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坚 《铁道建筑技术》2022,(10):188-192
大型枢纽高架站一般站场规模较大,对于信号专业而言,室外信号设备多且信号电缆数量巨大。高架站上信号电缆敷设条件比地面站更为苛刻,桥上电缆槽及过轨设置条件有限。由于设计阶段未对整个站场电缆分布及过轨进行合理规划,且站前和站后专业接口分工尚无具体规范可依,导致后期施工无条件过轨,而采取其他临时补救措施又造成后期施工困难、设备接管单位维护不便、工程造价提高等。本文研究大型高架车站信号电缆过轨方法,并结合桥梁及轨道型式、电缆数量提出针对性过轨方案,以期对后续项目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工程接口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与路基工程接口有关的专业主要有:桥涵、隧道、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环境工程等。从广义方面讲,无砟轨道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接口主要包括:路基与桥梁、涵洞、隧道工程过渡段,路基与轨道结构(路基面排水系统、曲线地段超高设置等)的关系,路基与站后相关设备的预留预埋关系等几个方面。从侠义方面讲,路基工程的接口特指路基与站后相关设备如电缆槽、手孔及过轨管线的预留预埋关系。结合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接口设计,详细介绍路基工程与站后相关设备接口设计的内容、主要设计原则,提出了接口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无碴轨道客运专线路基工程与站后相关设备各类接口的主要设计原则及参数,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及施工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通信、信号、电力电缆槽及手孔设置;综合接地贯通地线在路基地段的敷设方式;通信、信号、电力等电缆的横向过轨管道敷设方式;电力电缆从路肩向坡脚转换方式;通信、信号、电力电缆引入通信基站或信号中继站的设置方式;接触网和声屏障立柱基础设置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特别是铁路工程建设标准提高,铁路系统工程建设技术的复杂性,已直接影响到土建、电气化、电力、通信和信号工程等各系统工程在接口设计的质量,以及各系统工程建设的工期和投资。因此,不断优化铁路工程接口设计,达到完善接口工程建设管理的目的十分必要。基于BIM的深化设计集成系统,在新建广湛高铁开展区间场坪、电缆径路优化设计等工作,设计成果主要包括场坪选址、场坪与站前工程冲突、征地面积、过轨位置优化及过轨、上下桥精细化建模,研究基于BIM的深化设计在铁路土建与四电工程接口设计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志龙 《铁道建筑技术》2012,(2):98-100,114
客运专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路基、桥梁、隧道、无砟轨道等站前工程与电力、电气化、通信、信号、信息等站后工程的集合体。为满足站后工程的需要,路基、桥梁、隧道、无砟轨道等站前工程的施工都必须预留工程接口,以方便电力、电气化、通信、信号、信息等四电专业器件安置、设备安装、电缆(光缆)穿越和系统保护接地需要。  相似文献   

6.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站后预留接口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施工,总结施工过程中站后预留接口常见的质量问题,按隧道接触网基础预埋槽道、桥梁接触网基础、接地端子类、综合接地钢筋及电阻测试类、无砟轨道、过轨管类等7个方面,分别对隧道、桥梁、路基、无砟轨道4个专业进行阐述,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铁建设进入铺轨阶段,轨道专业与土建、通信、信号、供电与风水电安装等多专业均存在平行或交叉施工。根据地铁铺轨的系统性特点和多专业施工配合需求,提前预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接口和交叉界面,制定接口管理和交叉施工预防措施,协同各专业间加强计划统筹和相互配合,为持续推进铺轨创造必要施工条件。  相似文献   

8.
