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红黏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水泥,进行室内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自由膨胀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石灰、水泥改良红黏土,效果介于石灰和水泥之间;石灰、水泥各自掺量为5%是最佳掺量,此时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达到1.847g/cm~3,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0.814 MPa;用石灰、水泥改良红黏土要注意防水,否则会引起改良土膨胀,出现裂缝。  相似文献   

2.
火山喷发附带大量的火山渣等物质,将其合理利用能有效缓解部分地区地产材料贫乏的难题.文章以粗颗粒含量在70%以上的火山渣和黏土为原材料,混合得到火山渣改性路基材料,通过室内试验对材料进行击实试验,探究其击实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渣与黏土质量的最佳比例为40∶60;在最佳比例下,材料的水稳定性和回弹模量在一定的击实次数下...  相似文献   

3.
针对粉质黏土稳定性不足的特点,着眼于低稳定性粉质黏土路基处理技术的研究,设计了石灰加固粉质黏土的方案,研究粉质黏土的石灰加固技术。对粉质黏土进行了土样试验,包括界限含水率、土样击实和土样颗粒分析试验,并对其冻胀机理和土体成分进行分析;对加固后的土体进行界限含水率、土样击实以及土体颗粒分析试验;综合对比石灰改良前后以及不同石灰掺加比例的改良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废弃钢渣的循环利用,文章以防城港地区的钢渣为主要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不同陈化处理时间与方法下路用钢渣的矿物成分组成、物理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以评价不同陈化处理对钢渣各项关键技术指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钢渣中CaO含量最高占35.76%,其次是TFe占25.67%,新钢渣f-CaO含量随陈化时间呈波动性降低趋势;试验所取钢渣各项指标基本能够满足道路基层、底基层的应用要求,钢渣平均毛体积密度均约2.9t/m~3,比石灰岩约大12.84%;新钢渣的稳定性较差,陈化3个月后钢渣浸水膨胀率由4.2%降至2.6%,添加20%石灰岩碎石混合后,混合料浸水膨胀率降至0.6%,陈化5个月后蒸压粉化率由13.8%降至9.1%;钢渣毛体积密度比石灰岩大,因此钢渣置换石灰岩时应等体积替换,以保证设计级配不发生变化;钢渣中f-CaO的分布不均匀,f-CaO测定时应增加取样及试验次数;浇水陈化方法对钢渣体积稳定性改善影响较小;钢渣添加碎石后可有效改善混合料的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路用建筑垃圾击实特征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配比的建筑垃圾进行重型击实试验,得到了每种配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曲线图,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的配比对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影响明显。另外,通过对击实后的建筑垃圾配合料分上、中、下三层进行筛分,得到每层配合料的筛分曲线图,并且求得各层配合料的不均匀系数Cu、曲率系数Cc等。通过三层材料的筛分数据对比可知建筑垃圾材料在击实作用下各层的粒径差异,对比建筑垃圾材料击实前与击实后的粒径差异,可以清楚的得到建筑垃圾在受到击实作用后颗粒粒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石灰和砾砂改良红黏土,对改良土进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自由膨胀率试验等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改良红黏土在无水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效果,最佳掺灰率为6%;砾砂改良红黏土效果较明显,最佳掺砂率为30%。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对防城港某钢厂陈化12个月钢渣的级配情况、化学成分、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击实特性等指标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钢渣作为垫层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及其在公路软基中的应用方法.结果 表明:钢渣垫层强度的形成主要源于钢渣颗粒的嵌挤作用形成的摩擦强度和钢渣颗粒之间的胶结产生的粘聚强度;在公路软基处理中,钢渣垫层可以采用全部换填...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高液限土的化学改良效果,文章以广西宁明高液限黏土为对象,在分析基本工程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生石灰、二灰(生石灰+水泥)为添加剂,进行不同配比处治土的液塑限试验、击实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石灰的改性方法及经处治后的特殊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表明:掺石灰对高液限土强度的增长效果显著,当掺量为5%、7%时均能满足CBR值3%且胀缩总率0.7%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红黏土液限高、塑性指数高的特点、收缩变形大、含水率高,文章采用不同掺量的石灰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并设计界限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及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分析石灰改良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土体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减小,塑限逐渐增加,当石灰掺量达到7%时,液限从55.3%下降到48.2%,塑限从29%增加到33.9%,塑性指数从26.3下降到14.3;最大干密度随着石灰掺量增加逐渐减小,承载比随着石灰掺量增加大幅度增加,石灰掺量达到7%时,最大干密度和承载比分别为1.65和34%,最终确定石灰的最佳掺量为7%。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建筑废料用于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为了研究改良地基土的相关力学分布规律。先进行压实特性试验,将一定天然含水量为12%的湿陷性黄土与建筑废弃物拌合,通过对比不同掺量不同击实次数的湿密度随击实次数的变化情况,确定最佳击实次数为45次。在最佳击实次数条件下,制备高为152mm、直径为116mm的标准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综合对比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二个力学参数,最终确定最优配合比为15%。  相似文献   

