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指出了当前工程力学应用课程教学中的缺点,提出工程力学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提出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在线开放理念开发建设课程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应用、重视第一堂课教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政元素、实施过程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线上教学上半年成为高职院校"常规性"教学方式,"全面网课"加速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推进器""稳定器""碰撞器"作类比,概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而为满足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求,重点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平台、功能、资源和整合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保障及服务三项建设原则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航海仪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信息化运用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借助数字媒体课程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的虚实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阐述了航海仪器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航海仪器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如何在航海仪器实践教学中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线上课堂的有效性对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确保线上线下课堂"实质等效"的基石。从性别、年级、专业及选用设备四个维度,以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线上资源、线上教学、教学组织、课程评价、课堂互动、教学管理和学习体会九个潜变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不同观测维度下学生对各潜变量的满意度存显著性差异,其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学习体会五个潜变量满意度较低。研究成果有助于打造线上课堂良性生态系统,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归纳通用学习设计(UDL)的内涵和应用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提出通用学习设计(UDL)与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具有的适应性,进一步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了如何将UDL理念融合应用于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旨在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以人文本”的新内涵,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实际情况入手,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混合式在线教学为例,探索现存问题,探讨其设计与应用的必要性.以会计专业为例,介绍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建设结构与设计内容,探讨以"互联网+"为依托,以"2+4+2"的"八阶段"教学模式为抓手,以数字化教学管理为手段,共同推进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与...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职大学英语职业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需求,构建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融合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教一体"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从四方面对其具体实施进行详细阐述。一是教学目标,从语言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维度制定整体教学目标,突出职业导向;二是教学设计,依据未来岗位和职业发展需求设计实践项目,并依照产出导向的"驱动—促成—评价"流程贯穿教学全过程,提升职业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思政,培养职业品格;四是教学实施,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达成教学目标,落实职业培养。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全面进入全媒体时代,在实践育人背景下,从混合式学习和指尖上党建的角度出发,对新时代高职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强化思想引领,深入推进实践育人,研究将高职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与互联网平台、学生广泛参与、为师生服务、混合式学习有机融合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和MOOC等在线资源,结合新工科理念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要求,针对西北地方应用型民办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提出了紧密围绕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方式、课程目标及导向方式四个方面转变教学改革思路,并从课程培养方案和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和构建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招生日益呈现多元化新常态,为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需求,新时代职业院校必须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本文探究高职英语混合式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依托在线精品课程与MyET专业听说训练平台,构筑教师团队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线上线下开放学习体系,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有助于打造"金课",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领域综合应用,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推进职业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广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学习模式,探索"校校通"网络化学习空间,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举措,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战略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研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四维五解六步法",即从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工具、方法和知识四个维度,从弘扬中国精神、文化自信、道德塑造、培养法治思维和职业基本素养五个方面解析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团队构建、岗位思政元素调研、召开课程思政元素分析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六个步骤推进课程思政实施。  相似文献   

13.
高职专业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学过程考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创建多元化、多样性、全方位的评价方式,从"学生、教师、专业、系部和学校"五个维度,在教学计划阶段、教学执行阶段和教学考核阶段构建的量化考评体系,实现专业教师教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专业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学生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感受,以学生学习感知教学质量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筛选了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的满意度评价指标,并构建了混合式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利用云模型构建评价模型,通过云算法得到评价云与结果云,根据云图直观地展现了学生的满意度。以《工程制图与CAD》混合式课堂为例,评价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给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成果日益丰厚,项目教学法作为重要成果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项目式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执行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完成教学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笔者独创性地提出"参与式定制化"项目教学方法,并在旅游管理专业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服务心理学等核心课程中进行运用检验,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推广,MOOCs、SPOC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逐步兴起,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也日趋明显。本文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关键要素,提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培训为引领、以应用为驱动、以大赛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特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打造时代新人,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推进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发挥各科类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和指导作用,教育部决定组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育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为轨道交通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其次分析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趋势,然后运用简·奈特的国际化教育理论框架,界定了轨道交通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人员流动、教育项目流动、提供者流动等5个流动性要素,阐述了国际化动因,并分析了当前在5个流动性维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采取组织策略("管理联盟、运行机制、支持服务、人力开发"的"MOST"模式)和政策策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援助培训"的"TTSA"模式)等两大实践模式,有效探索了轨道交通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为其他院校打造高水平教育与人才高地,推进中国高铁"走出去"和对外开放4.0的战略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高职扩招生源年龄分布、入学前受教育程度、类型结构、工作经验、学习动机等进行学情分析,发现传统授课模式、授课内容和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扩招生源的要求,提出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学习策略、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及增设恰当的英语选修课,以提高扩招生源的英语交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