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合分析研究了380km/h高速列车制动盘的结构、材料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得到满足制动盘技术要求的低合金铸钢材料及循环对称散热筋结构。热应力计算结果表明紧急制动过程中最大热应力为448MPa,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首次针对高速列车制动盘提出并实施了1 000次11制动动力台b架疲劳试验,疲劳试验表明制动盘摩擦面没有出现热斑、热裂纹等不良状况。初速度为420km/h紧急制动工况下热成像测试显示制动盘表面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制动盘摩擦面最高温度为608℃,满足380km/h高速列车基础制动技术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2.
根据传热学原理,建立了高速机车制动盘的传热数学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200km/h机车制动盘及联接件进行了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同时进行了1∶1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根据仿真结果,得出了制动盘及联接件瞬态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根据300km/h高速列车的模型参数,对研制的高速列车用制动盘温升情况进行了ANSYS仿真分析,对锻钢制动盘盘体进行了热应力分析。结果表明,该制动盘能满足材料强度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制动盘与粉末冶金摩擦片配对的制动试验情况及结果数据进行了分析,表明了研制的高速列车制动盘在结构和制动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能满足高速动车组用制动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300 km/h高速列车高纯净锻钢制动盘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严格控制有害物质成分、优化锻造与热处理工艺制备,由机械性能、冲击韧性和疲劳性能试验及金相观察验证了高纯净锻钢材料优良的性能,满足了高速列车制动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速轮轨列车制动盘热应力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盘式摩擦制动器在高速轮轨列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该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因制动盘温度的急剧上升,将使制动性能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制动盘失效,因此制动盘温度和应力分布对制动盘的寿命及制动性能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高速轮轨列车制动盘的瞬态温度场和热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制动盘制动原理和传热原理,确定了温度场和热应力有限元分析中的载荷、边界条件、加载过程和模拟工况,通过对蠕铁、25Cr2Mo1V和35CrMo 3种制动盘材料在相同结构、相同制动过程条件下的热应力分析,对不同材料制动盘热应力的影响进行了考查和热特性的分析对比,为制动盘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一种高速列车轮装制动盘铸件的创新生产方法。该方法是将2个轮装制动盘沿散热筋连接筋相对连接,组合成为一个类似轴装制动盘的新结构,然后采用与轴装制动盘相类似的生产方法生产,最终将相连的2个轮装制动盘沿连接筋分离,成为2个独立的轮装制动盘产品。采用该方法生产轮装制动盘,既消除了常规生产方法难以避免的气孔、砂孔、变形等缺陷,大幅提升了铸件成品率,同时2个铸件组合生产,也大幅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高速列车合金锻钢制动盘温度场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紧急制动时的制动盘温度状况与其使用寿命密切相关,而如何准确预测制动盘摩擦表面的温度及温度场分布成为研究摩擦制动盘表面磨损、金相转变及热裂纹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把热辐射系数折算成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建立了锻钢制动盘三维循环对称有限元模型、热输入数学模型及对流散热数学模型。用平均轴制动功率法,对高速列车“中华之星”在270 km/h紧急制动时制动盘温度场分布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高速列车实施紧急制动时,制动盘摩擦升温最高可达935℃,且高温区域集中在制动盘摩擦表面的中部区域。在1∶1制动动力台进行紧急制动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数据比较接近,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为制动盘应力场分析及其结构参数优化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8.
列车制动盘对列车运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能对制动工况下制动盘的性能进行有效分析仿真.制动盘有限元分析一般需由专业人员采用手动操作分析,难以满足高效、便捷等分析仿真要求.在研究列车制动盘有限元分析具体步骤的基础上,构建了利用VB和APDL实现列车制动盘有限元自动分析仿真的技术方案,开发了列车制动盘温度场有限元自动分析软件,给出了利用该软件系统进行制动盘瞬态温度场有限元自动分析仿真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极坐标下热应力平衡方程,求解得到制动盘热应力表达式;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初速度为270 km/h的高速列车合金锻钢制动盘紧急制动工况后的残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较大的残余拉应力分布在摩擦面上,随厚度方向逐渐减小,最大残余应力值542 MPa,且在摩擦环内应力分布并不均匀。用X射线应力测定仪对制动盘摩擦环的残余应力进行测定,试验测得最大残余应力值为348.4 MPa。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相差35.7%,结果虽相差较大,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合乎实际。理论仿真结果能直接用于制动盘疲劳裂纹扩展评定和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10.
