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7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病毒性肝炎的病回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为HBSAg阳性的HBV感染者,2例重叠HCV感染,HAV和HDV重叠感染各1例。表明HBV感染及在此基础上其它肝炎病毒合并感染是发生重症肝炎的主要原因;治疗过程中环孢素A的应用和它所引起的肝肾毒性是移植后重症肝炎发生和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应慎重考虑HBV感染者的肾移植适应症,有HCV、HDV重叠感染者不宜施行肾移植术。对HBsAg阳性肾移植患者应加强术后肝功能的监测,及早应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曾发现 HBV感染单核细胞可引起其分泌功能的异常 [1] 。鉴于单核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进一步观察了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IL - 1的分泌情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对象 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4 0例 ,均为本科住院病人。其中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Acute serious hepatitis,ASH,Subacute serioushepatitis,SSH)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17~ 4 1岁 ,平均 2 9.5岁 ) ,慢性重型肝炎 (Chronis serioushepatitis,CSH)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进行病毒性肝炎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测定。53例正常人CIC值为0.249±0.058;60例肝炎患者CIC值为0.382±0.233,两组间有极度显著差异(P<0.001)。正常值上限为0.298,如以0.3以上为阳性,则60例肝炎患者中阳性31例,阳性率为51.67%。在不同病型的肝炎患者中CIC的含量也有不同。以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阳性率最高(4/4);慢性活动性肝炎次之(22/35);慢性迁延性肝炎最低(5/21)。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SGPT)的含量,HBsAg的滴度均与CIC阳性呈正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 (简称急肝 )的病原类型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分别应用ELISA和PCR法对 30 6例急肝患儿的血清学标志及核酸进行测定。结果 甲、乙、丙、戊和未定型分别占 88 2 %、3 3%、2 9%、0 9%、2 9%。重叠感染率为 1 9 6 % ,重叠感染组与单独感染组相比较 ,两组ALT、AST、血清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元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临床类型以黄疸型多见 (88 2 % ) ,重症型及淤胆型发生率较低 ,甲型中 31 1 %有不洁饮食史 ,乙型中均有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 ,丙型中均有手术输血史。结论 菏泽地区小儿急肝仍以甲型最多 ,戊型最少 ,住院者多有黄疸 ,但重症肝炎发生率较低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组应用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术,对各型病毒性肝炎厦其它肝病患者155例进行了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测定,揭示了肝炎血清AFP呈现的规律,有利于认识肝炎患者血清AFP升高的临床意义,并有助于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及铁蛋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SF、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I。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多出现SI和SF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在重型肝炎组最为明显。SF、SI水平与HBV复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病毒复制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SF、SI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依次增高,SF与肝纤维化指标LN有相关性。SF升高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结论SF、S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以作为预测肝炎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成人急性白血病100例实验室观察梁长安,葛亚男(西安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西安710061)急性白血病出血倾向占60%,临床上15%~20%的患者因出血死亡,也有临床上无出血表现,而实验室却有明显异常,它将是影响治疗及预后的一大隐患。为了及时发现及处理...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萎缩1例报告谢雅琴(西安第一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710061)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该病并发症较多,其中10%的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的症状,8%可出现脑膜脑炎或脑脊髓炎。现将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萎缩1例...  相似文献   

10.
<正>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法定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流行面广、病情复杂、可呈慢性经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法检测了7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2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35.1%。慢性活动性肝炎(9/21,42.9%),肝炎后肝硬化(9/19,47.4%)及重型肝炎(8/16,50.0%)患者PBMC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迁肝(1/14,7.1%)和急肝(0/7)患者。结果提示PBMC中HBVDNA的存在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院1988年~1990年1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放免法检测血浆6-keto-PGF_(10)和TXB_2。其结果显示血浆中PGF_(10)、TXB_2在肝炎患者中均升高,PGF_(10)/TXB_2比值降低,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对两者变化原因与黄疸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两者在肝炎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疾病,特别是急性坏死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7%~20%),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比较一致认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是在一定的启动因素下,机体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损害性因素侵袭时,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及激活,  相似文献   

14.
应用血凝法检测正常人及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多聚白蛋白受体(polymerized human serum albumin PHSA)。HBeAg阳性的患者受体滴度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的患者(HBeAg阴性),P<0.01。其PHSA几何平均滴度和阳性率分别为:30例正常人2.2±1.42(3.3%);1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66.9±7.2(80%);15例慢性迁延性肝炎43.73±41.5(73%);17例急性乙型肝炎10.8±9.4(58.5%);16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17.5±16.8(25%)。本文结果说明,检测HBsAg颗粒上的PHSA受体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区别上是一项有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 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型及活动型)的治疗,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80年12月至1982年3月用渭南地区制药厂试产的复方水飞蓟蜜丸治疗慢性肝炎128例,临床上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并对67例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中草药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方剂颇多,其中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汤多年来已被公认为有效方剂,但其疗效评定多停留于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积极运用“一把草”治疗疾病,近年来我们采用常见中草药茵陈、大青叶、蒲公英、车前草、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最先在日本流行(1871年),故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据日本粟目氏研究,在本病流行地区,三月以内的小儿大多数血中含有对本病病毒的中和抗体。三月后大都消失,1—5歲几全消失,此后又逐年增加,在成人血中含有此抗体者达80%以上,但其既往史不一定曾患过本病,以此说明本病可为不显性感染。再就国内各方统计,病例中患者年令在14岁以内者占59.5%。因此,也说明本病是属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各地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102例各种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并以单克隆抗体(McAb)Wu35(HLA-DR)和Wu22(HLA-DQ),经PAP免疫酶组化技术测定非T细胞表面HLA-DR及HLA-DQ抗原。结果表明:除HBsAg携带者及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AMLR接近正常对照外,其它类型HBV感染者AML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尤其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降低明显。各类乙肝患者DR~+Mon和B细胞及DQ~+Mon和B细胞百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最显著。提示乙肝患者AMLR降低与刺激细胞(Mon和B细胞)表面DR和DQ抗原表达障碍有密切关系,与反应性T细胞无关。这可能是乙型肝炎疾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及免疫调节紊乱之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苏丹的涉外人员感染恶性疟疾的临床分析任喜民,武耀(第二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西安710004)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位于北纬15°线两侧,是恶性疟疾高发区和全疟区(以9岁以下儿童脾肿率大于50%以上)[1]。凡进入该地区的外来人,几乎无一人幸免...  相似文献   

20.
动态检测了34例1993年6月~1994年5月在我校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IgM、IgG抗-HEV变化。15例患者IgM和IgG同时阳性。16例平均随访观察303d(6个月~15个月)。结果:IgM、IgG抗-HEV阳性最早出现在黄症后第3天;黄疸后10d阳性率分别达86.7%和100%。两抗体在病初1周时滴度最高,以后缓慢下降,IgM下降较快,病程2月时所检患者均降至不能检出水平;IgG抗体除1例外均在1年左右阴转。ALT在抗体出现后很快下降,6周降至近正常水平。IgM抗-HEV检出率仅44.1%,故不宜仅以此作为急性戊型肝炎诊断标准,应结合IgGJ立体动态变化,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