准的要求。其他几款新发动机是根据增强型环保汽车标准量身定制的。该标准是一项自愿遵守框架性讲议,  相似文献   

3.
未来动力总成的开发目标是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研发新车型时.发动机将更多地采用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较好,但排放性能欠佳.这是因为涡轮增压发动机冷起动时。由于涡轮响应滞后而会损失大量热能。因此.对于涡轮增压发动机。需要采用相应技术缩短催化剂起燃时间,以降低排放。尤其是配装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按新欧洲行驶循环测试时,在城市低速循环起动阶段。其排放不能满足欧5标准要求。研究得出缩短催化剂起燃时间和降低排放的方法,使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满足欧5排放标准要求。进行全面的排放测试,如增加贵金属用量及载体的孔密度,缩短到催化剂的距离,以及采用二次空气系统等附加装置。通过这些独到的试验研究.使发动机逐步达到欧5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满足欧4标准的发动机及其排放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美、日本和欧洲这些交通运输高度发达的国家已经引用越来越严的排放法规。在国际化形势下,其他新兴市场对排放和燃油质量的控制也日益严格。发动机管理与排放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满足越来越严的法规。讨论了几种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的实例以及开发排放控制系统组合的方法。还对某些原设备制造商宣称能在不用NOx后处理的情况下达到美国2010重型车排放法规和欧5重型车排放法规的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排放法规、发动机技术,以及氮氧化物(NOx)、颗粒、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控制等方面扼要回顾了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最新进展。排放法规正在继续向前推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可能会提出2016—2022年拟收紧70%的轻型车车队平均排放标准。轻型车和重型车发动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法规也都会收紧,这些法规对柴油机及其排放的影响可能会在未来延续很长时间。发动机技术正在顺应这些要求。小型柴油机试图在增强燃烧方面取得进展,以便能通过发动机的小型化来减少CO2排放。大型柴油机力求在硬件制造、减少NOx的控制和燃油耗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迄今已发表了许多有关优化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报道,其中不少报道都提出,可以采用合适的还原剂管理和新的催化剂配方,以改善系统的低温性能。以HC为基础的减少NOx的技术侧重于稀NOx捕集器(LNT)和LNT+SCR系统的研发,而LNT的标定策略是要产生供下游SCR使用的氨。采用柴油机颗粒过滤器(DPF)控制PM的技术非常有效。从再生策略、催化剂利用和基底材料设计等方面报道了DPF再生技术的进步。生物柴油对DPF功能的影响变得更为清晰。最后,针对SCR系统使用的下游催化型DPF生成的二氧化氮的影响,介绍了柴油机氧化催化器的试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款三菱公司为北美市场开发的新型运动型多功能车(SUV)OUTLANDER用的新型V6汽油机。自2004年以来,该公司在全球共同关注高性能、低燃油耗、低排放、轻量小型的背景下,不断开展车用汽油机的研究,2004年5月开始销售用于欧洲版COLT车的4A9型4缸发动机(1.3L、1.5L);2005年10月开始销售面向日本国内市场OUTLANDER车的4BI型4缸发动机(2.4L);2006年1月销售用于“i”(三菱公司的紧凑型车)的382型3缸发动机(0.66L),随后,由6B3型V6发动机(3L)完成了新一代发动机的型谱图。6B3型V6发动机与其他新发动机系列一样,采用了可变气门正时机构、铝制机体及树脂可变进气系统等技术,实现了顶级水平的最高功率和最大扭矩性能,同时与以往三菱公司推出的6G7型3LV6发动机相比,质量约减轻25kg,并使燃油耗改善约5%。还采用了高性能催化器,满足了“加利福尼亚低排放车辆法”中规定的特超低排放车限值。与应对零蒸发排放法规的技术相结合,在紧凑型SUV车中,首次获得了3L级发动机的准零排放车认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新型1.2I.3缸HRl2DDR型汽油机,其开发目标是达到欧洲B级车市场最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优异的动力输出性能来满足用户的驾驶乐趣。同时,该汽油机的开发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日趋收紧的法规要求,以及将来取代轿车柴油机。2011年,该汽油机已被应用在日产汽车欧洲市场的Micra车型上,达到了新欧洲行驶循环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值95g/km。为了降低燃油消耗率,通过提高压缩比,最大限度地提高热效率,并尽可能降低机械摩擦损失。通过汽油直接喷射系统优化燃烧。选择带有旁通阀和电磁离合器的机械增压系统,在不牺牲动力性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详细介绍了HRl2DDR型汽油机及其应用的技术亮点。  相似文献   

8.
