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客运站旅客列车车底取送作业关系着始发、终到列车占用到发线、客技线的起止时间,能否快速、合理地制定旅客列车车底取送作业计划直接影响着铁路客运站作业效率。通过系统地分析到发线使用、客技线使用、咽喉区交叉干扰及调机运用等因素对铁路旅客列车车底取送作业的影响,为相关工作人员快速、合理地制定旅客列车车底取送作业计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铁路大型客运站到发线的运用进行科学地分析及合理地优化,对于提高客运站的工作效率及保证旅客列车正点到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到发线使用的到发线占用间隔时间等各项因素,以到发线均衡使用、列车占用到发线总时间最少和方便旅客乘降为目标,建立客运站到发线运用优化模型。通过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到发线运用的合理优化。最后,以福州站一个阶段计划内的到发线使用情况作为实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宝钢普通铁路运输能力评估及扩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宝钢普通铁路运输系统各子系统运输能力查定工作,运用系统方法和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宝钢普通铁路系统的运输能力,机车子系统和到发线子系统年输送能力分别为291t和296万t,是限制因素.增加1台机车和1条到发线,可使机车子系统和到发线子系统年输送能力分别增至439t和356万t,能满足宝钢2009年对晋通铁路系统的运输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为给客运专线车站接发的列车合理安排到发线,构建了客运专线车站到发线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目标为列车站内走行时间之和最小及到发线使用最均衡;约束条件主要有到发线作业间隔时间约束、进路冲突约束.基于目标协调优化思想,提出了该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以济南西站为例,对7:00:00~13:00:00时段的到发线运用方案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所求优化方案与图定方案相比,下行、上行列车的站内走行时间之和分别减少7.37%、1.88%;对于各到发线占用时间与到发线平均占用时间之差的平方和,下行、上行列车分别减少62.93%、74.75%.模型能准确地描述列车占用各条到发线的不同,适用于求解客运专线运行图编制阶段的到发线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与既有线连接的跨线车站是实现客流和列流交互的关键节点,其到发线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两个铁路系统的运输协调问题。论文在分析衔接车站作业内容和特点基础上,提出了衔接车站到发线编制和调整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构建了具有动车场和普速客车场的衔接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优化编制模型。并提出了模型求解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铁路运输工作中,调车作业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要素。贵港站是黎湛线上的一等区段站,配备4台专调机车;根竹站是黎湛线上与贵港站相邻的一个四等中间站,有3股专用线(未挂接触网),未配备调车机车和调车组,调车作业一直都是由助理值班员担当,利用本务机车调车,作业难度大,调车安全风险较大,运输效率也受影响。为解决根竹站调车困难问题,调整贵港站二调作业区域,增加根竹站,由贵港站二调担当根竹站调车作业。对于如何保证区段站专调机车调整调车区域到相邻中间站跨站调车的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探讨,以供铁路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合理安排列车占用到发线计划是编制作业计划的关键。在满足列车使用到发线须遵守的作业要求的前提下,建立编组站到发线运用计划数学模型,使其能够求解出较优的到发线运用方案。建立的到发线运用模型是非线性的整数规划模型,如果直接求解会比较困难,采用启发式算法对其求解。在求得可行解后通过合并、交换及组合的方法对所有股道再次进行调整,使到发线运用更趋于合理,即求得较优的到发线运用方案。通过算例说明运用模型计算生成到发线运用计划,其优化结果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运输经济效益、安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大秦铁路重载运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秦重载铁路具有世界先进的铁路重载运输技术,拥有丰富的铁路重载运输经验,是我国进入世界铁路重载运输行业的标志。大秦重载铁路运输的成功运用经验表明,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具有光明的前景,应大力推广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经验,加速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
铁路大型客运站调车机车运用计划是客运调度工作组织作业计划的核心内容,保证旅客列车及时接车和正点发车,对于提高客运站的工作效率及保证旅客列车正点到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通过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对调机使用的影响,以调机的均衡使用、空行里程和导致列车晚点始发数最少为目标,建立了调机运用的优化模型。并以实例验证其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对铁路客运站调机运用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分析,对于提高客运站工作效率及保证旅客列车正点到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客运站调机作业分析,建立客运站调机作业运用优化决策模型,将调机作业顺序模型转化为车辆数固定的、带时间窗口的车辆路径问题。