11.
SMA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高温、抗低温、抗滑性能,对其级配进行合理设计,有利于提升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面层进行配比设计,并利用马歇尔击实法制备试验试件,分析集料用量和矿料用量对孔隙率、稳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粗集料的增加,混合料孔隙率增大,稳定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废弃轮胎的循环利用率和减少膨胀土所引起的工程问题,文章将20目和30目的废弃轮胎橡胶粉分别以0%、10%、15%、20%的配比掺入膨胀土制成改性土样,进行击实试验、直接剪切试验、膨胀性试验及收缩性试验,研究改良后膨胀土性质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废旧轮胎橡胶粉掺量的增加,改性膨胀土的最大干密度逐渐降低;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φ较素膨胀土显著增大,粘聚力c值略有下降;膨胀性指标降低,线缩率及收缩系数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新疆不同成渣工艺及钢渣矿物化学组成、稳定性、物理指标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疆钢渣技术现状,推动钢渣在公路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新疆钢渣主要集中于北疆的乌昌地区,在热泼法和热闷法两种成渣工艺下,钢渣化学矿物成分相对稳定,属于高碱活性材料,并具有胶凝特性,同时具有一定工程级配。f-CaO含量热闷法小于热泼法,并且在自然环境下可陈化降解,有利于钢渣的稳定性。钢渣物理指标优于新疆常规碎、砾石材料,可集料化用于公路工程建设。此外,钢渣在工程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钢渣沥青混合料路面成型早期,裹覆钢渣集料的结构沥青和自由沥青仍处于变化之中,钢渣沥青混合料早期性能也随时间发生变化。文章通过沥青浸渍实验对比分析钢渣、石灰岩碎石对沥青的吸收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沥青混合料试件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室内车辙试验、低温弯曲小梁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不同钢渣掺量(0%、50%、100%)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对沥青的瞬时吸收量约为石灰岩碎石的10倍,且钢渣对沥青的吸收量随时间增大,约10d后趋于稳定;钢渣掺量越高,最佳沥青用量越高,新成型试件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越好,但随着试件放置时间增加,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衰退。  相似文献   

15.
为模拟沥青混合料AC-25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压实特性,试验采用工程常用的矿料级配,评价了不同成型方式、击实温度及击实次数下沥青混合料AC-25的体积参数,结果表明:(1)相对于马歇尔击实法,旋转压实法更有利于沥青混合料AC-25的压实,其毛体积相对密度增加2.2%;(2)马歇尔击实法下,沥青混合料AC-25的毛体积相对密度随着击实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又稍微减小,在150℃左右时达到最大;(3)马歇尔击实法下,随着击实次数的增加毛体积相对密度逐渐增大,超过75次之后密度增大的幅度较小,继续增加压实功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水泥和EPS颗粒掺入比制备的黄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文章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三轴压缩试验,研究水泥和EPS颗粒对黄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粘聚力、摩擦角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内摩擦角介于14.781°~22.097°之间,受水泥、EPS颗粒掺入量的影响很小;黄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粘聚力随水泥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水泥掺入量到达20%后,粘聚力几乎不受水泥掺入量变化的影响,而随EPS颗粒掺入比的增大,粘聚力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橡胶粉掺量、剪切时间、剪切温度、硫添加量等四个因素对橡胶沥青结合料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正交试验对9种不同条件的橡胶沥青结合料进行高温和低温性能试验。由试验结果分析可知:废弃轮胎橡胶粉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可以有效改善沥青结合料的高温和低温性能;硫的掺入可以有效改善橡胶沥青结合料的拌和均匀性,但会降低其高温和低温性能;橡胶粉掺量为20%、剪切时间60min、剪切温度180℃、硫掺量〈1%时,橡胶沥青结合料的高温和低温综合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8.
排水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较大,在重载沥青混合料设计时,仅单纯地增加马歇尔击实次数容易造成集料破碎导致级配范围变化,影响沥青混合料设计精度。对于一般沥青混合料而言,旋转压实比马歇尔击实能取得更好的路面压实效果。为研究不同成型方法及次数对马歇尔试件物理指标、路用性能的影响,文章选择了旋转压实及马歇尔击实这两种方法,研究不同压实方法及击实次数时对物理指标及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沥青混合料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的大小来看,马歇尔击实对于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压实效果更好;对于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在连通空隙率方面,马歇尔击实优于旋转压实;在马歇尔稳定度、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方面,旋转压实优于马歇尔击实,其中旋转压实成型在80次压实和马歇尔成型在50次击实时可达到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较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电镜扫描(SEM)、X射线荧光分析(XRF)、红外光谱试验分析钢渣粉、石灰岩矿粉的微观特性,并开展钢渣粉沥青胶浆流变特性研究和钢渣粉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得出结论如下:钢渣粉相比石灰岩矿粉微观形貌具备更丰富的纹理特征,有利于提升粘附性能,改善沥青胶浆的性能,钢渣粉掺入沥青后以物理共融为主,有少量的化学反应发生;粉胶比增大,有利于钢渣粉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但低温性能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钢渣粉替代率在75%时,高低温流变特性综合较佳,100%钢渣粉替代率下沥青胶浆低温性能有所降低:钢渣粉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表明75%钢渣粉替代率是较佳水平,验证了沥青胶浆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文章先通过级配理论确定最合理的集料掺配比例,并通过调节水泥用量及水掺量,分别采用重型击实法和振动击实法进行试件的成型。通过对不同成型方式下的基层进行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分析表明,振动击实设计方法确定的配合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