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确保高速铁路安全运营是铁路部门的职责。保证轮对轮辋的良好状态是动车组检修中的重要工作。分别从探伤原理、设备构造和在动车所的使用状况等方面对LX便携式相控阵轮辋探伤仪进行介绍,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LX便携式相控阵轮辋探伤仪是在我国高速动车组轮对探伤体系尚未完善前的一套简单灵活的应急设备,也是探伤体系建设到位后检测到缺陷的一种复核工具,是确保动车组轮对安全的重要设备之一。  相似文献   

2.
谷权 《上海铁道科技》2013,(4):113-114,136
驼峰设备线形复杂、使用频繁、停轮时间短,养护工作难度大.通过对影响驼峰设备安全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部文摘登     
《铁道通信信号》2011,47(7):83-83
运基通信[2011]207号关于印发《自轮运转设备GSM-R网络通信用车型代号》的通知 为满足自轮运转设备装备使用GSM-R车载无线通信设备的需要,规范车载通信设备终端编号,实现以机车功能号方式进行网络注册、传输车次号校核信息和话音通信,运输局重新编制了自轮运转设备GSM-R网络通信用车型代号。  相似文献   

4.
针对机车转向架构架、轮对等部件检修过程存在的油污清洗困难、工作劳动强度大、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设计了高中频水加热清洗设备,对设备的结构和技术特征、使用维护与使用效果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处理办法和措施,加强设备的翳常检查和维护,提高设备质量,满足机车不落轮检修要求。  相似文献   

6.
重载货车入库轮对检测设备安装在货车入库线路上,可实现轮对外形尺寸、踏面擦伤、钢圈内部缺陷等关键特性参数的在线动态自动检测,对保障货车运行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重载货车轮对检测设备运维过程中存在关键设备上道检修间隔期间故障无法及时发现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重载货车轮对检测设备的智能运维系统。首先搭建了以采集层、传输层、数据层、运算层、应用层为主体的系统构架;其次在Bentley软件平台设计的BIM模型基础上,拓扑出一个简化的建筑和检测设备模型;最后通过在检测棚内加装视频采集系统,将采集的视频尺寸信息与BIM模型的尺寸信息进行比对,实现自动检测发现故障,智能报警的功能。整个系统以B/S架构为基础进行开发,采用Springboot+VUE等技术进行展现。使用该智能运维系统,可实现对重载货车轮对检测设备公共单元、轨边检测单元、轨边监控单元的实时智能诊断及故障自动报警,有效保障重载货车安全运行,同时使用该系统每年预计可节约检修人员2.8人,节约各种成本约238万元,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目前国内铁路车辆轮对生产线及轮对生产发展趋势的分析,介绍利用既有生产厂房,通过更新、改造设备,实现了客、货车轮对自动化生产。新的轮对生产线的使用,在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安邦项目车辆不能在安邦线车辆段的镟轮设备上进行镟轮的问题,对国内外镟轮设备进行调研分析,设计了一套独立的夹紧装置和控制系统,解决了安邦项目车辆整车镟轮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正>3月25日,林城亿轮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空心轴探伤设备事业部副总经理欧阳享志到杂志社拜访,杂志社副总编辑陈开庆、经营业务部主任吕彤、运营总监张惠萍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欧阳享志副总经理回忆了参加杂志社年会以来在行业内建立的友谊和对行业发展的新认识,介绍了林城亿轮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状况,以及空心轴探伤设备的先进技术和使用情况。陈开庆副总编辑对欧阳享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止轮顶构造中螺栓紧固、螺栓质量、使用状况进行简要介绍,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目的:使止轮顶设备对停留的列车车列提供充足的制动力,防止停留的列车车列溜逸,从而保证调车、行车作业安全。由于才疏学浅,未免有挂一漏万之感,请行家里手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动车组轮对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轮对健康管理的思路,分别从状态监控、健康趋势评估预测、故障诊断及运维决策方面进行阐述。结合现有轮对检测系统,从基础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方面对动车组轮对运行状态监测及健康管理系统构架作了详尽分析,并对管理流程进行了相应规划。最后,以轮对镟修方案的选择为例,介绍了健康管理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为轮对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车辆系统中轮对的弹性效应对车辆动态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运用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将轮对柔性化处理后导入多体动力学软件UM中,建立考虑轮对为柔性的某型高速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轮对柔性对高速车辆动态曲线通过的各项安全性能指标及平稳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轮对刚性与柔性对高速车辆动态曲线通过时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和垂向平稳性指数较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轮轨接触角、轮对侧滚角位移和横向平稳性指数较多刚体动力学模型有所升高。考虑轮对的弹性效应对车辆动态曲线通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柔性轮对较刚性轮对更能真实地反映车辆系统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运用随机平均法对轮对系统的随机分叉行为进行研究,对比亚临界和超临界分叉2种典型轮对系统随机动态分叉的差异,分析动态分叉与Hopf分叉的区别,定义全局随机临界速度,提出新的失稳判定方法。结果表明,随机激扰对轮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随机激扰的作用下,轮对系统的临界速度会随着随机激扰的强度增大而显著降低,当轮对仅受轨道随机激励时随机激扰对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遇到大风等强激扰环境时,随机激扰的影响将不可忽视。随机动态分叉点对应的速度可作为全局随机临界速度,且最大Lyapunov指数法可作为新的失稳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轮对稳态脱轨准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进行轮对的受力分析,导出了轮对临界脱轨的两个准则,一个为假设轮轨间出现摩擦滑动的经典脱轨表达式,另一个为考虑轮轨间蠕滑力效应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实例计算表明,经典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近似解析方法保守,采用本文提出的解析表达式进行脱轨的判断更为合理。通过计算还得知,减小轮轨摩擦系数、增大轮缘角和减小轮对冲角有利于防止脱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轮对尺寸在线检测中廓形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轮对廓形提取算法。总结在线检测系统中的6种典型轮对廓形,采用DBSCAN算法对廓形数据进行聚类,并采用改进霍夫变换确定廓形有效区域;采用曲率熵与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获取轮缘基准点;通过坐标旋转与平移等操作实现完整的轮对廓形提取,为轮对尺寸计算提供支持。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算法可行性,并与人工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线检测系统精度优于人工检测,验证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轮对廓形提取。  相似文献   

