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晓阳 《船舶》2006,(5):47-50
船在海上进行靠泊,为了避免巨大的冲击能量,在相互旁靠的两舷之间设置吸收其冲击能量的橡胶护舷——碰垫。该文主要介绍了碰垫的选型和布置。  相似文献   

2.
徐阳光  汤清之  何夏茵 《船舶》2021,32(4):107-115
公务船在海上执行任务过程中,会进行人员换乘或物资补给,两船靠帮后的人员换乘和靠帮补给是最直接的方式,而在两船靠帮过程中,碰垫的选择对安全靠帮起着重要作用.该文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运输船常用的靠帮碰垫计算和选型方法,根据公务船靠帮作业的特点,并结合碰垫的类型,给出公务船碰垫的选型计算方法,同时对两船靠帮时碰撞能量计算公式的选择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船舶靠帮模型试验中缆绳和碰垫的非线性特性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船与船在海浪中进行补给、转运等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波浪水池中进行模型模拟试验,了解靠帮系统的运动和受力特性,必须考虑每一个细节.本文针对模型试验,重点介绍了具有非线性弹性特性的系泊缆绳和碰垫的模拟方法,并给出了试验结果.从模拟的缆绳和碰垫弹性曲线以及试验结果来看,本文所用的缆绳和碰垫模拟方法是可行的,可以用于今后其他类似的模型试验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船对船过驳作业两船靠泊产生碰撞能量的计算原理,根据水上LNG行业标准给出了碰垫快速选取和碰垫碰撞能量校核的方法,通过对某东南亚锚地LNG船对船过驳作业碰垫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了碰垫快速选取表和碰垫碰撞能量校核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船舶靠绑作业系统试验模拟与测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浪作用下船舶系泊靠绑进行补给、救生与货物转运等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波浪水池中进行模型试验,了解靠绑作业系统的运动和受力特性,必须考虑每一个细节.本文针对系泊靠绑模型试验,重点介绍了缆绳、碰垫非线性弹性特性和系泊缆绳上补偿力模拟与测试方法,以及靠绑船舶的运动响应测试,并给出了部分模型试验结果.从模拟的缆绳和碰垫弹性曲线及系泊缆绳上补偿力试验结果来看,文中所用的缆绳、碰垫和缆绳上补偿力模拟方法是成功的,非接触式光学运动测量系统能方便地进行靠绑船舶运动响应测试,可以应用于今后其他类似模型试验中去.  相似文献   

6.
单铁兵 《船舶》2019,30(3):1-10
对大型浮式平台与供应船之间的旁靠带缆系统进行选型设计,同时开展两船旁靠作业时耦合响应特性的水池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两船体六自由度的相对运动特点、旁靠系泊缆的受力以及护舷的挤压应力随风浪流角度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两船在纵荡、横荡及首摇这三个低频方向的相对运动幅度较小,一般不会成为制约旁靠卸载作业的控制因素,但另外三个波频方向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不受旁靠缆绳的约束,是影响旁靠作业窗口期的重要因素;缆绳张力和护舷挤压力对来流角度较为敏感,且供应船处于上风位时,缆绳的张力、护舷的挤压力比其位于下风位有明显增大,建议供应船尽可能位于浮式平台的下风位旁靠作业。  相似文献   

