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船舶在岛礁区或狭水道内航行,为安全通过危险物标,应预估通过危险物标的最小距离。文章提出了考虑风流压差情况下预估此最小距离的方法,可依实际情况采用航迹向倍角法、四点法、特殊角法来快速估算最小距离。此方法无需海图作业,目测物标舷角即可,方便有效实用。  相似文献   

2.
船舶在实际航行中,由于受到风流的影响,往往造成实际航迹线偏离计划航线。为了确保船舶按照既定航线安全、经济地航行,通常要求航海人员尽可能随时估算海洋的风流要素,确定船舶应采用的真航向和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转向后风流压差预测的准确性,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经验公式的风流压差角定量预测的方法,以转向前的风流压差角为基础,利用转向前后风舷角的变化关系来预测转向后的风流压差角。通过实船采集数据验证表明,定量预测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风流压差角定量预测结果可供驾驶员参考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钻井平台在海上进行勘探作业,不可避免地会与周边船舶存在航行区域冲突。本文首先结合船舶领域及风、流影响,建立了钻井平台与不同船长的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然后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程序结果表明,随着船舶长度的增大,钻井平台与船舶的最小安全距离随之增大;随着风流压差角的增大,其最小安全距离先增大后减少,风流压差角在70°左右,最小安全距离达到最大。最后根据CFD1-8-1钻井平台与周边航道及锚地实际情况,结合最小安全距离模型,分析出钻井平台与周边交通流的相互影响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风流和压差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掌握风流和压差的变化量就能够更好地提高航迹推算的精度。文章分析了求取风流和压差的实际问题,给出了求取风压差变化量和流压差变化量的公式,进而得到风流和压差变化量的公式,并对风流和压差变化量的大小及求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船舶的航迹带宽度值反映了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偏离航迹线的程度,可以表征船舶的位置变化情况,能够为船舶通航安全研究和航道宽度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AIS数据获取船舶位置点进行航迹拟合,并考虑风流压差的影响计算船舶航迹带宽度,与设计规范给出的值进行对比分析,为相关规范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惠忠 《水运管理》2018,(2):28-30,36
为维护上海港长江口航道良好的通航局面,满足船舶的通航需求,介绍工程项目所处的长江口南槽航道的水文情况,根据该区域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规划船舶施工流程,提出疏浚船舶挖泥、航行的注意事项。疏浚船舶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熟练掌握航道内潮流流向、流速的变化以及风对本船的影响,正确预配风流压差,确保通航及施工安全;驶过浅水区应连续测深,保证足够的富余水深;要改变被动防御驾驶的思考方式,提倡主动预防驾驶。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长江口耙吸船疏通航道工作时对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情况的影响,开展实船试验工作。确保有效开展实船试验,分析耙吸作业船组在长江口的可航水域特征,根据风流压差角、横向漂移等影响因素,确定耙吸装驳作业船组和通航船舶交会宽度的控制原则。选取目标船型耙吸船"长江口01"、开底泥驳船"航驳7001"和"长江口驳2"为试验对象。为体现数据的真实性,航行数据采集以不预设操纵方案,不特别规定会遇距离和边坡利用方案,不干预驾驶人员实际操纵为前提,前后分别安装定位定向仪和船舶姿态仪。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耙吸船组作业期间的风流压差角、瞬时航速、瞬时航迹带宽、横向漂移倍数和作业时航道剩余宽度的结论。该研究为耙吸作业时对其他船舶的航行影响分析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传统船舶排水量估算过程应用阿基米德试验得到结果,但是由于水域密度系数不同,导致最终估算精确度较低,为此提出蚁群优化神经网络的船舶排水量估计方法。利用蚁群算法规则优化神经网络计算流程,得到分类估算的神经网络计算体系,通过网络连接将定点水域密度系数导入估算模型,实现神经网络估算模型的构建;确认船舶估算参数的相关性,通过神经网络估算模型估算出船舶排水量。实验数据表明,设计的估算船舶排水量过程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0.
重载进出口船航行至长江口深水航道东端D12灯浮附近时,常感到有明显的横向流压。尤其是大潮汛、大风浪或鸡骨礁初涨水时,进出口船要预配10。甚至以上的风流压差,而且要加车航行,否则极易偏离航道压碰D12灯浮。此文分析长江口D12灯浮附近形成潮流的反射迴流和突变效应的原因及规律,并指出船舶在此水域航行时的注意事项,以引起航经船舶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