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有条件的自动驾驶中,年轻驾驶人的接管反应特性,分析视觉次任务(3×3箭头次任务和4×4箭头次任务)和接管请求时间(TTC为5 s和7 s)对不同接管时间的影响,基于驾驶仿真平台,设计了包含不同的视觉次任务和接管请求时间的自动驾驶接管场景,针对29名年轻驾驶人进行模拟驾驶试验。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来研究不同次任务与不同接管请求时间对接管时间的影响,以及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来分析不同接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次任务相比,次任务会显著增加接管时间;不同的次任务对接管时间无影响,次任务与前方有障碍物时的接管请求时间对接管时间无交互作用;与前方无障碍物时的接管相比,前方有障碍物时的接管会显著减少接管反应时间;在驾驶人执行次任务的情况下,不同接管请求时间对转向反应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无影响;在前方有障碍物的接管中,驾驶人更倾向于采用制动加转向的组合操作来回避风险,且驾驶人接管回避操作中直接转向和制动加转向的组合操作的比例相同;接管反应时间与制动反应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汽车车内结构噪声新型控制方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介绍了结构噪声控制的新概念-有源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 ANC)系统,鉴于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用模糊控制策略实现系统的控制功能结合实际设计了该系统,并进行了路面实验,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HPT(Hazard perception test)软件对66名不同性别、年龄和驾龄的驾驶人进行实验,测试其面对显性或隐性共14个危险场景的危险感知能力得分,通过spss软件分析年龄和驾龄与得分的相关关系.实验得到,无论是在显性或隐性场景下,驾龄与得分的相关关系都强于年龄与得分的相关关系(p0.01);男性的危险感知能力要强于女性;与行人相关的场景,在全部场景中得分最低;会车的场景,在全部场景中得分标准差最小.该实验可为今后设计适合我国的危险感知测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行驾驶分心任务评级,以选择反应判断检测和处置判断检测为试验平台,分析分心任务对驾驶人的影响.对13名被试驾驶人施加分心任务,包括视线遮挡、交谈、回忆、数学计算及部分任务的组合,并将各种分心状态下的反应时间及操作错误次数与无分心任务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无驾驶操作的情况下,视线偏离1 s和交谈所产生的分心对驾驶人反应时间和操作准确度影响的差异不显著;认知分心任务比视觉分心任务产生更高的精神负荷;视觉分心与认知分心形成的复合分心任务对驾驶人的反应时间和操作准确度影响最大;基于对驾驶人的影响程度,可将常见分心试验任务大致划分为5个等级,依次为:无分心,视觉分心1 s/交谈,回忆,视觉分心3 s/计算,复合分心.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车内噪声多通道主动控制方法,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控制方法降噪效果较好,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车内噪声声品质偏好性评价与分析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组成对比较法对车内噪声样本进行偏好性主观评价实验,并在精确计算评价结果误判率的基础上,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最后采用频域滤波技术,识别出指定频率段对车内噪声偏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营运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道路行车安全性,依据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驾驶人应激反应的产生机理和特征表现.从心理素质、注意品质、决策能力和驾驶技能4方面分别分析了影响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的主客观因素.基于动力定型理论,从预见能力、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等角度,提出了用于提升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的对策措施.论文主要基于驾驶人特性,对其的应激反应能力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了单位时间内所需处理的信息量超过动态认知资源的容量是引发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心理素质、注意品质、决策能力和驾驶技能对应激反应能力皆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汽车车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车内环境展开了全面的研究,着重分析了车内热环境和声环境,找出了产生不舒适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处理办法,并把居住室内环境的主观评价应用到汽车上。  相似文献   

9.
