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舶大功率齿轮传动装置的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山 《舰船科学技术》2010,32(7):17-22,45
通过对船用大功率齿轮传动装置的主要传动方式介绍和应用分析,表明船用齿轮传动装置技术正向着高承载、高可靠性、安静型、多种传动形式及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讨论了舰船传动装置减振安装装置的系统设计思想,并给出电力推进装置采用齿轮传动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
采用液压减振装置控制舰船推进轴系的轴向振动对降低舰船噪声辐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介绍舰船推进轴系的轴向振动产生原因和早期解决方法,接着综述推力轴承液压减振装置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国外对液压减振装置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液压减振装置的优化设计,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对液压减振装置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梳理,较完整地呈现了液压减振装置的发展概况,供舰船减振降噪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舰船管路系统振动和噪声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路系统振动和噪声是影响舰船声隐身特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根据舰船管路系统的布置特点,分析了舰船管路系统中主要的振动和噪声源.论述了泵、阀门和管内两相流在管路系统中引起的各种振动和噪声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产生机理,并依据管路系统振动和噪声的产生特点,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为舰船振动和噪声的治理以及管路系统减振降噪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指导舰船管路系统减振降噪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外舰船机电设备的减振降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动和噪声是舰船一大公害。减振降噪的措施通常有两种:设法降低噪声源本身的发声和扰动强度,防止共振;限制振动和噪声在机械结构和空气中的传递途径,并在限制的过程中用适当的阻尼和吸收材料进行隔振,把振动和噪声能量耗散掉。本文不是从改进设备本身的技术性能上来降低结构噪声,而是对设备采取弹性支承措施,如安装减振、消声隔振器,使用挠性接管等措施来降低结构噪声。本文仅根据外刊报导,扼要地介绍目前国外在舰船上常用的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析齿轮装置减振降噪的措施以及齿轮设计参数对其振动噪声的影响。基于MASTA软件对某齿轮传动装置进行强度和传递误差分析计算。使用MASTA软件宏观参数优化模块对齿轮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改进,优化后提高了齿轮装置的强度,减小了传递误差;在优化后的基础上,再运用MASTA微观修形模块进行修形设计,修形后传递误差进一步降低,并试验验证MASTA软件优化设计以及修形的可行性。MASTA软件为齿轮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方法,它可以作为良好的齿轮低噪声设计工具平台。  相似文献   

6.
新型材料在船舶减振降噪方面的前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舰船上仍大量使用传统材料,而近年来新型材料的发展优化了舰船的设计及性能。本文从材料的角度为船舶的减振降噪提供新策略。主要介绍新型阻尼材料、负泊松比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功能梯度材料、声子晶体和声子玻璃这几种当下热门的新型材料,分别阐述其作用机理,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简要分析它们在船舶减振降噪方面的应用前景,希望能为未来新材料在舰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舰船上仍大量使用传统材料,而近年来新型材料的发展优化了舰船的设计及性能。本文从材料的角度为船舶的减振降噪提供新策略。主要介绍新型阻尼材料、负泊松比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功能梯度材料、声子晶体和声子玻璃这几种当下热门的新型材料,分别阐述其作用机理,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简要分析它们在船舶减振降噪方面的应用前景,希望能为未来新材料在舰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永磁推进电动机振动与噪声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德望 《船电技术》2005,25(1):20-24
针对舰船用永磁推进电动机的特点,分析了其振动与噪声产生的原理及其计算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于舰船的技术性能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舰船的优化设计中,降噪问题越来越受到船东、设计和制造部门的重视。随着我国军事设施及武器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装备的减振降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降低装备的振动辐射噪声,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舰员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装备的整体性能,延长装备的工作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研究轻质夹芯板弹性波的传播规律与减振降噪机理。[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结合布洛赫定理,对周期性夹芯板色散关系与弯曲波带隙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振动传输特性和声传输特性,研究轻质夹芯板减振降噪特性,并对轻质夹芯板振动传递衰减特性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布拉格(Bragg)散射调制作用,轻质夹芯板在特定频段存在弯曲波带隙,弯曲振动带隙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结论]轻质夹芯板结构参数对弯曲波带隙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为舰船结构振动噪声控制与声隐身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GJB763.2-89和GJB763.4-89两个国军标中的主要内容,如测量方法、陆上验收台架的要求、舰船设备的分类方法以及结构振动加速度的验收限值等进行分析,并与美国军标MIL-STD-740-2《舰船设备结构振动加速度测量方法和验收限值》进行了对比。同时对我国舰船设备的振动现状作了介绍,阐述了此两国军标对舰船设备减振降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浮筏减振降噪技术在某型海洋测量船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关根  郭乃林  李江翔 《船舶》2000,(3):29-34,38
本文主要介绍浮筏减振降噪技术以及联合配合试验情况,并对主动力推进系统降振技术、换能器舱室阻尼处理和舰船总体减振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某船用齿轮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某船用齿轮传动装置在齿轮辐板上添加阻尼层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为准确了解此种结构齿轮的固有振动特性,分别计算自由状态、刚性支撑、柔性支撑3种情况下齿轮的振动特性,计算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采用柔性支撑边界条件更符合实际振动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以鱼雷舵传动装置中的齿轮为材象,研究了齿轮的振动及故障机理,设计。先成厂大量的齿轮试验工作,并应用时域和频域的诊断方法比较为成功地实现了齿轮点蚀、齿形误差、断齿等常见故障的诊断,研究了不同材料齿轮的减振效果等。  相似文献   

