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双电机独立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电机独立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ACKERMANN汽车转向模型和电机的特性及双电机独立驱动的特点,提出了以2个驱动轮的相对滑转率(6)为控制变量进行调速控制的方法,并确定了6的临界值,在6≤2%时,采用自适应调节的电子差速模式,实现电子差速功能;在占〉2%时,采用闭环有差反馈式调压系统调节,使占≤2%,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此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电动车在直线和转向行驶达到差速目的,并能以最佳的驱动力行驶。 相似文献
2.
3.
双电机独立驱动方式的电动汽车,由于电机的特性,在不需要转向角信号的条件下,通过由于驱动轮转速的不同,使驱动电机的电流不同,从而引起了驱动轮的不同滑转率的分析,提出了在低速时,通过滑转率的不同而进行调节,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在高速区,由于工作在限流状态,使驱动转矩基本相同,实现了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由于控制器有限流作用,限制了单电机的输出力矩,使单电机不足以驱动整车,双电机的共同驱动,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双电机独立驱动方式的电动汽车,由于电机的特性,在不需要转向角信号的条件下,通过由于驱动轮转速的不同,使驱动电机的电流不同,从而引起了驱动轮的不同滑转率的分析,提出了在低速时,通过滑转率的不同而进行调节,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在高速区,由于工作在限流状态,使驱动转矩基本相同,实现了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由于控制器有限流作用,限制了单电机的输出力矩,使单电机不足以驱动整车,双电机的共同驱动.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6.
介绍了四轮转向技术和新兴的纯电子差速技术,讨论了四轮转向汽车差速问题的特殊性;建立了基于阿克曼原理的四轮转向低速差速模型;设计了基于TMS320LF2407A DSP的四轮转向及其转向差速电子控制系统,并进行软件编程初步实验,验证了四轮转向技术和电子差速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8.
基于修正的车辆转向模型,提出一种分布式电驱动车辆电子差速控制算法,以车辆的稳定性确定左右驱动轮滑转率控制目标,然后通过滑模控制进行目标跟随.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能够保证低附路面转弯工况下的车辆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10.
李二平熊金峰胡廷辉刘鑫杜卫彬 《客车技术》2017,(3):6-9
提出一种适用于双轮毂电机驱动的纯电动客车的电子差速控制策略。鉴于电动客车车身较长,质量和惯性较大等特点,以转矩和滑移率控制实现电子差速和防滑的目的。在Truck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构建的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角阶跃加速工况和正弦移线工况下该控制策略可实现电动客车的电子差速;对比了有无稳定性控制模块的电动客车的防滑性能,证明添加了稳定性控制模块的电动客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制动—驱动工况下的轮胎侧偏特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考虑制动和驱动工况下的轮胎印迹内垂直载荷分布的不同,建立了比以往模型更完善的制动-驱动工况下的轮胎侧偏特性理论模型,以6.50R16轮胎为例,分析了滑移率,侧偏角和垂直载荷分布形状参数等对其侧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轮胎动态侧偏特性对汽车摆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轮胎的侧偏力学特性是影响汽车前轮摆振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文中在箕是汽车研究所提出了轮胎动态侧偏特性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侧向力与回正力矩的精确表达式,并从能量反馈和负阻尼效应研究了轮胎动态侧偏特性参数对汽车偏摆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15.
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的建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轮胎侧偏特性的建模机理,从胎面的印迹侧向变形和胎体的侧向平移变形出发,计算出运动状态下轮胎印迹瞬时变形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考虑胎面弹性的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模型。最后,将该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17.
前轮定位参数对前轮摆振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影响了前轮的几何特性,并且对摆振系统的运动,约束与受力状况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建立了包括全部前轮定位参数的前轮摆振数学模型;并在轮胎试验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前轮定位参数对前轮摆振的影响规律。本文还研究了轮胎蛇形运动频率对汽车动力学摆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