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桩端后压浆工艺,通过对试桩压浆前后的自平衡法承载力试验,分析桩端后压浆工艺对单桩承载力、桩端承载力以及桩身竖向位移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比较压浆前后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和等效桩顶向下位移,分析桩端后压浆工艺的可实施性。结果表明:桩端后压浆技术对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身不均匀沉降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西宁湟水河大桥1根嵌岩桩桩底压浆前后的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桩底压浆对嵌岩桩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特性发挥的影响:嵌岩桩经过桩底压浆,改善了桩底沉渣的受力特性,增大了沉渣的强度和变形模量;在浆液压力下对桩侧泥皮进行置换填充,在一定程度上渗透挤密桩周泥岩,增强桩身与桩周、桩端整体嵌固能力,嵌岩桩整体承载力提高幅度为14%...  相似文献   

3.
后压浆技术可大幅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基于西安至铜川扩建工程试桩的现场静载试验,分析了桩端后压浆的增强加固机理,深入研究了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性,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利用实测结果,得出了后压浆增强系数,并提出了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可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成孔方式对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压浆前后的人工挖孔、旋挖成孔和冲击钻孔灌注桩进行了现场静载试验,分析了成孔方式对最终注浆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成孔方式下灌注桩压浆前后沉降、极限承载力、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的改善效果;探讨了不同成孔工艺对压浆过程和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机制,考虑不同成孔方式和浆液上返高度,验证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推荐的后压浆桩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理论注浆量相同时,实际最终注浆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旋挖成孔桩、人工挖孔桩和冲击钻孔桩;压浆后,沉降特性的改善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压浆后,距桩端以上12 m范围内的桩侧阻力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旋挖成孔桩和冲击钻孔桩桩端阻力占总荷载的比例分别提升了17.05%、12.23%和15.10%,均表现出明显的端承摩擦桩特性;人工挖孔桩和旋挖成孔桩侧阻力和端阻力增强系数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基本接近,冲击钻孔桩则相差较大,表明灌注桩成孔方式对后压浆参数的选取和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水泥粉煤灰后压浆对湿陷性黄土桩网结构路基的加固机理,开展后压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室内静载试验,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周土样湿陷系数的影响,研究了竖向静载作用下后压浆桩网结构路基沿深度方向附加应力、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基于Boltzmann数学模型和荷载传递函数,分析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增强机理,给出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计算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桩体弹性模量、后压浆深度、桩网置换率和褥垫层厚度对桩网结构路基承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经水泥粉煤灰后压浆处理后的桩周土体的湿陷系数小于自然土样的湿陷系数,且小于0.015;压浆后,静载作用下桩网结构路基中桩顶的竖向附加应力逐渐减小,桩间土的竖向附加应力先减小后增大,桩侧摩阻力较未压浆桩增大了约1.54倍;随着注浆深度的增加,桩身深度方向上的应力最大值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在等桩长深度处取得应力最大值;当桩网置换率提高1倍时,沿深度方向的应力和沉降均减小,其中应力峰值降低24%,沉降量减小26%;桩网结构路基中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大,路基深度方向上应力逐渐增大。可见,水泥粉煤灰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能减弱...  相似文献   

