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模型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为了分析交叉口处左转及右转机动车对行人过街交通的干扰和影响,合理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信号,应用交通流冲突理论、间隙接受理论,推导了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人数及等待通行人数,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行人过街时间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行人平均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527s和4.15%,85%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2065s和1.57%,90%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012s和2.84%,模型计算精度满足要求,有利于行人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  相似文献   

2.
车行道较宽的交叉口,为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减少行人过街延误,缩短机动车信号周期,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可在交叉口设置行人为二次过街的方式。以南昌市洪都北大道—南京东路交叉口为例对行人信号相位进行设计并优化机动车信号配时,用VISSIM进行该交叉口的行人二次过街模拟,证实行人二次过街可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各种条件下的行人过街速度,对哈尔滨市三个大型信号交叉口的不同时段、区域和年龄群体的行人过街时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查,应用统计学研究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计算在各类因素作用下的行人步行过街速度。在此基础上,推荐合理的交叉口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可为计算信号交叉口处的行人过街信号灯配时和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管理设施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冲突问题,考虑行人与机动车在冲突点为寻找间隙穿越的交替穿插的抢行博弈过程,重新设计行人过街信号相位方案,提出人车搭接相位行人过街模式;考虑行人专用相位过街模式,给出两种行人过街模式的信号控制策略;构建优化模型,并对模型等价变换,降低计算复杂度.结果显示:常规交叉口处于高饱和状态时,两种行人过街模式下平行流交叉口分别降低了73.8%、50.3%的车均延误,故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效益更优;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与不考虑行人过街模式相比,交叉口车均延误仅增加 0.6~3.8 s⋅ pcu-1 .研究成果可为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信号配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冲突问题,考虑行人与机动车在冲突点为寻找间隙穿越的交替穿插的抢行博弈过程,重新设计行人过街信号相位方案,提出人车搭接相位行人过街模式;考虑行人专用相位过街模式,给出两种行人过街模式的信号控制策略;构建优化模型,并对模型等价变换,降低计算复杂度.结果显示:常规交叉口处于高饱和状态时,两种行人过街模式下平行流交叉口分别降低了73.8%、50.3%的车均延误,故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效益更优;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与不考虑行人过街模式相比,交叉口车均延误仅增加 0.6~3.8 s⋅ pcu-1 .研究成果可为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信号配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条件下的行人过街速度,对上海市几个典型信号交叉口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群体的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参数进行调查,并应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计算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行人步行过街速度。在此基础上,推荐合理的设计交叉口时的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可为计算信号交叉口处的行人过街信号灯配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管理设施的设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信号交叉口的机动车和行人的运行特性,考虑了行人过街与机动车运行的相互影响,为满足行人的安全过街,在两相位交叉口信号配时中加入行人行走的迟起、早断时间。考虑行人过街的需求,在信号配时中将行人过街的最大延误时间以及行人过街的总延误纳入到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中,提出以周期、停车率、饱和度、排队长度、行人最大允许延误时间、机动车最大允许延误时间作为约束条件,以机动车和行人的总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模型,给出求解方法,为信号交叉口的优化配时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障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多数行人过街环境遭到破坏,“中国 式过马路”应运而生.通过对北京市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研究,在保障行人过 街安全的情况下对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推进“公平优先,保障效率”战略的实施,促进城 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北京市交通的特点,以红灯期间到达 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等待区处违章过街的行人为研究对象,运用视频调查和人工调查相 结合的方法,采集了9 554 个行人过街忍耐时间样本.建立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 间的韦布尔参数分布模型.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与环境因素、行人特 性、出行时间、交通状况,以及道路环境等影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交叉口行人、自行车群对半感应控制配时算法的影响,通过分析两相位交叉口左转车穿越行人、自行车群的特点,应用临界间隙理论,根据左转车到达与离去平衡的基本原理,在HCM2000(highway capacity manual 2000)最小绿灯时间服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半感应控制算法的最小绿灯时间计算模型.用该算法计算信号配时方案,并在北京市怀柔区进行现场试验,用信号控制延误评价服务水平.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使信号配时方案更适合行人和自行车多的实际情况,使交叉口总延误时间下降了37.8%,服务水平从C级提高到B级.  相似文献   