7.
张新福  王琦  吴立洋 《船舶工程》2020,42(10):68-73
针对潜没式护舷的结构形式和性能特点,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橡胶护舷单体、并靠两船和潜没式护舷整体及局部的有限元模型。以两船并靠状态下的运动响应结果为输入条件,对船体和潜没式护舷的低速碰撞问题进行评估,分析并靠状态下潜没式护舷力学性能,并对护舷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为海上并靠方案和潜没式护舷方案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适用于并靠两船接触位置位于水面以下的2种新型护舷-潜没式护舷和气液混合型护舷,通过分别建立2种护舷及并靠两船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船体和2种护舷的低速碰撞性能进行评估。对于船型差异较大、两船接触位置在水面以下的情况,气液混合型护舷相较潜没式护舷性能更优,其吸能量大,压缩量较小。通过评估比较潜没式护舷和气液混合型护舷在并靠状态下低速碰撞的性能特性,为海上船舶并靠的护舷形式提供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9.
于波 《船舶》2010,21(1):44-47
充气橡胶护舷是以压缩空气为介质的船舶停靠防碰撞装置,通常应用在船靠船(ship to ship)、船靠码头(ship to wharf)以及潮位变化较大的码头安装。本文主要介绍了充气护舷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计算方法,并对各种应用环境下护舷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规范设计、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LNG船与LNG-FSRU两船旁靠系泊的理论和数值分析模型,对LNG旁靠FSRU码头系泊和软钢臂单点系泊两种典型系泊模式下的转运及卸载作业进行数值分析.同时考虑外部海洋环境风、浪、流组合作用下的综合作业工况,确定FSRU与LNG近距离旁靠作业时系泊设备、缆绳种类、固定式和漂浮式护舷的选型和布置,对LNG、FSRU船的运动特性以及运动过程中缆绳张力和护舷受力开展统计分析,优化系泊系统布置和参数.在系泊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泊缆的直径、所受最大张力值,为系泊设备选型提供参考,便于开展码头系泊系统和单点系泊系统布置研究.基于旁靠系泊的设计标准提出LNG-FSRU安全作业的最大允许海况,为LNG-FSRU的运营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赵珍强  张海洋  刘刚 《船舶工程》2011,(Z2):187-189
大型船舶进港或海上靠泊时撞击位置有可能延伸到水下,普通的漂浮型护舷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提出一种气液混合新型护舷形式,对其原理和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其压缩时的技术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型公务船泊外形与普通散杂货、集装箱船舶差别较大,靠泊船型外形轮廓对码头护舷选型与布置影响较大。福建沿海某公务船码头原护舷选型及布置未充分考虑公务船外形及大水位差影响,实船试靠时护舷不满足安全靠泊需要。通过广泛调研,并吸收借鉴类似码头护舷布置经验,对该码头护舷进行了适当的改造。主要在码头面上设置靠船立柱,配置转动式橡胶护舷,经过实船涨退潮周期靠泊验证,总体使用效果良好。该码头护舷改造为大水位差地区大型公务船泊位护舷选型及布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新福  赵珍强  黄海波 《船舶工程》2018,40(S1):174-175
针对某些大型舰船海上靠泊时接触位置在水面以下,普通护舷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潜没式护舷的技术形式,对其原理和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新福  吴立洋  郭奎 《船舶工程》2020,42(11):54-57
针对两船并靠工况复杂,各种运动相互间存在耦合的情况,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和波浪的辐射/衍射理论,应用多体水动力学软件,建立了船体、护舷和缆绳的模型,开展了两船在风、浪、流作用下的运动响应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可作为并靠方案设计和优化的参考依据,也可为两船并靠状态下的护舷力学性能计算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一种旁靠补给系泊系统,目标船舶和补给船通过缆绳连接,两船之间设置有浮箱防止碰撞,浮箱两面均设置有护舷起缓冲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旁靠系泊系统的动力特性,并在频域和时域进行研究,频域研究中得到船舶的幅值响应算子RAO;时域研究得到两船相对位移响应和缆绳的张力最大值,通过设置不同的系泊系统组成参数等,研究各个参数对系泊系统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可为未来的旁靠补给方式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工程船靠泊过程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致禹  谢仲安  顾敏童 《船舶力学》2010,14(12):1394-1404
研究了工程船靠泊过程中在橡胶护舷、靠泊船及停泊船之间传递的靠泊力及能量.在简化分析中,将靠泊船等效为一质量块,护舷结构等效为一非线性弹簧,停泊船舷侧结构等效为一线性弹簧,利用能量法推导了最大靠泊力的估算公式.此外,利用LS-DYNA有限元仿真,研究了三种不同型式的橡胶护舷作用下的靠泊力及吸能分配情况,验证了简化公式的有效性,同时为工程船在靠泊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分析及护舷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Steel fend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protect bridges from vessel collisions because of their relatively large plastic deformab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n the design of a steel fender, detailed finite element (FE) models are usually employed. However, detailed FE analysis involves complicated modeling and substantial computation time. This method is often not applicable, particularly during preliminary design iterations. For this reason, a simplified analytical method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im to efficiently design steel fenders under vessel collisions. For primary individual members of steel fenders,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models as well as participations during various collision scenario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By combin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primary members, a general analytical procedure was presented to rapidly estimate the force-deformation relationship of steel fenders under various bow impacts. For the fixed and floating steel fenders, several collision scenarios were simulated by FE models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developed analytical method. The crushing resistances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ies estimated by the developed analytical method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FE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method, an energy-based design approach was proposed for the efficient design of steel fenders. The developed design approach was demonstrated to be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crush depth and peak impact force of a steel fender with good accu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