所有大型的柴油机制造商的开发重点都放在未来即将生效的废气排放法规上。国际海事组织Stage3标准将规定船用发动机在最大标定转速下的NOx排放限值为2g/kWh。针对机车的将从2012年开始生效的欧盟EUIIIB标准规定,NOx+HC的排放限值为4.0g/kWh,颗粒物排放量限值在0.025g/kWh以内。美国环保局规定,输出功率超过900kW发电机组的NOx排放限值为0.67g/kWh,颗粒物排放限值为0.10g/kWh。MTUFriedrichafen公司的柴油机产品遍布全球,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因此需要考虑满足各种主流排放参数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寿命周期成本的最佳技术理念已贯穿在每个应用领域的开发中。根据已生效的排放限值、再冷却条件、燃油经济性要求和燃油品质,可以采用不同技术组合,这些技术包括:燃油喷射、涡轮增压、气门定时、废气再循环和排气后处理。本文通过引用一些应用实例来阐述这些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2007年以来柴油机排放法规、发动机技术及NOx和PM控制技术的发展。目前欧洲排放法规的主要发展是提出了2013年重型车排放法规。该法规在技术上与美国2010年的排放要求相似。另外,欧洲委员会还首次提出了CO2排放130g/km的限值,接近于日本燃油经济性对CO2排放的要求。发动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特别是美国轻型车发动机的清洁燃烧技术有很大发展。对重型发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方法的改进,为满足严格的美国2010年排放要求,开发了许多发动机后处理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合,NOx的控制集中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对寒冷环境下的运行和系统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稀NOx捕集器的耐久性问题更受关注,并通过硫捕集器来提高性能。稀NOx催化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柴油机颗粒过滤器技术得到进一步优化,成本得以降低。提出了新一代柴油机颗粒过滤器方案,并进行了关于碳烟与催化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以及对柴油机颗粒过滤器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研究。最后,提供了有关柴油机氧化催化器的最新进展,介绍了采用先进燃烧策略的研究趋势,讨论了影响NO2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及提高氧化催化器使用耐久性的一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五十铃公司推出了第6代ELF车,与之前车型一样,仍采用混合动力,为ELF系列增添了新的阵容。新混合动力车以“领先时代的环保车”为开发理念,以优良的燃油经济性、洁净的排放、安全的混合动力系统和低维修成本为重点进行了开发。新型混合动力车同新型ELF柴油车一样,基本性能和功能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德Bremm  S  Pfeifer  M  Leyrer  J  Mueller  W  Kurze  S  Paule  M  Keppeler  B  Vent  G 《国外内燃机》2011,(1):31-35
近年来,柴油机在欧洲轻型车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而北美市场的柴油机份额却仍很小。直至最近,柴油机仍可不使用活性的氮氧化物(NOx)后处理系统,仅通过发动机机内优化措施就能满足欧洲和北美的Nox排放限值要求。但美国于2007年引入第2阶段(Tier2)第8级(Bin8)和Tier2第5级(Bin5)排放法规后,大部分新柴油机都将需要采用No,后处理系统。降低稀燃排气中NO:的一种可行技术是NOx吸附催化器,它是汽油直接喷射发动机的公认选择。Daimler公司已将其用于现行的柴油机BluetecⅠ系统。对于中重型汽车来说,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是满足NOx排放限值的首选技术之一。用于重型载货车的尿素-SCR系统已投入批量生产,并正将其开发用于大型客车,以满足美国Bin5法规。论述了满足Bin5排放法规的Bluetec排放控制系统的要求,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器、催化型柴油颗粒过滤器和SCR催化器,也讨论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方法,为此介绍了一些包括模拟气测试、发动机台架测试,以及车辆评估等在内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Volvo公司通过研制低二氧化碳(CO2)排放柴油机,推出了2款2.4L排量的全新5缸发动机。单涡轮增压2.4D和双涡轮增压D5发动机配装S80、V70、XC60和XC70型车。  相似文献   

13.
