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宝马车乘员保护系统包括车身保护(乘员安全区域和能量吸收区)、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系统和电气装置(短路保护)。宝马车在实现乘员保护功能时是将车身保护作为一部分,将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系统和电气装置作为另一个整体的被动安全系统,两部分共同协作联动,从而来实现乘员保护的。1车身保护(乘员安全区域和能量吸收)宝马车在前后保险杠上采用了可恢复式碰撞缓冲块,当车速低于4 km/h时,碰撞能量可被吸收。发生碰撞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普通乘员约束系统在乘员保护方面的局限性和负面作用,介绍了多级气体发生器和安全带限力装置等乘员碰撞保护系统的先进技术;给出了两种汽车智能乘员约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面碰撞不同身材乘员保护约束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对50百分位男性乘员实现最有保护的约束系统,应用到5百分位女性乘员和95百分位男性乘员情况下的保护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根据乘员的身材调整气囊排气孔的面积、座椅安全带限力器水平的智能约束系统,设计了吸能压溃式转向柱,对不同身材乘员的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汽车碰撞安全保护措施中,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目前最有效的乘员约束保护装置。单独使用安全带就可以减少42%左右的乘员死亡率,而汽车安全气囊是不需要乘员做任何动作就可以在碰撞时对乘员进行保护的被动式乘员保护系统。许多事实和测试也说明,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它能  相似文献   

5.
汽车在高速碰撞时,乘员将承受很大的惯性加速度,常规的乘员约束系统不能达到对乘员的有效保护。这里利用多剐体动力学软件MADYMO建立了整车、假人及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对后座乘员的安全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其约束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台车实验对仿真分析进行了部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静、动摩擦阻尼结合的座椅吸能方案配合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的方案可以达到较好的乘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车内儿童乘员保护的研究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本文概述了当前使用儿童约束系统保护儿童乘员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几年儿童约束系统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洪治平 《汽车知识》2011,(5):106-107
工程师们不断地开发着轿车上的主动、被动和整体安全系统,驾驶员辅助系统,预防式乘员保护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无疑都是为司机安全驾驶提供帮助的。但是更有效地保护乘员的关键在于能否尽早识别出危险并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性能并降低乘员所受的伤害,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代理模型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某微型客车的乘员约束系统数值模型,并通过实车碰撞试验对该数值模型进行检验和校正;然后,基于径向基函数建立了乘员约束系统的代理模型,并通过逆向形参数法有效获得具备较高精度的代理模型;最后,利用隔代映射遗传算法(IP-GA)对汽车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获得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最优匹配参数,从而确保乘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被动安全技术和ESP的集成 2006年汽车乘员在车祸中致死伤的可能性仅是1970年的1/10。这主要归功于被动安全系统的研发。 目前,被动安全系统的车身结构、约束系统和乘员保护系统三个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一次车祸中,现代汽车车身通过车身变形吸收巨大冲撞力来保护乘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安伞法规关于不同碰撞形态下对乘员侧面保护的要求,进行了侧安全气囊集成于内饰侧面约束系统中的参数优化及系统验证,并在实车碰撞中证明了气囊参数满足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形态下对正位坐姿乘员的保护要求.针对TWG(国际轿乍生产联盟、轿车乘员约束系统委员会、高速公路保险机构)关于离位坐姿乘员在气囊爆破中的保护要求,进行了侧气囊参数校核与约束系统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不同体型后排乘员的安全性,针对后排乘员在50 km/h下100%正面碰撞工况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然后分别采用THUMS_AM50、THUNS_AF05、CHARM-70模型模拟不同体型的后排乘员,并分别施加恒定加载限制(Con-LL)曲线、渐进加载限制(Pro-LL)曲线、递减加载限制(Dig-LL)曲线以探究安全带加载曲线对不同体型乘员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工况下乘员的颈部韧带损伤风险较大;遭受正面碰撞时,Dig-LL曲线对CHARM-70保护作用明显,但是对THUMS_AM50保护效果较差;Con-LL曲线不适用于该工况下对THUMS_AM50和CHARM-70的保护;Pro-LL曲线对THUMS_AM50和THUNS_AF05保护效果较好。未来安全带约束系统应根据乘员类型和碰撞工况适配不同的加载曲线,以更好地保护乘员。  相似文献   

12.
目前,车内儿童乘员保护的研究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文中从国外相关法规标准的对比入手,概述了当前使用儿童约束系统保护儿童乘员的基本情况;说明了现阶段儿童约束系统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儿童约束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座椅及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研究校车座椅不同间距及约束系统对学童乘员安全的保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座椅间距及三点式安全带的有效匹配可以实现对学童乘员更加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汽车安全气囊是自动为乘员提供碰撞保护的系统。所谓“自动”是指车上乘员不需要做任何动作,一旦发生碰撞事故时,就会受到该系统的保护。在国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装备了气囊,交通事故死亡率已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气囊并不能取代安全带,而只能作为乘员的辅助约束系统。 现将安全气囊的作用以及使用中的问题阐述如下: 1.气囊的作用 在乘员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气囊有助于减轻胸、头和面部在碰撞时受伤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5.
1 东风本田CR-V汽车辅助保护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东风本田CR—V汽车辅助保护系统主要由SRS控制装置、前碰撞传感器、螺旋线束、驾驶座侧安全气囊、前乘员座侧安全气囊、驾驶座侧侧面安全气囊、前乘员座侧侧面安全气囊、驾驶座侧侧面碰撞传感器、前乘员座侧侧面碰撞传感器、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和乘员位置检测系统(OPDS)等组成,其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16.
汽车在碰撞中利用乘员保护系统的约束作用避免或减缓乘员与车内结构二次碰撞对乘员造成的伤害。介绍了小红旗系列轿车匹配SRS-40驾驶员气囊的试验原则和乘员约束系统的一般开发方法。通过试验可知,小红旗轿车匹配了SRS-40系统后,驾驶员头、颈部伤害指标较不装气囊时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汽车碰撞特性,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利用MADYMO软件建立HybridⅢ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模型、三点式多刚体一有限元复合式安全带和有限元安全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在4种情况下进行正面碰撞的模拟,对比分析乘员的受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安全气袋能够很好的起到乘员保护效果,然而由于安全气袋点爆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很可能造成离位乘员的伤害,因此,目前国外正在开展对于乘员识别系统的研究。其中,乘员距离方向盘/仪表板的距离是系统的一个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系统是否点火,以及点火的早晚时刻。通过对比几种距离测量模式的优缺点,确定使用超声波进行距离探测,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电路,同时使用CAN总线和乘员识别系统主控单元进行数据交互。  相似文献   

19.
姜剑 《汽车技术》2024,(1):44-49
为提高侧面柱碰撞工况下乘员的安全性,针对乘员在车速32 km/h侧面柱碰撞工况下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了侧面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为改善侧面柱碰撞工况下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依据2021年版《C-NCAP管理规则》中侧面柱碰撞试验方法,搭建了车辆侧面柱碰撞规定结构运动(PSM)子结构模型,最后将试验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理的气囊形状、点火时刻及排气孔直径可有效提高乘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汽车智能乘员约束系统效能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乘员约束系统的核心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对输入的参量,包括安全带的应用情况、乘员位置以及乘员身体质量等进行判断,碰撞中按输入参量的级别确定约束值,调整气囊充气速度、进入气囊的气体体积、气囊泄气孔的面积和安全带的载荷限值。基于某微型客车乘员约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安全气囊低能量触发为例,研究了智能系统对乘员保护范围和约束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