15.
从舰船减振降噪声学设计者的角度,论述了技术在舰船声隐身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揭示了现代技术中蕴涵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阐述了哲学原理在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核潜艇推进系统减振降噪技术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舰船科学技术》2013,(7):149-153
简要介绍潜艇中的噪声源,从推进器技术、浮筏减振技术、自然循环压水堆技术和电力推进技术4个方面对美国核潜艇推进系统减振降噪技术进行梳理,得到减振降噪技术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阻抗失配原理,分析刚性阻振质量阻隔振动波传递的特性,提出在舰船弹性基座中引入刚性减振器.即在舰船基座与船体结构连接部位布设刚性阻振质量.并利用有限元法对基座舱段耐压壳体及基座板结构的振动传递特性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高频结构噪声,刚性阻振质量能有效降低基座舱段耐压壳体的振动及声辐射,而对于低频结构噪声,阻振质量的减振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减振效果。这对刚性阻振技术在实艇减振降噪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尽管吸振、隔振、吸声、隔声等单项减振降噪技术日臻成熟,针对特定频段、特殊环境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新措施层出不穷,但仍然无法确保在工程实践中可以取得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究其原因,未能重点关注船舶结构等实际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特征、缺乏全面的系统工程思维制约了减振降噪技术效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尝试应用系统工程思维指导减振降噪工程实践,顺利完成了某石油管道生产车间环境噪声治理和某型飞机异常噪声故障复原与归零工作。介绍减振降噪工作中部分系统工程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系统工程思维在船舶减振降噪工作中的进一步深化推广。  相似文献   

19.
尽管吸振、隔振、吸声、隔声等单项减振降噪技术日臻成熟,针对特定频段、特殊环境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新措施层出不穷,但仍然无法确保在工程实践中可以取得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究其原因,未能重点关注船舶结构等实际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特征、缺乏全面的系统工程思维制约了减振降噪技术效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尝试应用系统工程思维指导减振降噪工程实践,顺利完成了某石油管道生产车间环境噪声治理和某型飞机异常噪声故障复原与归零工作。介绍减振降噪工作中部分系统工程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系统工程思维在船舶减振降噪工作中的进一步深化推广。  相似文献   

20.
船舶动力系统的振动主要由柴油主机的高速机械转动、传动装置的运动副振动和螺旋桨切割海水产生的振动等组成,是船舶振动和噪声的主要来源,也是干扰船舶精密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此外,船舶在运行时还会受到冲击载荷等因素干扰,使船载设备的结构受到损坏,工作精度降低。因此,研究船舶动力系统的振动特性,并进行动力系统的减振、降噪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各国船舶制造工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建立了船舶动力传动装置的几何模型,利用ADAMS平台建立了船舶动力传动装置的刚体模型,并进行了该刚体模型的振动特性分析与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