16.
轮对动态检测系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铁道车辆》2012,50(4):39-42,6
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轮对动态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及其应用情况,重点阐述了低速和高速下国内轮对检测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重载铁路车辆轮对磨耗随重载和提速的发展日趋严重问题,提出构建铁路货车轮对在线综合检测系统。系统能够在线自动检测车辆的轮对尺寸和踏面擦伤,获得轮对尺寸参数及踏面擦伤和图像预警信息。对系统组成和功能、综合检测算法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入仿射算法补偿检测精度,通过磨耗预测算法模型及数据融合判别算法研究,提升系统可靠性、准确性、预见性及综合性。系统可实现轮对故障的提前预警,以期为维修人员进行轮对维护和检修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外某型号低地板铰接动车组存在的车体严重晃动、平稳性指标超标以及由此导致的限速运营问题,开展了轮轨接触关系和悬挂系统振动传递情况的线路测试。采用实车线路运行视频监测方法,对车体的运行姿态、悬挂系统振动传递、结构模态及轮对振动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轮对低频蛇行通过悬挂系统传递给车体,激发出车体的刚体摇头和结构菱形模态耦合振动,从而导致平稳性指标超标。车载视频监测方法发现轮对确实存在1 Hz低频大幅值蛇行运动,空簧变位显著,即视觉上捕捉到了轮对蛇行与车体摇头的关系。经过分析和测试验证,改进的踏面镟修廓形可以改善轮轨接触关系,控制轮对蛇行运动,避免车体异常晃动,保证车辆运行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一种在车测量铁道车辆轮对圆度误差的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同时介绍了系统的标定公式、标定公式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可以高精度地连续测量轮对圆度误差。  相似文献   

20.
单轮对纵向动力学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对的纵向振动会影响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而且是轮轨非正常磨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中,对轮对的纵向动力学特点的研究往往被忽略。文章建立了一个包括x方向的运动、轮对的摇头、点头扰动和轮对的横移的4自由度单轮对计算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其纵向振动现象。最后讨论了系统参数对纵向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认为一系纵向刚度、轴重和黏着系数对纵向振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