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针对目前机车车载过分相方式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不依赖地面设备、基于组合定位技术的自动过分相系统,从系统工作原理、定位模式判断、组合定位模型、分相点捕获等方面阐述了设计原理,并介绍了装车验证情况。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多数应用场景中能准确实施列车自动过分相。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常见的3种自动过分相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晶闸管代替真空负荷开关作为开关器件的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为验证新型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的正确性,搭建了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以及电力机车的仿真模型。对电力机车通过分相区的暂态瞬间进行仿真,得出合理的晶闸管开关切换时间。  相似文献   

3.
正科技运[2008]34号《CTCS-3级列控系统整体技术方案》对自动过分相的描述是:列控车载设备根据地面设备提供的分相区信息,在适当位置给动车组过分相装置发送指令,实现自动过分相。对于CTCS-3级列控系统,牵引供电分相区信息与列车行车许可一起由RBC提供给列车;对于CTCS-2级列控系统,牵引供电分相区信息由地面应答器提供给列车。分相区信息包括至分相区距离、分相区长度等。  相似文献   

4.
客运专线自动过分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向建 《电气化铁道》2006,(Z1):112-115
介绍了国内普遍采用的3种自动过分相形式,对其工作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客运专线电分相形式选用的建议:即在一般情况下采用车载式自动过分相,在大坡道区段时,采用地面开关式电分相.  相似文献   

5.
电气化铁路的电分相使得列车过分相时存在过电压、过电流、弓网电弧等问题。柔性自动过分相技术在近年被提出,有望解决铁路电分相带来的系列问题。在介绍柔性自动过分相系统结构和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分别用实时数字仿真仪(RTDS)的小步长和大步长模型对柔性自动过分相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并模拟列车通过电分相区的过程。仿真中采用功率控制减小受电弓与接触线的分断电流,采用变频移相实现中性段相位的柔性过渡。仿真结果表明柔性自动过分相系统能实现列车不断电通过电分相区,且不产生功率冲击和电压冲击。  相似文献   

6.
列车安全可靠地通过电气化铁路分相区是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其中基于高压大功率半导体电子开关的地面自动过分相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电气化铁路电子开关过分相系统的系统构成、工作原理以及不同工作电压适应性问题,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证明电子开关过分相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复杂艰险高原地区铁路建设面临极端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工程条件,为牵引供电系统带来众多挑战难题。在长大坡道处设置电分相存在安全隐患,复杂艰险高原地区铁路对牵引供电提出更高可靠性要求。本文研究了三种带电过分相装置:机械开关切换式地面接触网带电过分相、接触网电分相连续供电系统、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但在严苛环境下过分相结构缺乏工程适应性,因此需进一步研究能够取消电分相的双边贯通供电技术。传统双边供电存在较大的穿越电流,不能被电力系统接受。组合式同相贯通供电、全交-直-交同相贯通供电方式通过变流器控制使牵引网电压处于同一相位,提高了电能质量,但整体可靠性一般。最终基于复杂艰险高原地区铁路工程技术条件选择单相牵引变压器同相贯通供电技术,可在工程适应性上达到较优权衡。  相似文献   

