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曹凛 《中国船检》2013,(7):118-122
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行前船厂提举司和帮工指挥厅的技术官员"典司者"仔细检查了船质,途中船上技术人员对船体和船用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查勘、保养和修补,保证了船队对二十个国家的友好访问和贸易往来,途中郑和去世。船队回国后停靠在龙江关,停泊几年后,船只多被改造为海漕船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2.
曹凛 《中国船检》2013,(4):94-97
郑和五下西洋前,对宝船进行了例行检查和修补,之后船队在福建长乐港驻泊近一年,期间当地船厂的提举与相关管理官员对船队船质进行了检查。船队于1417年冬五下西洋,并在波斯湾建立了霍尔木兹基地,以方便船队在此进行远洋补给、船质检查和修补,为返航提供安全保障。宝船的例行船质检查1416年年底,明朝皇帝因18个国家的访问,命郑和准备第五次下西洋,郑和接受了回访和护送各国使节回国的任务,这当中还有一系列军事任务。  相似文献   

3.
曹凛 《中国船检》2013,(5):112-115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船队奉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率官员前往龙江关检查和修补宝船后,驶往太仓刘家港,再次"仔细点检"船质和物资装备后,至长乐港于二月趁季风出洋。由于国内因素,郑和船队中途返回。  相似文献   

4.
《世界海运》2009,32(4):14-16
15世纪初期的中国明朝,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最大的远洋船队。那支庞大的船队由260多艘大型木制帆船组成,在一位名叫郑和的中国官员的带领下,先后7次从中国东部沿海出发,向南再向西航行,在沿途经过的亚洲和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文化与友谊,展示了中国人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本领。这段闻名遐迩的航海史——郑和下西洋,距今已有整整600余年了。  相似文献   

5.
郑和船队的海上航行活动,与低纬度地区的季风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1)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出发港选择在福建长乐,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的稳定影响地区;2)郑和下西洋船队,往返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这个特点主要是由船队选择的特定航线和航行中需要利用的不同季风的转向时间决定的;3)郑和船队航程中的候风点有“斯鲁马益”、“苏门答剌”;4)分地点有“苏门答剌”、“古里”;5)主船队与各分支船队的合地点在“满剌加”。郑和船队在选择航线,确定候风点、分点、合点时,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当时中国海员深谙低纬度季风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远洋航海的高超水平。  相似文献   

6.
《世界海运》2005,28(1):22
中国正在逐步形成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热潮,郑和是中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他率领庞大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成立了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任组长。  相似文献   

7.
在蒸气机发明之前的风帆时代,庞大的郑和船队必须依赖季风和洋流的帮助,才能顺利航行。郑和航线所经历的地区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盛行风的季节性变动,带来了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为郑和航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文以郑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海洋地理知识,根据郑和出使西洋过程中的航期、航线与航速,分析对季风洋流的认识和利用,并以此侧面反映15世纪中国领先于世界的高超航海水平。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论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半个世纪;论规模,远非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任何船队所能企及。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交通运输部官员透露,中国进13原油约95%、进13铁矿石的99%通过海运完成。中国交通运输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强调,海运业在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46个沿海港口完成的外贸吞吐量达18.5亿吨,港口承运对外贸易货物量达到90%以上。据介绍,中国大陆的船队总和已达6150万吨,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位。中远集团、中海集装箱整个海运船队进入世界十强。  相似文献   

11.
曹凛 《中国船检》2013,(1):108-111
郑和一下西洋期间,消灭了海外部分明朝反叛军。明成祖为了彻底铲除海外明惠帝朱允的流亡军事势力,又立即派郑和船队二下西洋,在国外迅速建立起海外的中国水军基地。郑和船队两次下西洋能够得以顺利返航,船况的勘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郑宽涛 《航海》2007,(2):32-34
在郑和近30年(1405-1433)的航海事业中,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始终协助郑和一起率领船队,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开展和平外交。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继续带领船队完成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3.
郑和船队的规模近百倍于哥伦布船队,时间也早近一个世纪,但两次航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迥异.文章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与航运造船的束缚,指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对于发展航运与造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珠江水运》2012,(11):16-19
六百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运到了西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六百年前,郑和穿越了太平洋、大两洋,将两个半球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六百年前,郑和率领着船队穿梭于30多个国家,为中华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六百年前,郑和绘图造船,那个气势恢宏的中华宝船,将中华的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三下西洋中,所乘宝船为南京宝船厂新建的48艘.1409年10月,船队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长乐船厂造大战船补充进郑和船队.1409年年底,船队进入满剌加国的明朝官厂,随船官员率船上技术人员进行船况、船上设备和武器的查验与维修,确保了不久之后与锡兰山国五万军队进行战斗的大胜,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相似文献   

16.
时平 《珠江水运》2005,(8):49-50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7.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其航行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船队组织之严密,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郑和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9.
曹凛 《中国船检》2012,(5):98-101
明朝三大船厂包括南京的龙江船厂、江苏淮安的清江船厂和山东临清的卫河船厂。官营船厂在明初可谓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因此政府在这几大船厂设立了繁琐复杂的监管和质量查验机构,以配套当时的政府高层官僚体系。明朝任命的监查船质的官员由多个部门的相关官吏兼任,监管权利比较分散,船质查验工作也由多个机构和部门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伟大壮举的600周年。这个百年一遇的伟大日子的到来,在中国和世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近二十几年,有关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有些国家相继成立了致力于郑和研究的学术团体,发动学者著书立说、创办刊物进行了不少研究郑和、宣传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