对200km/h高速客车制动盘的结构、材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试验及计算机仿真证明:用特种蠕墨铸铁和钢毂构成的制动盘结构合理,性能优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270km/h高速列车制动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我国270km/h高速列车制动技术条件,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开发研制了新型高速列车制动系统.该系统主要特点体现在微机直通电空制动控制系统,大制动功率盘形基础制动以及高性能电子防滑器等,使高速列车在270km/h的运行状态下,实施空电联合制动时,实现了3100m距离内安全停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速列车将采用电空直通-自动式制动系统,其主要制动机为微机控制的直通电控制动装置。介绍了电空制动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和软件实现,对安全联锁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厘清中俄高速铁路有砟道床技术条件差异及其内在原因,通过对两国不同轨距高速铁路有砟道床设计规范及技术条款进行分析,针对莫喀高铁和京张高铁(350 km/h)运营要求,考虑到轨距、温度变化不同因素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道床砟肩宜采用无堆高形式,道床边坡宜采用1∶1.75,加强道床夯实。道床厚度宜采用35 cm,如在桥隧地段、路基基床表层采用沥青层、弹性轨枕可降低为30 cm;(2)结合欧洲高铁经验,道床纵向阻力不应小于14 kN/枕,横向阻力不应小于12 kN/枕,可满足时速350 km要求;(3)时速350 km及其以上必须进行飞砟设计和措施研究;(4)时速350 km须进行轨枕设计,可通过形状和尺寸方式。由于轨距不同,建议莫喀高铁轨枕长度采用2.7 m、京张高铁采用2.6 m。  相似文献   

14.
刘友梅  杨颖 《中国铁路》2003,(12):35-36
简要介绍了最新研制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结构特点,并对其今后的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160km/h制动盘动平衡对轮对动负荷的影响,总结动平衡检测方法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km/h电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强度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TB/T2368-93《内燃、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静强度试验方法》,运用有限元方法对200km/h电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作了详细的强度计算,采用许用应力判别构构架静强度是否满足要求,采用疲劳极限图判别构架的疲劳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分析方法先进实用,为200km/h电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断裂力学有关原理对制动盘寿命进行预测。根据应力强度因子理论,提出用断裂率Kr以及载荷率Sr为失效双判据的缺陷评定图对含裂纹的制动盘进行安全评定的方法。在VB环境下,以Paris公式为理论依据,对制动盘剩余寿命预测系统进行设计并实现。系统采用模块设计思想,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对制动盘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估分析、合理评价及寿命预测,对提高我国高速列车基础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线路曲线半径是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之一,与高速铁路机车车辆运行时的舒适性、安全性及轮轨动力特性密切相关。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高速铁路车线模型,考虑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情况,研究曲线半径对列车运行时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曲线半径的增加,横向加速度、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磨耗功参数均呈现递减趋势,但半径超过7 000 m时递减趋势有所减弱,半径大于8 500 m时,各项指标趋向稳定。在满足安全性的条件下,为营造出优良舒适性,建议时速350/250 km共线高速铁路曲线半径取8 000 m,困难情况可取7 000 m。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铁路车辆盘形制动尖叫噪声,应用全模型直接复特征值分析方法研究制动系统的运动稳定性。使用NASTRAN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包括制动盘、闸片、闸片托、制动杠杆和杠杆托等部件的全尺寸铁路车辆盘形制动系统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制动摩擦面间的法向力用线性弹簧力表示,摩擦力取为线性弹簧力与摩擦系数的乘积。应用Hess方法解有限元系统特征方程的特征根,根据特征根实部的正负,判断制动系统发生制动尖叫噪声的趋势。计算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制动盘转动方向以及闸片托的厚度对制动尖叫噪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通过优化制动系统闸片托的厚度来抑制制动尖叫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