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以重庆开县龙安隧道为例,分析了该隧道塌方的原因,提出了长短大管棚处置方案,并详细阐述了长短大管棚法处理隧道塌方的施工技术,指出了施工注意事项,评述了采用该方法进行隧道塌方处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双层大管棚托换法穿越楼房桩基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文章对渝怀铁路第二长隧道--武隆隧道出口正洞穿越制药厂楼房桩基段的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重点论述了双层大管棚托换、控制爆破等技术措施,并介绍了对桩身侵入隧道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双永高速公路中洋隧道下穿省道203线为工程背时景,探讨隧道下穿工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总结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保证施工期间省道通行安全以及隧道安全、顺利、高质量贯通,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下穿既有公路的土江冲隧道双层管棚设计及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常—吉高速公路上的土江冲隧道是一座下穿既有公路的四车道连拱隧道,施工中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在洞口段采用双层管棚作为辅助施工方法,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319国道的畅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附近的管棚变形最大,隧道开挖纵向影响范围为1.5~2.0倍开挖高度。文章介绍了管棚设计、施工情况和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铁隧道一般为浅埋,它与山岭隧道相比,主要区别是要考虑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文章以广州地铁二~三号线客村联络线工程为例,初步总结了城市地铁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时,控制地表和地下管线沉降的经验,可供类似工程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新宝塔山隧道的浅埋段地表建筑施工对下穿隧道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不同间距及不同埋深情况下地表建筑对下穿隧道的应力及衬砌安全性的分析结果。分析得出:住宅楼桩基外缘距离既有隧道边墙为4 m时,铁路隧道受到影响较大;当间距调整为8 m时,楼房施工后引起隧道衬砌结构位移较小,隧道结构安全度均满足规范要求。由此,建议按照间距为8 m的方案实施,覆土回填3 m时,计算结果显示隧道仍然是安全的,其覆土回填厚度可以按照规划设计的地面高程1 009 m考虑(最大覆土回填3m、埋深10.7 m)。  相似文献   

7.
厦门机场下穿34号楼隧道工程,隧顶到建筑结构底3 m,属浅埋大跨下穿既有建筑物连拱隧道工程.论文根据工程类比法,采用CRD法优化隧道施工步骤;借助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既有建筑的沉降规律,把握了CRD法重点施工步骤.根据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超前注浆、地面硬化及补偿抬升注浆、洞内全断面帷幕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等多种施工辅助措施.实践表明,施工过程中既有建筑结构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最终沉降量小于40 mm.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区域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和频繁,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铁路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产生的影响、控制技术的应用等角度展开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隧道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需要在掌子面开挖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超前支护技术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岩层进行加固,并减少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的变形,强化围岩的支护力,避免对施工中的围岩造成扰动,防止出现塌方等问题,保障隧道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基于此,通过对公路隧道施工中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实践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水平,保障公路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地铁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的优化控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控制理论,建立了城市地铁隧道工程地表沉降的理论控制模型;结合动态规划原理,提出了城市地铁隧道工程地表沉降动态最优控制策略制定程序.文章对深圳地铁大剧院站~科学馆站区间三连拱隧道工程地表沉降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取得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铁二号线区间隧道施工对城墙等国家级文物的影响是隧道安全施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针对该地铁工程介绍了上行线隧道盾构下穿护城河及城墙时的地表变形控制措施和施工变形监测方案,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盾构施工中,造成地表沉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盾构施工过程中,注浆必须同步、足量且补浆及时;随着盾构的推进,需要不断调整土压力以适应地层的变化。隧道已经安全通过城墙,表明所采用的地表沉降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红岩山隧道水文地质情况及冒顶塌方现场具体状况,从排水及加固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隧道溶洞坍塌冒顶处理方案,并对方案的加固处理效果进行了监控量测。监测结果证明,该方案能有效处理隧道溶洞坍塌冒顶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盾构掘进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盾构法作为地铁隧道施工的一种主要施工方法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以深圳地铁5号线洪浪-兴东盾构区间下穿广深高速公路立交桥隧道施工为工程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影响地表沉降的掘进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地表下沉与盾构掘进参数密切相关,适当加大注浆压力能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同时,土舱压力与土体原始侧向压力接近时地表沉降量最少.实测地表沉降与掘进参数的关系表明,当注浆量一定时,地面沉降随土舱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地表沉降随着注浆量及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中日公路隧道建设标准的比较,分析了中日公路隧道建设标准的差异与原因,有助于隧道设计施工从业者准确把握现有公路隧道规范制定的意图,提高规范的执行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路堤下暗挖隧洞施工引起的路基沉降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公路路堤下进行暗挖隧洞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围岩产生扰动,从而引起地层位移和路基沉降,过大的路基沉降将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因此分析和控制路基沉降是高速公路路堤下隧洞设计与施工的难点和重点.以黔东火电厂排洪及供水隧洞为实例,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隧洞施工对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的影响特点.计算结果表明,加强超前支护是控制地层位移和路基沉降的有效手段,采用大管棚及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能有效控制路基沉降并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在隧洞施工过程中对路基沉降进行了详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隧洞开挖对高速公路路基有一定扰动,但对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可以通过对岩石溶蚀、软化以及与岩石、岩体构造的共同作用等方式,影响隧道围岩和初支稳定、破坏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安全及增加隧道运营养护难度。文章总结归纳了地下水对公路隧道施工和运营产生不利影响的作用方式,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净距大跨度隧道风险影响因素复杂、施工期风险较大,需要开展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对各类小净距大跨度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统计,并结合现场施工实践,建立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理念.文章引入ANP方法综合分析风险指标体系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各指标的整体权重,评价出施工中的主要风险源,并针对其制定了有效的施工控制措施.广安翠屏山隧道工程实践证明,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可提高施工期安全水平,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以至完工.其理论和方法可为同类工程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富水软弱地层工程性质及开挖后沉降特征,文章通过室内试验对深圳地铁国贸至老街区间隧道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地层存在较大孔隙和微裂隙且相互贯通,土体压缩性高,固结沉降大;(2)地层倾向于散粒体,含水量大且含砂多,施工排水易冲刷夹带松散颗粒而导致地层损失难于控制;(3)地层强度低,隧道开挖时围岩稳定性差。以上因素导致此类地层具有开挖影响范围广、地层沉降大并易发生地表塌陷的显著特征。实测地层沉降验证了试验结论的正确性,国贸至老街区间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大值约为193.5 mm,地表沉降槽宽度约为80 m,并发生了2次地表塌陷事故。可见,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通过地层物理力学特性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制定科学的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的基本模式,针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特殊工艺,将公路隧道施工系统分为隧道开挖、爆破、施工用电、施工通风、出碴与洞内运输、支护衬砌等6个主要子系统.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定性分析,结合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公路隧道施工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危险性评价,定量分析计算PHA中的子系统各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等级,并采用安全检查表(SCL)对公路隧道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综合评价,建立了安全评价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PHA-LEC-SCL法确立了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隧道施工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我国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从动态反馈设计、施工方法的变更、施工工序的变更、预留变形量的修正、设计参数的修正及信息化施工等方面探讨了隧道设计与施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