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前折返间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折返过程对站前折返间隔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从单线折返和双线折返两个方面测算出站前折返的折返间隔,并从运营角度,测算了所需的停站时间.分析了单线折返、双线折返的非等间隔折返、双线折返的等间隔折返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对站前折返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设计和应用角度,提出了尽可能缩短站前折返间隔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天津津滨轻轨东海路站站后折返问题,分析了折返间隔较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缩短折返间隔的方法及解决办法,并对优化后的折返间隔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估算了优化后的折返间隔。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中,列车在折返区域的追踪间隔是单条线路提升运力的瓶颈.分析北京地铁5号线折返追踪间隔,以实现“列车2 min运行间隔”的目标.首先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分析5号线列车在折返区域中的进站追踪能力、折返追踪能力和出站追踪能力,进而计算列车在折返区域的最小运行间隔;其次,基于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提出通过缩短列车站停时分、出入库时分、转台时分来减小列车折返追踪间隔的方法;最后,结合北京地铁实际的运营管理经验,从系统设计角度提出缩短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追踪间隔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CBTC技术的发展,列车运行间隔大幅缩小,由此带来折返作业时折返设备故障率的提高,为实现折返设备故障时尽量缩短故障恢复时间,各厂商也针对ATS子系统提出各种新功能。针对这种背景提出ATS子系统实现折返轨自动选择功能的一种方案设计。该方案实现折返设备的快速、自动切换,且提供极为灵活的折返策略机制。  相似文献   

5.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折返站的折返间隔,提高车站折返间隔可采用合理配置车站配线、优化信号系统控制、优化车辆性能、压缩停站时间等措施。文章从分析典型站折返的作业项目和作业时间入手,提出影响折返间隔的因素和优化措施;并重点从优化信号系统控制的角度,根据联锁进路控制原理、列车控制原理,提出通过联锁设计、ATP设计、ATO设计以及设备选型来提高折返站折返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铁三北段体育西路站上下班高峰期客流量巨大,急需缩小行车间隔,提高运输效率.由于行车间隔制约轨道交通的折返能力,为此研究三北段体育西路站折返现状,提出增加折返能力的改造方案,并对其折返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折返间隔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折返作业项目和作业时间分析出制约折返间隔的关键点,从信号系统、车辆性能参数、设备选型、站停时间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重点从优化信号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联锁进路控制原理、列车速度模型、ATO的折返模式和控车算法来提高折返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市域铁路是适用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为提高运输效率,市域铁路要求列控系统满足3 min追踪间隔,而站后折返间隔成为缩短追踪间隔、提高运输效率的最大障碍。应用于莞惠城际的CTCS2+ATO列控系统虽然具备半自动折返功能,但无法满足市域3 min的站后自动折返间隔要求。CTCS2+ATO列控系统应增加自动折返功能,以满足市域铁路需求。建议车载ATP实现快速换端、快速启机,减少换端过程耗时;建议车载ATO实现快速发车、快速运行、快速停车,减少运行过程耗时;建议CTC实现自动办理折入进路、自动办理折出进路,减少进路办理耗时;建议为不同编组列车设置不同的停车点,提升不同编组列车的折返效率;建议优化折返站的车站股道有效长和车站咽喉区长度,尽量减小折返进路长度,提升折返效率。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经过实验室验证,可以满足市域铁路的3 min折返间隔要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中常用的折返站型,并分别以站后折返与站前折返线折返场景为例,分析了折返过程的一般步骤和影响折返效率的一些关键因素,对信号系统影响折返间隔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就自仪泰雷兹SelTrac~移动闭塞CBTC信号系统对折返作业的优化和折返效率的提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通过折返站型的布置提高折返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些轨道交通折返站轨道布局特殊以及列车折返时间较长等问题,以上海轨道交通某折返站为例分析列车折返时间的优化方法。在对该站道岔位置、道岔解锁条件及侧防条件进行安全分析的基础上,修改了该站的联锁条件,从而提高了该站的折返效率,优化了该站作为临时折返站时交路的运营间隔。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常用的折返方式,并针对站后折返,从折返站站型、道岔咽喉区、保护区段、列车性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影响分析;针对尽头线式站后侧向折返的站型,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折返间隔计算,对其折返效率给出了具体优化措施,为站后折返设计和折返能力提高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地铁线路通过能力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效率.从信号系统角度出发,对典型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满足90 s设计追踪间隔要求的车站配线形式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站前交替折返的作业流程,分析了时序上的限制关系,推导出站前交替折返的停站时间、发车间隔等参数的计算公式,并对特殊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介绍 INNOVIA 300 跨座式单轨系统车辆、道岔和信号的主要特点和性能参数。针对芜湖单轨交通 2 号线万春湖路站至梦溪路站区段线路,建立多质点列车模型进行列车牵引仿真计算。在列车牵引仿真计算的基础上,根据站前、站后折返的作业流程进行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CBTC)下的折返运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 R100 m 渡线和 R69 m 渡线的站前折返发车间隔分别为 128.7 s 和 132.6 s,站后折返发车间隔分别为 80.4 s 和 83.5 s;停站时间直接影响发车间隔,当停站时间不超过 65 s 时,站后折返时间均满足远期 2 min的发车间隔要求。利用 INNOVIA 300 跨座式单轨系统良好的折返性能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运能,缩短乘客等待时间,并为线路的运营组织和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无锡地铁2号线安镇站为例,通过信号系统仿真,对2种传统站前折返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其折返能力不能满足运营间隔120 s的设计要求,未来将对线路运输能力产生影响。为此,提出了2种改进该站折返能力的方案,即更换道岔和采用新的折返运营方式,可供运营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向红 《科学技术通讯》2000,(1):27-29,26
本文对重庆市较场口至新山村快速轨道交通工程2号线的折返站布置形式作了介绍,并对长短交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折返站设置形式对最小行车间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低速磁悬浮车站的折返能力是限制系统能力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车站布置一般具有不同的折返能力,但其计算原理和方法基本一致。本文以北京中低速磁悬浮S1线终点站石厂站为例,分析其列车折返作业过程和各项作业的时间,并绘制车站折返作业流程示意图,进而得到列车在车站办理折返作业的时间间隔,可为中低速磁悬浮车站折返能力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要求,需实现设计折返能力.以现状技术条件下双司机作业、单线折返为基本方案,提出基于CTCS2+ATO(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二级结合列车自动运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折返间隔计算方法.研究增加折返线、优化折返作业组织对提高折返能力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采用两线交替折返方案及单线折返方案来实现设计折返能力的技术条件和相关数值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折返线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阈值为64 s,可作为自动折返技术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优化目标值;在双折返线交替折返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阈值为244 s,可按此制定自动折返技术调试期折返作业规程.  相似文献   

19.
列车运行间隔是实现高效运输组织和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北京地铁五号线中,原天坛东门站折返作业间隔时间超过105s的要求,宋家庄站站后折返作业间隔时间虽达到105s,但很紧张。因此,现提出相应调整岔线结构、采用站前折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列车折返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行的重要环节,其能力已逐渐成为束缚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提高车站折返能力对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和运营越来越重要。对各种折返形式和站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如何提高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分类研究。从运输组织和工程设备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建议措施,并对各种技术措施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