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调机运用的合理优化,并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得出优化效果明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能力更显不足,因此,优化调车机车运用,提高铁路客运站工作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相关铁路客运站调车机车运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建议。通过对该问题的阐述,完善目前调机运用的理论体系,为铁路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铁路运输过程中货物惯性力力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保证货物在车辆上能始终保持其发站的装载位置,铁路货物装车后必须进行加固,货物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各种惯性力力值,是加固强度计算的基本依据。本文阐述了运输过程中货物的各种惯性力的计算方法和对货物的纵向、横向及垂直惯性力力值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对企业铁路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进行重新思考,通过对咽喉道岔所在进路和到发场股道的占用时间写实,根据利用率法计算而得出咽喉通过能力和到发线通过能力,提出企业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的一种新方法。其中空费系数的计算采用"空档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编组站到发线占用特性,在前人对于到发线运用建模的基础上,建立更适合于编组站到发线的运用模型。由于到发线的安排属于NPC问题,本文综合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优点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采用混合算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SAGA),来提高运行效率和解的质量,并在目标函数上以及在约束条件上提出新的理论,引入惩罚因子以加快算法模型的收敛。丈中阐述了该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并通过模拟仿真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算法是可靠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铁路运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业依靠传统垄断优势在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运输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内多种运输方式竞争的加剧,乘客和货主对铁路运输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铁路运输业的特点,本文剖析了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业竞争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估算了反映铁路运输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从管理力、技术力、资金力、品牌力和渠道力五个层面提出了提高铁路运输业竞争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研究了铁路月度货物运输计划和铁路运输工作技术计划的改革方案,并据以提出铁路运输工作计划与托运人关系方式、铁路运输生产计划工作程序和铁路运输生产计划计算机系统应确保的基本功能。这一研究对实现我国铁路月度运输计划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传统的铁路运输组织方法,铁路和港口间存在交接车手续复杂,机车等待时间长,路港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本文论述了路企直通运输方式在大窑湾港的运用,重点研究了运输组织流程再造、统一调度指挥、合署办公机制等优化措施.直通运输的实施,提高了港口和港前站的作业效率,实现了铁路和港口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旅游和公务型运输通道内客流特征及公铁竞争力,对云南省昆明到大理、丽江和曲靖三个运输通道开展问卷调查,得到旅游型通道中,旅游客流主要由铁路承担,旅客对出行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要求较高,而对时间要求不高,旅客出行需求多样化;公务型通道中,公务客流主要由城际铁路承担,公务旅客对时间较为敏感,对出行快捷性、经济性要求较高,需求相对单一.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两种类型通道中公路和铁路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目前昆明到大理和丽江旅游型通道中普通铁路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旅客的需求;昆明到曲靖公务型通道中,铁路运输竞争力强于公路运输.  相似文献   

19.
铁路提速对我国国防交通动员带来了深刻影响:对铁路动员信息化建设、优化国防交通运输格局、提高铁路快速动员能力和加快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充分发挥动员潜力,全面加强铁路动员指挥网络、铁路军运衔接工程、运输人才队伍和运输保障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完善铁路运输军代体系等运行机制,提升铁路运输动员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列车不同到发分布影响车站到发线的运用方案,进而影响到发线通过能力的利用。基于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实际到发情况,从列车间隔时间和高峰时段特征两个维度系统地分析了列车到发分布及其对到发线通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以量化列车到发分布对通过能力影响的评估模型。最后,基于列车实际到发分布情况,设计了列车到发分布对通过能力影响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间隔时间缩短和高峰时段列车到发频率增强将增加列车对到发线数量的需求,而高峰持续时间对列车占用到发线数量的影响较小,高峰时段出现时间对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的影响与高峰前后的列车到发密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