对车内污染物的组分、来源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描述,基于环境行业标准HJ/T400-2007的试验方法,选取了进口品牌、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覆盖了高、中、低各档次的,有代表性的14种型号的汽油乘用车进行车内污染物测试,获得了不同污染物的检出率和平均浓度.其中检出率达到100%的物质为苯、甲苯、苯甲醛、丙醛、丙酮+丙烯醛、丁醛、环己酮、甲醛、乙醛、己醛和丁烯醛.测试结果还表明,不同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随车辆档次的变化趋势不同;同一型号的车辆污染物的种类基本相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内污染物总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相色谱质量联用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对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甲醛进行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烷烃、芳香烃和烯烃分别占41.4%、27.6%和20.7%;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甲醛和苯系物在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含量较高。随着长途客车停放或运行时间的增加,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阐述了控制某装备直列四缸发动机的国力的车内噪声的系统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振源,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了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车架悬置管的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对改样整车的试验得到满意的降噪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陆晓军  梁杰  王登峰 《汽车工程》2001,23(4):266-269
文中论述了车内次声的发生机理,并用实测法研究了车内次声的规律性。结果表明,在车内声波的总能量中,次声波的能量占主要成分,听声的能量所占比例极小。随着车的提高,车内次声总声压级也相应提高,120km/h时,开右前窗时次声总声压级达到121dB(IL),闭窗时次声总声压级达到114dB(IL)。次声的声压级峰值频率范围是1.5-9Hz,未发现明显的共振频率和谐波。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到高温下车内零部件甲醛散发源,通过模拟汽车零部件在高温条件下的甲醛散发试验,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对车内常用的13种材料进行试验测试,分析出不同材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甲醛释放量,结合不同材料在车内的使用情况,确认车内甲醛散发的主要来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汽车的噪声问题已成了汽车开发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从车辆开发前、中、后三个阶段车内噪声控制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对提高车内声品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客运驾驶人准入管理及日常监管的规章制度和经验做法,提炼发达国家营运驾驶人安全管理模式的先进特征,梳理中国营运车辆驾驶人培训考试、准入管理及日常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论述了国外营运车辆驾驶人集成驾驶许可与运输资质管理模式、低龄营运驾驶人职业初期安全监管、职业化教育输出保障机制、运输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制度等方法措施;指出签注式职业驾驶人营运资质管理便于根据运输业务开展从业资格准入和继续教育管理,定期限定权限的签注方式便于执勤执法,也方便从业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营运许可;提出整合交管和运管资质管理、职业化教育定向委培、防御性驾驶教育实践、行车动态监管平台化等创新模式,促进中国大型客车驾驶人职业化教育改革平稳推进。  相似文献   

16.
一种分析车内声传递特性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光冶  蒋伟康 《汽车工程》2000,22(5):313-315,309
以电-声传递测量替代声-声传递或振-声传递测量的方法来分析封闭腔室内的声传递特性,尝试用该方法对车内部件的声辐射传递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分析方法对于确定产生车内噪声的主要部件,研究车厢内的声特性十分有效,并具有物理概念明晰、实施简便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7.
次任务驾驶已成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驾驶过程中,次任务操作会在不同程度上占用驾驶人的视觉资源、认知资源和动作资源,分散驾驶人注意力,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对次任务驾驶安全性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移动电话使用、音乐、调控车载设备、喝水抽烟及吃东西等4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次任务驾驶安全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模型研究进展,概括了次任务驾驶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我国驾驶次任务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国产乘用车车内噪声较大问题,通过道路试验测量并评价其噪声水平,通过模态分析和频谱分析手段分析判断噪声的主要来源及其传递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即用隔音效果更好的聚酯棉代替原结构的 ABS 板等材料.对比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车内噪声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将影响到乘员的健康,从汽车内饰材料、通风和维护保养等角度分析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来源和危害,又从行业政策、技术发展和用车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董玮  李岩  董骐  渠谨黛  刘傲  董良 《汽车电器》2022,(10):1-3+6
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驾驶员和车辆之间的交互技术是汽车由传统走向智能的重要标志。在智能汽车的自主驾驶和驾驶人接管的阶段,由于不了解驾驶员当时的状态,不能简单切换驾驶模式,因为这与驾驶员当前所处的驾驶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从人员面部识别、生理及心理监控、用户接管及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