6.
桩底压浆即在桩内预埋压浆管,在灌注柱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将水泥浆压入桩底,使其对桩底沉渣、桩端持力层及桩周泥皮起到渗透、劈裂、填充、压密和固结作用,以此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沪宁高速公路先导段的施工显示,桩底压浆工艺对提高桩基承载力有一定的作用,是降低桩基工后沉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地基处理的工作机理及桩端压浆技术在桥梁建设地基工程中的应用。经桩端压浆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增加钻孔灌注桩桩端阻力和桩侧壁摩阻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桩基施工技术,它可有效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乐清湾高架桥成功实施桩底压浆工艺的实例,详细介绍压浆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及一些施工经验和体会。通过承载力、经济性比较,论述了桩底后压浆是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节约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的新工艺、新方法。实践证明该工艺技术简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辽河大桥39#主塔桩基础为大直径深水超长群桩基础,对全部39根桩进行了桩底后压浆,有效地提高了桩基承载力和整体刚度,减少了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重点介绍大规模群桩基础通过桩底压浆提高承载力的机理、压浆工艺及压浆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钻孔桩桩底压浆工艺,包括压浆回路设计、压浆液配制、压浆工艺控制及压浆后的效果分析,通过试验说明了桩底压浆可以明显提高桩基承载力,桩底压浆工艺应进一步在桥梁基础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以某工程大直径桩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桩、理论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发挥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进行了4根大直径桩静载荷试验,获得了各试桩的极限承载力;(2)通过在桩身埋设钢弦式钢筋计,量测得各级荷载下桩身的内力变化情况;(3)通过计算得出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规律以及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桩基荷载传递特性及侧摩阻力发挥规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承载力试验研究可以看出,带承台的单桩复合地基要比不带承台的单桩复合地基的性能更优。仅从其承载力限值来看,群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较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对于群桩复合地基,当承载力较小时,桩的荷载主要由其上部的摩擦力来承担,桩与桩之间的应力叠加明显,桩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而随着荷载的增加,桩的摩阻力向下发展,应力叠加程度减弱,桩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介绍了一大型钻孔灌注桩静载荷试验及桩身应力测试 ,并根据测试结果 ,重点分析了粘性土层中摩擦型灌注桩的承载力 变形特征 ,并对桩侧极限摩阻力及桩端承载力的取值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今后大型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及规范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黄土湿陷性带来的负摩阻力问题比较复杂,加之不同地区黄土湿陷性特性不一,湿陷特性黄土地基中桩的承载力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本文浅析芝川河特大桥试验桩静载荷试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路堤荷载下刚柔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结合某桥头过渡段带帽薄壁管桩(pre-stressed thin-wall concrete,PTC)联合水泥土搅拌桩(cement deep mixed,CDM)的软基处理工程,开展了PTC-CDM组合式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现场试验,对路堤填筑过程中桩土应力比、荷载分担比以及桩土沉降差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采用有限元对刚柔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路堤荷载传递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与计算结果表明:CDM桩顶与桩间土应力增长缓慢,PTC桩帽上应力增长相对较快;填土达到一定高度土拱完全形成后,大量的路堤荷载转移至刚性长桩;刚性长桩和柔性短桩的桩土应力比分别达到7.5和2.1;短桩的存在减少了长桩桩顶荷载和上部桩身出现负摩阻力的深度,中性点位置上移;短桩达到一定桩长时再增加其长度,对路基总沉降影响不明显,因此,短桩桩长可根据承载力要求的临界桩长来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开展了现场原型试验, 分析了桩身和桩间土的应力在不同荷载与深度下的变化规律; 通过与刚性单桩的对比, 总结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相互作用特点; 结合已有文献,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与软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在力学表现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柔性桩的主要作用是挤密桩间土, 消除其湿陷性, 试验场地处理后湿陷系数基本小于0.015;由于柔性桩的挤密作用, 桩间土的承载力得以充分发挥,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得以增强; 软土地区柔性桩的荷载分担率一般大于桩间土, 由于黄土的承载力较高及柔性桩与桩间土的模量比小,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间土的荷载分担率稳定在26%左右, 远大于柔性桩的7%;复合地基中的刚性桩属于端承摩擦桩, 随着荷载增加,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逐渐强化, 荷载分担率逐渐增加, 最终稳定在67%左右; 刚性桩荷载传递能力的增强并不利于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纯摩擦桩有效桩长的影响, 以及对端承摩擦桩桩端土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结合挤扩支盘桩和土体的实际参数,基于Marc有限元软件,采用六面体单元模拟挤扩支盘桩和桩周土体,建立了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维空间模型,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挤扩支盘桩和桩周土体的位移变化规律、桩身轴力传递规律及支盘端承力的变化规律,并与同直径等截面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桩顶的位移最大,离桩越远,土体的水平位移越小;桩身轴力在支盘处的变化较大,支盘承受了大部分荷载;各支盘端承力不能平均分配,应充分考虑各个支盘的位置和支盘端土体的力学特性,设计合理的支盘间距,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支盘桩的承载能力;挤扩支盘桩的极限承载力约为同直径等截面桩的2倍.  相似文献   

18.
大直径变截面桩竖向承载力及沉降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直径变截面桩荷载传递机理复杂,传统桩基理论已不能恰当分析其工作机理和受力性能。针对此类问题,从大直径变截面桩的实际受力状态出发,通过分析桩体所受摩阻力和端承力的发挥情况划分桩体不同受力状态,在考虑一定安全储备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临界状态进行研究,根据桩一土变形协调条件提出大直径变截面桩竖向承载力及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并用该方法对苏通大桥变截面桩基础进行竖向承载力及沉降量计算,结果与通过试验得到的设计值十分接近,表明该方法比现行规范算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19.
以荷载传递法为工具,从承载力和沉降的角度分析有效桩长的存在机理,对确定有效桩长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并探讨不同参数对有效桩长及有效承载力的影响,可为超长桩桩长设计以及桩基持力层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