在排放法规日益趋紧的同时,对大型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发动机在整个寿命期内具有精确的燃油计量。德国MTU和L'Orange公司已开发出一种装置,能够在发动机运转期间不间断地对共轨喷油系统的燃油计量进行检测和调整。因此,这种技术为确保大型柴油机在整个寿命期内达到低排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2006年以来柴油机排放法规、燃烧和氮氧化物(NOx)以及颗粒整治的发展情况。目前,法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已提议分别将于2009年和2014年实施轻型车欧5和欧6法规。虽然这些法规没有美国的那么严格,但有助于欧洲车辆适应美国市场。欧洲开始关注2012年及未来的重型车法规。发动机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如主要针对美国轻型车采取积极开发清洁燃烧的策略。重型车发动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传统方法上,并将提供多种发动机及其后处理方案,以满足严格的美国2010年法规。现今的NOx控制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用于不同车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重点是冷态运行、耐久性、二次排放和系统优化。经老化后的稀氮氧化物捕集器(LNT)脱NOx的效率最高可达60%~70%,现正在考虑将其用于轻型车和某些较轻的重型车。对采用一体化SCR来补充LNT的兴趣日益增长,它主要是利用LNT在浓混合气再生期间产生的氨。柴油机颗粒过滤器技术正处于努力优化和降低成本的状态。正在采用先进的管理策略,开发各种新型过滤材料和备选系统结构方案。二次排放问题已经显现,并且正被处理。  相似文献   

15.
国外铁路牵引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国际上是否采用电喷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柴油机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北美的新型大功率内燃机车柴油机和欧洲的新型内燃动车用轻型柴油机大部分安装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叙述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原理、特点和在铁路牵引用柴油机上的应用概况;介绍了德国Bosch公司、MTU公司,美国Cummins公司和俄罗斯科洛姆纳工厂生产的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特点;提出该领域内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LeeS Shin  B 《国外内燃机》2012,(5):25-32
介绍Hyundai公司为小型乘用车最新开发的Kappa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CVVT)汽油机。该汽油机已在印度和韩国的发动机工厂生产,并被配装在i10、i20、Picanto等小型乘用车上,而且进入了包括印度,以及欧洲在内的全球市场。当今,全球汽车制造商正在竞相开发小型乘用车,以应对日益上涨的油价和越来越严格的二氧化碳(C02)排放法规。该新型汽油机于2010年11月进入市场,其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CO2排放和改善燃油经济性。作为小型发动机,它的开发还将充裕的扭矩、轻质量、低噪声、低成本和紧凑的尺寸等要求也考虑在内。这种汽油机的主要技术亮点有:(1)采用双cVVT、滚轮摇臂、偏置曲轴、蜂窝式气门弹簧、二硫化钼涂层活塞和低张力活塞环,以改善燃油经济性;(2)采用16气门双顶置凸轮轴、长流道进气歧管、M12长型火花塞、气门正时优化技术,以提升中、低转速时的扭矩;(3)采用梯型框架机体、液压间隙调整器和静音正时链,以降低噪声。此外,为了减轻整机质量,采用了铝机体、塑料气缸盖罩和塑料进气歧管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将被冷却的废气混合到增压空气中,可以明显地降低柴油机燃烧时的最高温度和NOx排放量。这项技术在小汽车和载重卡车领域中早已大量应用。本文以MTU公司的2台经改造的柴油机为例,说明废气再循环(AGR)作为一项众所周知的降低NOx排放,从而经济地满足未来排放标准的技术,亦可以应用于非公路车辆领域。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24日,美国GE Transportation公司展示了它新开发的16缸PowerHaul机车柴油机。据GE公司宣称,该柴油机是迄今为止它设计制造的技术最先进的机车发动机。这种功率为3700英制马力(2259kW)、专门设计用于英国Freight—liner铁路公司订购的30台PowerHaul机车(表1)及其派生的欧洲大陆机车的发动机,是从用于发电的Jenbacher发动机演变而来的。它能达到欧洲的3a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宋文伟 《西铁科技》2010,(1):55-56,42
美国联邦铁路局(FRA)出资,利用便携式柴油重型卡车排放检测系统进行机车排放检测试验。试验数据表明,柴油重卡排放检测系统可直接用于机车排放的检测,或通过进一步改进更好地用于机车排放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二级增压技术减少柴油机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rtsila公司和ABB TurboSystems公司正在合作开发大型柴油机二级增压技术。Wartsila公司声称,先进的发动机技术,配上二级增压,可以为降低燃油消耗和发动机排放提供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