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后,铁路推出了更加丰富的客运产品,客车装备水平和旅客的乘车环境均有较大提升,但对照提速后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目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亟待提高。提出适应提速要求,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为旅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旅行环境的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铁路十年的提速历程,对京哈、京沪、京广三大干线旅客列车的1~4次提速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统计分析.据此探讨了铁路客车的提速空间问题,展望了我国铁路客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铁路区段客、货流密度、线路矢量数据和东北城市(地级以上)的人口和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克吕金插值方法分析东北铁路客、货运输的空间极化格局,并借助于GIS手段,利用空间相关分析、时序分析与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形成该格局的主要动力机制。分析认为,1990~2005年,东北城市发展、区域经济与人口增长是铁路运输空间极化的主要动力。客、货流密度极化的动力机制有所不同,货流密度的分布受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影响较大,整体性和层次性较多,并形成以哈尔滨和沈阳为中心的"两极"格局;而客流密度的分布受4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的影响较强,形成以哈大线、沈山线为主轴的屋脊状格局,比较简明。并且,东北区域的发展促进货流密度的空间极化,而对客流密度的空间极化有减缓作用。铁路提速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等因素,对东北铁路客、货运输的空间极化格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铁路“十五”提速计划及实施意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了铁路在“九五”期间的3次大提速历程及效果,分析了铁路在“十五”期间所面临的客运市场情况,提出了铁路在“十五”期间的提速计划,包括编制原则、实现目标、提速线路,同时提出了将分3步提速的实施意见及其保证措施。到“十五”期末、将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总里程达14000-16000km左右的全路快速客运网。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经济数据与铁路运量及运输密度的关系入手,用文献法对亚洲铁路的建设和规划情况进行观察和综述。认为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实现"客运高速化"的背景下,不能忽视"货运快速化"的铁路发展方向,不能忽视既有线改造提速等货运铁路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铁路客运标识作为铁路客运站段生产运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实现手段,为旅客在车站范围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帮助旅客进行路线判断、实现空间位置转换,顺利到达出行目的地,它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实现人性化服务,让旅客获得更美好的出行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铁路客运标识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铁路客运单位在标识管理及现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找准成因,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旨在进一步发挥铁路客运标识在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4月18日零时起.中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列车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浙赣、胶济等既有铁路干线上实施时速200公里的提速,部分区段列车运行时速达到250公里。提速后,全国铁路客运能力增长18%以上.货运能力增长12%以上。铁道部有关负责人说,这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也是中国铁路既有线最后一次提速。  相似文献   

8.
《铁路计算机应用》2006,15(6):58-58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以铁路为核心的物流、人员运输迎来了新的高峰。为此,2006年铁路系统将开始第6次列车提速,届时客车时速将高达200km。同时,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客运、货运铁路线也开始运营。伴随铁路行业运输能力的提升,运政管理、行程安全等各类问题也与日俱增,信息化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武器。据权威机构计世资讯预计,2006年铁路信息化投资将不断增加,达到25.2亿元,同比增长16.4%。  相似文献   

9.
4月1日零时起,中国铁路开始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作为这次调图的两大亮点.两条时速250公里的铁路客运专线(合肥至武汉,石家庄至太原)定于当日开通运营。新图实施后,全国铁路客运列车总数达1551对。客运能力将增加10.6%以上。这是继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之后,铁道部再次对列车运行图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整。新图将使旅客运输能力得到提升、动车组开行范围明显扩大、客运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城市问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大幅压缩、运输效率得到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全路电务系统为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顺利实施,在提速线路上运用了CTCS-2、GSM-R、CTC三大电务先进技术装备;京津城际铁路、合宁、合武、石太等客运专线开始四电系统集成施工;青藏线通过国家验收;专业管理和维修改革取得进展;安全生产取得新成绩.2008年电务系统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务各项工作;以建立健全提速安全保障体系为抓手,牢固树立"零故障"新理念;以客运专线建设为契机,加快电务技术进步;以适应运输需求为前提,促进电务装备现代化;提升各级管理能力,促进电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铁路货流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从空间角度把握货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以全国各省域铁路货运往来数据为基础构建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对货流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探索,并建立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边际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铁路货流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发送地GDP、距离与铁路货流呈负相关,到达地GDP、工业产品产量、铁路营业里程、发送地资源产量与铁路货流呈正相关;发送地空间自相关、到达地空间自相关和流的空间自相关都对铁路货流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货流分析时需要考虑其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明确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作用机理,量化分析线网空间变化与人口分布变化的关系。根据城市规划、线网规划统计不同时间节点各片区的人口规模、线路规模,对人口规模、线网规模应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其自相关性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建模分析,初、近、远期的线网空间结构与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各时期线路规模的Moran’ s I指数为0.431 3,0.367 3,0.289 9,人口规模的Moran’ s I指数为0.482 1,0.411 0,0.349 5,两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人口变迁作为交通需求的主要相关因素,影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时序、线路路由,反之轨道交通进一步支撑了城市空间拓展、促进轨道交通沿线发展,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呈现先中心城区、后向外围拓展的趋势,而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也以市区骨干线优先,之后采用市域线向外延伸辐射。本研究结论可作为线网规划、主要客流走廊、建设时序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Oracle spatial的基本概念,阐明在VB中使用OO40访问Oracle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和过程,给出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4.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江心洲右汉大桥通过索夹放样,索夹安装顶线标记,成功解决了主缆从空缆到成桥横向位移产生的扭转,确保主缆高强钢丝在成桥状态下的结构受力安全。采用自制螺栓拉拔器对索夹螺栓进行预紧,更加精确地控制了索夹螺栓的预紧力,确保索夹对主缆的握紧效果。  相似文献   

15.
系统论述了铁路地理信息系统(RGIS)数据获取的方法,这种基于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的方法,对克服传统数据获取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对行车干扰大等缺点有重要意义.针对RGIS中包含的空间信息具有目标众多,管理对象量大、面广、复杂、线长、静态与动态数据相结合等特点,提出了铁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中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江心洲右汉大桥为自锚式空间悬索桥,主缆从空缆状态到成桥状态,主缆横桥向位移较大,吊索须跟随主缆横向移动、转动及伸缩。通过一种新型的吊索结构,吊索可转动较大的角度,适应新型空间式悬索桥的问题,同时实现了吊索长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建立完善的空间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集成先进的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增强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的空间分析能力,使数据型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上升为分析型信息系统,是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目标和趋势。首先论述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如三维图形剖切、实体切割、管线碰撞分析、三维最小距离、对象属性查询等;然后论述数据分析领域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相似文献   

18.
江心洲右汉大桥缆索系统为空间结构,体系转换过程中横桥向位移较大,通过对吊杆结构、张拉工装等的优化设计,施工过程的有序组织管理,以及张拉数据的精确测控,顺利完成了大桥复杂且关键的施工工序。一  相似文献   

19.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综合体的人流快速集散,而且也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非高峰时段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客流支撑。通过分析城市综合体的功能构成及人流特点,确定适宜与城市轨道交通相融合的功能类型,并进而总结出城市综合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空间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水利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扭坡空间相对位置控制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很难采用单一的测量仪器进行模板的空间位置定位,必须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扭坡模板相对位置控制。结合南水北调石津暗渠出口扭坡段施工过程,探讨了如何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