客运专线路基与相关站后专业系统集成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铁路客运专线路基与相关站后专业系统集成的特 点,阐述了路基与综合接地、电缆槽、电缆过轨、接触网支柱基 础和声障屏基础等相关站后专业系统集成的内容、工程措施和 工艺要求,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接口设计是高速铁路系统集成设计的重要环节,UIC国际铁路标准《高速铁路设计工程接口》IRS 60683旨在为世界高速铁路工程接口设计提供解决方案。本文阐述该标准的编制背景和编制原则,研究确定标准编写范围及架构,明确工程接口概念,系统梳理高速铁路工程接口关系,从轨道与线下结构接口设计、基础设施与通信信号接口设计等8个方面分析《高速铁路设计工程接口》的主要内容。标准编制中,全面纳入了我国综合接地系统、站城一体化模式、电缆引下方式等成功经验,助力我国铁路“走出去”。工程接口设计标准在各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属首次编制,体现了UIC标准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对提升UIC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南广铁路四电系统与土建接口工程的主要施工内容,预留接触网支柱基础、过轨管、接地端子、电缆槽等四电系统与土建接El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分析了接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接口工程施工控制重点和主要控制标准,强调了土建施工单位应加强技术交底和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确保接口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四电设备的安装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一般是采用单一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预报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地质信息。通过实践知道,仅仅依靠单一预报方法提供的信息是有局限性的。很多隧道中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单一方法不能提供全面的预报信息,可能造成地质危害的漏报和误报。为了解决单一方法不全面的问题,根据预报对象的地质特点,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效的预报手段进行预报,结论相互印证,提供更为全面的地质预报信息,这就是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实例使用了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进行探测,通过预报结论和实际开挖对比分析,通过预报结论和地质信息之间的对比,得到最佳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12.
梯形轨枕的减振特征及论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轨道系统的减振理念,一般以改变质量-弹簧系统来实现,而梯形轨枕轨道,不但利用这一理念特征,还利用提高轨道刚度而减振的理念特征。通过车辆-轨道-构造物系统化减振的论证,分析新减振理念的特征和必要性,并通过对模拟计算和实际测试结果的分析,验证梯形减振轨枕开发理念的正确,说明其减少维修量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有利减振降噪的极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Indoor GPS技术及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世伟  谷川 《铁道勘察》2008,34(3):31-34
Indoor GPS技术是在GPS技术原理启发下开发的用于室内精密定位的测量系统.详细介绍了Indoor GPS技术的测量原理和系统组成,从基础设施、测量阵列、简单测量、复杂测量、局域改正以及实时协作等方面对Indoor GPS及GPS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介绍了其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以及工业测量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误差理论和现场数据统计分析,可认为轨道几何参数误差呈正态分布,将无砟轨道各施工阶段的误差源组成进行了简单剖析,定量或定性地分析了制造产生的误差、测量仪器系统误差、施工操作误差、混凝土浇筑产生的影响误差,提出选择合理施工方案、重视扣件系统管理和保证轨道测量可靠等是使合成误差尽可能降低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竖井联系测量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联系三角形竖井联系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竖井联系测量的新方法。介绍了新方法的测量过程和原理,推导了其数学模型,分析了其测量精度,并应用于施工实践。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竖井联系测量新方法具有定向精度高、成果可靠、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可以在地铁等竖井联系测量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津秦铁路客运专线上跨津山铁路门式框架墩施工及防护方案,本工程在上跨既有电气化铁路施工时,由于净空等限制,无法搭设独立防护棚时,采用模板、防护棚一体化的移动式防护设计,对于类似跨线桥门式框架墩、桥梁等净空困难条件下工程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的进步,轨枕的生产工艺和制造工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适应轨枕的发展,铁道部主管部门着手对技术条件修编。总结我国各种型号混凝土轨枕现用的技术标准,结合我国轨枕目前的制造水平和检验中发现的问题,从整合现有各种轨枕技术标准、放宽静载抗裂强度检验时段、优化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检验方法、优化主要尺寸检查频次和允许偏差、统一检具等方面,提出了对现有技术条件和检验细则的改进建议,对轨枕技术条件的修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段俊彪 《铁道勘察》2009,35(5):80-82
以南广铁路深孔放射性测井结果为依据,系统介绍了放射性的评判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对比了不同行业部门对于放射性限制范围的标准,推导得出了按铁路规范要求对放射性测井结果进行放射性评价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梅熙 《铁道勘察》2009,35(6):1-4
主要介绍了GPSVR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GPSVRS测得的ITRF框架坐标与铁路工程坐标的转换。通过实验测试了VRS的性能和精度,结论表明VRS系统能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勘测的效率和测量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宜万铁路东起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重庆市万州区,全线共分布有159座隧道,总长338.7 km,左线隧线比高达60%,全线不良地质众多,岩溶、岩溶水、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煤层瓦斯等普遍分布,特别是70%隧道穿越岩溶发育地区,岩溶发育规模、多样性、突水突泥的风险程度及工程处理难度为国内外罕见,为此开展复杂隧道风险分级、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排水减压、注浆、特殊结构设计、可维护防排水系统、防灾报警系统及安全性监测等研究工作,有效控制了复杂隧道的高风险,实现了复杂艰险山区隧道修建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