8.
研究基于神华8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过分相装置的设计原理,根据朔黄铁路线路特点和交流电力机车过分相技术的应用需求,形成一套优化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并对改进后的装置进行试验验证。同时,结合朔黄铁路自动过分相的工程应用经验,解决分相逻辑算法优化、误差消除及分相状态显示等问题,并试验验证分相动作的有效性和平稳性。该装置经过运用考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罗文骥 《西铁科技》2009,(4):F0002-F0002
西安铁路局科研所研制开发的宝成线宝鸡南分相所地面带电自动过分相装置,于2009年10月21日15时成功投入运行。新开通的宝鸡南分相所,与已经投用五年的杨家湾地面自动过分相装置贯通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秦岭北麓铁路高坡区段的运输环境,对提高宝成线安全运输生产和综合运输效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铁300 km/h的线路上列车通过分相区使用ATP进行控制,而200 km/h线路通过分相区未使用ATP控制.为提高200 km/h线路列车通过分相区的安全性,结合现有的自动过分相应用现状,深入研究车载规范关于过分相控制功能的规定,提出基于CTCS2-200C型ATP车载设备实现过分相控制功能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与车载自动过分相系统差异性分析,提出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配置、冗余设置、智能复原技术,详细介绍了冗余配置点功能及智能复原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城际铁路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工程花机间隧道下穿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T4及特种车滑行道。针对穿越工程地层上软下硬、岩溶发育的特点,在不停航的情况下,对盾构法及矿山法穿越方案进行探讨。设计通过超前预注浆加固、高压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长管棚超前支护等措施保证穿越工程的安全。经数值分析,各项指标满足机场方面要求,明确采用矿山法下穿滑行道的可行性,同时建议对先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最大沉降控制值按最终控制标准的80%~90%进行控制。岩溶按"开挖前探明、开挖中发现"进行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太原至兴县铁路穿越吕梁山脉的方案,设计人员进行了大范围的线路比选。通过对工程所经地区控制选线的因素进行说明,结合地方规划和环境敏感点等着重选取沿湫水河的大石林沟垭口方案和沿蔚汾河的野鸡山垭口方案进行研究,从工程规模、工程投资、地方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沿湫水河的大石林沟垭口方案为合理越岭方案。通过对越岭方案研究过程进行论述,提出了一种设计思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遥感技术在库格铁路阿尔金山区地质选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阿尔金山地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多且规模大,这些都为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地质选线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收集遥感图像及地形、地质图,进行遥感图像处理与提取地学信息,并相互叠加,根据图像反映的各类影像特征,综合野外调查,建立该区域的解译标志,开展中、大比例尺的遥感地质判释。综合应用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手段,查明了测区地质构造和重大不良地质的分布特征,为大面积工程地质选线、优化线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布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公路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其造价控制难度加大。为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在实际的造价控制中运用着多种方法。其中,工程保险在风险转移、控制造价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此文结合实例,分析工程保险在控制工程造价方面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具体实施程序,并展望了其在工程造价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铁路选线应结合地形地貌、不良地质、工程条件、工程造价、施工及运营风险等"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比较.本文在充分吸取复杂艰险山区减灾选线经验的基础上,以郑万高速铁路最长、最复杂的小三峡隧道为工程背景,开展隧道穿齐耀山背斜岩溶地质发育地段的选线研究,并创新提出"三维地质选线"方法,即隧道平面选线、隧道纵断面选线和隧道横断面选...  相似文献   

17.
国家铁路局发布了2018版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系列验收标准,从验收单元划分、验收程序和组织、验收内容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突出了混凝土、锚杆等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加强了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做实了关键工序的质量把控,为铁路隧道工程建设划出了"质量红线"。本文从2018版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主要修订内容、技术特点入手,浅谈铁路隧道施工质量控制,以期对使用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环境及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盾构隧道极易出现地面沉降塌陷,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与控制尤为重要。为了探究大直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规律,以京张高铁清华园大直径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应力释放及地层损失理论,首先运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二维模型,得到盾构掘进开挖的应力释放率;然后基于此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通过Peck公式反算得到清华园隧道盾构掘进引起的地层损失率,通过4种不同工况的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掌子面释放系数、盾构机反力释放系数及脱空层模量缩放系数情况下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规律,得到盾构施工现场导致的地层应力释放系数为0.12~0.14,相应的地层损失率为0.40%~0.47%;隧道轴线两侧20 m(1.6D)范围内为显著影响区,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盾构通过这个阶段,约占总沉降量的50%。  相似文献   

19.
新建兰渝铁路兰州至广元段滑坡危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兰渝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西北西南区际间的新通道。为了在该项目的建设前更好地了解沿线地质灾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为兰渝铁路的顺利建设提供技术参考,也给该地区今后的各项基础建设施工工作储备资料。研究方法:对设计线路经过位置进行大范围的调绘、勘察,结合兰州—广元段滑坡不良地质资料等研究成果,充分分析、归纳了该段线路走行范围内滑坡分布、成因上的共性及规律。研究结果:完成了兰渝铁路加深地质工作,建立了滑坡危害区划,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对策。研究结论:对于黄土高原河谷阶地区,线路方案多以填方工程设计,滑坡影响极小;对于黄土高原沟壑梁峁区,线路方案多以隧道、桥梁工程设计,对于大型以上的滑坡多以绕避为主,对于无法绕避的,要进行预防并治理;对于构造体系交汇影响区,线路方案以隧道工程为主,大、中桥较多,绕避了大部分滑坡;对于山间河流冲击谷地区,线路方案以隧道、路基工程为主,滑坡影响较小;对于单一构造体系区,线路方案各种工程都有,滑坡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