10.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违章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行人在交叉口违章过街规律,调查行人在信号控制交叉口过街违章率的影响因素。与以往单从行人自身属性研究违章过街不同,从交通状况、道路环境及过街设施分别进行考虑。通过对苏州市典型交叉口行人违章率的大量观测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检验确定行人过街违章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交叉口违章率评价模型,全面反映影响交叉口行人过街违章率的直接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考虑快速路主辅隔离带上设置公共交通站点时,站点乘降客流的过街行为对辅路机动车流的影响,构建了快速路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分析方法.首先,从辅路行人-机动车冲突点时空分离的角度,分析快速路过街设施的类型;其次,基于行人过街和车流消散理论,分析辅路无信号控制和有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通行能力,构建辅路无信号控制、有信号控制和立体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临界点计算模型,对主路立体过街设施引脚不同位置的辅路交通流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快速路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及其评价指标.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混合车流的公路无控交叉口行车延误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预测公路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次要车流的平均延误时间,建立了由多种车型构成的混合交通流的行车延误模型.在对无信号控制交叉口车辆延误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采用概率分析方法,对由多种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无控交叉口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二阶Erlang分布条件下,建立了支路多车型混合车流的行车延误模型.通过与实际观测的支路行车延误对比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观测的延误值接近,表明该模型较为符合公路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信号交叉口行人步行速度是交通信号设置和安全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采集到的西安市高新区典型十字信号交叉口行人步行速度数据,通过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布拟合、统计性描述,探讨了行人自身特性和交叉口特性影响下行人过街速度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步行速度分布都符合正态分布,青年、中年和老年行人速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同一个路口相交道路等级相差较大时,通过不同人行横道的行人平均步行速度值相差较大;最后,给出了设计步行速度推荐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描述无信号交叉口混合车流的等待延误特性,论文建立了由大小两种车型构成的混合车流的等待延误公式。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无信号交叉口延误研究方法存在某些不足的基础之上,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大小两种车型构成的次要车流的等待延误公式。通过选取适当的参数数据,分析了次要车流等待延误与主要车流流量、次要车流不同车型比例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公式较为符合无信号交叉口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和排队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无信号T型交叉口左转车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左转车流的服务率模型,及被对向直行车阻断且其后有直行车到达的左转车到达率模型。然后将两者引入排队系统修正判断无信号交叉口是否需要设置左转车道的概率模型,算出了一定左转率对应的临界车流量组合,并绘制了判断是否需要设置左转车道的临界车流量组合曲线。利用此曲线可判定无信号T型交叉口是否需要设置左转车道,对无信号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信号交叉口行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借鉴生物界群集研究的成果,给出了行人群集的定义,同时提出群集半径的概念和基于搜索的群集半径计算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信号交叉口60个小时视频资料的737个行人群集样本的分析,得到不同行人群集的特征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行人群集半径能够较好地评价我国城市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的服务水平,可以为信号交叉口大量行人过街的控制算法和模型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行人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探究其过街行为特征,对减少人车冲突,提升行人过街的本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特定交叉口,设计自由过街及心理临界过街两种场景状态下的行人过街试验。分析过街速度、心理临界时窗及视觉特性等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风险感知因子与临界安全系数作为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行人风格的表征指标,构建过街风格识别模型,透析不同风格行人过街行为可靠性。结果表明:年龄对过街速度和心理临界时窗有显著影响;心理临界时窗与过街速度和信号灯区域注视概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车行区域注视概率呈正相关;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依据风格识别结果,男性谨慎程度高于女性,冒险型行人过街失败率为65.22%;冒险型老年人对自身运动机能的评估能力以及视觉搜索特征存在重要缺憾。研究结果可为交叉口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行人过街教育与培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phenomenon that pedestrians do not walk in the crosswalk during pedestrian green is defined as overflow violation, which is illegal but common. Broadly varying crossing positions at far-side cross-section may result in widely distributed conflict points with left-turning and right-turning vehicles, which may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severe conflict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to estimate the overflow pedestrians’ crossing positions at the far-side cross-section of signalized crosswalk, which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pedestrian overflow violation behavior and finally facilitate their safety. After analysis, the intersection geometry and destination are determined as the critical factors causing pedestrians to overflow. And then, Weibull distribution is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stochastic characteristics of overflow pedestrians’ crossing posi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far-side cross-section. A crossing position distribution model which takes the crosswalk length, width and distance between crosswalk and destination into account is developed. The established model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observed pedestrian crossing positions with the estimated crossing positions. The valid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stablished model is capable of being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overflow pedestrians’ crossing positions at far-side cross-section. Based on the model, countermeasure for overflow violation can be put forward to prevent pedestrians from walking outside the crosswal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