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也是青藏铁路建设6年总工期中最关键的一年。青藏铁路建设面临了突破“三大难题”和预防“非典”、鼠疫的严峻考验。各参建单位和全体建设者,按照青藏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孙永福副部长在青藏铁路建设会议上讲话的摘录,文章分析了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形势,部署了青藏铁路建设明年的任务,并提出了对策措施.本文对包括建设、设计、施工、科研、监理单位在内的青藏铁路建设的所有参建单位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科技领先,打好明年关键之仗,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新胜利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动态集锦     
2005年度青藏铁路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4月12日,2005年度青藏铁路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出席了会议并亲切接见了荣获青藏铁路建设“火车头奖章”“火车头奖杯”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代表和各参建单位的指挥长。曾培炎对青藏铁路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要求全体建设者进一步深化“三大难题”攻关,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努力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曾培炎对今年打好青藏铁路建设决战之役提出明确要求:第一,要坚持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4.
7月1日,铁道部和团中央在青海省格尔木南山口举行青藏铁路建设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3000名青藏铁路建设青年突击队员宣誓:用火热的青春,铸就坚实的国脉:用科学的精神,建设一流的工程。 7月1日,青藏铁路参建单位领导干部会在青海省格尔木召开。会议动员全体参建干部职工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青藏铁路建设旗开得胜。 7月2~3日,全路提速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和交流全路三次大面积提速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修改《铁路“十五”提速计划及实施意见》和《既有线提速技术条件》,动员和部署全路做好第四次提速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强  梁成谷 《中国铁路》2005,(11):11-14
2005年10月12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铺通,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的百年梦想终成现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门致信铁道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青藏铁路全体参建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贺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面临的3个难点严酷的自然环境、地处鼠疫自然疫源地和没有清洁可饮用的水源.提出要做好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抓好建立强有力的卫生保障体系、开展高原卫生保障知识培训、搞好参建人员体检和做好习服等4项基础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8日,青藏铁路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总结表彰会在京召开,冬有关参建单位出席了会议。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青藏铁路信息系统的建成是中国铁路信息化历史上的一次壮举,青藏铁路信息化工程集全路信息技术系统智慧之大成,集全路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之大成,是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投身铁路信息化建设几十年,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次集中体现。会上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邢智明时青藏铁路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至此,青藏铁路信息系统工程在铁道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青藏铁路公司的…  相似文献   

8.
一、精心组织,奋力拼搏,2003年全面攻坚战喜获胜利 2003年是青藏铁路建设全面攻坚之年。3.9万名建设者在1142公里战线上展开施工,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各参建单位和全体建设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  相似文献   

9.
经过广大建设者四年多的艰苦奋战,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5年10月12日8时全线铺通。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贺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铁道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及青藏铁路全体参建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10月15日上午10时,在拉萨车站举行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亲临庆祝大会,宣读胡锦涛总书记贺信,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1日,青藏高原"绿色天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7月7—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考察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情况时,充分肯定了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取得的成就,青藏铁路建设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谱写了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青、藏两省区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建设者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工程进展顺利,发展态势喜人。 在2001年一举夺得青藏铁路建设首战胜利,实现良好开局后,2002年建设队伍挺进海拔4500米至5000米的望昆至唐古拉山段,迎战连续多年冻土。各参建单位和全体建设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和铁道部的部署要求,精心组织,有序推进,依靠科技,攻坚克难,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冻土工程有所突破,铺轨架梁经受考验,质量环保再创佳绩,全面实现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多年冻士、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极为艰巨。在党中央、国务院、铁道部的直接关怀下,参建人员通过三年多深入研究探索,攻克“三大难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铁道知识》在2004年青藏铁路专栏对攻克“三大难题”进行了较详细介绍。但以文字介绍为主。现换种形式,以图示为主,直观地介绍攻克冻土难题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胜利通车运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考察青藏铁路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肯定了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青藏铁路运营管理要创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又作出"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全长1110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以来,各参建单位按照铁道部 提出的“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要求,克服高寒缺氧等重重困难,夺取了青藏铁路开局之年的全面胜利。 切实做到“三同时”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既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又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生态环境既独特原始又脆弱敏感,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涉及到高寒地区的地表植被、珍稀野生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 ,冻土环境保护 ,水环境保护 ,自然地貌和景观保护等方面 ,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严格要求。朱总理在开工仪式上的讲话对环保工作提出了高度要求 :要求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广大干部职工 ,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 ,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 ,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 ,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孙永福副部长在参建单位领导干部会上专门就环保工作提出要求 :必须认真搞好生态环…  相似文献   

16.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世界屋脊的高原冻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宏伟的大工程。经过5年参建者挑战极限,无私奉献,艰苦奋战,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终于在2005年12月12日上午8时全线铺通,进行了货物列车和旅客列车不载客运营试验,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将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西藏交通史上又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一年前的盛夏,被称为"神奇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国人振奋,世人瞩目。寒暑两度易节,走过四季的青藏铁路究竟经受了怎样的考验?铁路部门是如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争创世界一流的?铁道部提出的"安全持续稳定、运输畅通无阻、服务优质高效、环保全面达标"四项具体目标是否得到了实现?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青藏铁路,再次聚焦雪域天路。  相似文献   

18.
<正>川藏铁路建设是中国铁路总公司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总公司提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建设之后的第二条"天路",面临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沿线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工程施工组织任务艰巨、建设运营安全风险高、实现建设各项目标难度大等建设难题,是目前世界上最难建设的铁路。早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中国铁路》杂志以"青藏铁路"专栏为阵地,组织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管理的专家学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车辆总体技术条件(暂行规定)"为基础,针对青藏铁路(格拉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运用环境,比选了我国现有机车的多项成熟技术,提出了青藏铁路(格拉段)用调车机车在方案设计中将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给出了针对青藏铁路(格拉段)用词车机车的总体方案、技术参数和牵引曲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前期多次成功试运行和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华为3Com青藏铁路骨干网方案的稳定性和服务的完善性经历了"世界屋脊"的严格考验,这是目前全球网络产品首次在如此高海拔、恶劣环境下的大规模应用,同时也是国内首次采用MPLS VPN新技术的铁路骨干网,实现了数据、视频和IP语音于一体的多业务融合承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