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汽车电动尾门为车主提供很大便利,驱动气弹簧和普通气弹簧结构差异较大,对整车布置、车身结构、性能等要求各不同。针对某配备电动尾门新开发SUV车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车身模型,进行拓扑优化分析研究,结合项目开发周期、工艺和成本等因素,寻找并确定合理车身结构设计。通过实车试验验证,电动尾门骨架侧安装点刚度等性能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2.
肖攀  周定陆 《长安科技》2005,11(2):34-37
本文利用FEM(有限元方法),分别采用Altair HyperMesh和MSC.NASTRAN软件对汽车背门、铰链以及车身的一部分进行FE(有限元)建模、计算和对分析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本文只对模型中的铰链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分析了汽车背门铰链在4种极限工况条件下的变形及其应力分布情况,为背门铰链的设计与没有实物条件下的强度校核,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电动撑杆式汽车电动尾门系统主要包括控制器模块(ECU)、电动撑杆模块、电动吸合锁模块与防夹胶条,各模块通过控制器(ECU)的统一控制实现尾门电动开启与关闭并进行防夹检测。其中电动撑杆的弹簧力设计与电机输出力设计、手动操作尾门的开启与关闭力计算以及电动锁吸合力与尾门系统支撑反力的匹配是电动尾门系统设计的难点,本研究对尾门系统开闭过程建立力学模型,并应用Excel软件的公式编辑功能,输出了上述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汽车电动尾门,是一种将汽车尾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式由手动变为自动的装置。本文以2021款丰田威兰达车为例,介绍汽车电动尾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电动尾门的组成如图1所示,2021款丰田威兰达车电动尾门系统主要由电动尾门ECU、尾门门锁总成、电动尾门单元、踢脚传感器、触摸式传感器、控制开关/按钮及电动尾门警告蜂鸣器等部件组成。主要部件的安装位置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5.
某车企研发的一款新车型在进行耐久路试试验过程中,日常检查发现尾门铰链安装位置焊点开裂一处。在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开裂,表明该位置零件结构耐久性能没有满足预期目标要求,需要对该零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利用路试中采集到的动载信号,对信号进行有效处理,结合有限元耐久仿真软件手段,对尾门进行耐久寿命仿真计算,根据计算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提升尾门焊点寿命的有效方案,为车型成功研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上部车身数据图主要显示上部车身的测量点,包括发动机室部位翼子板安装点、散热器支架安装点、减振器支座安装点和其他一些测量点,如前、后风窗的测量点,前、后门测量点,前、中、后立柱铰链和门锁的测量点,行李箱的测量点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讲述两厢式乘用车的设计过程,涉及尾门的人机设计,铰链、密封条、门锁等车身附件的布置,典型截面、密封面的确定以及关键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某车型全铝车身设计过程中存在后背门饺链安装点静刚度不足的问题,从后背门安装点处截面、搭接结构、料厚等多方面对其静刚度不足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提升后背门安装点静刚度性能的解决方案,并采取措施对后背门饺链安装点处进行多方面优化。通过CAE分析对改进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满足了设计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某款车辆尾门气弹簧设计为例,从气弹簧正向设计出发,详细介绍了气弹簧的组成结构、气弹簧的特点、气弹簧的工作原理和气弹簧的布置形式,并详细论述了气弹簧安装点的位置、尾门最大开启角度以及气弹簧有效工作行程的设定,并对气弹簧最小支撑力设计计算和尾门开闭操作力设计计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为以后气弹簧在新车型上正向布置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轻型客车侧滑门滑道设计研究。滑道布置、滑道与铰链配合方式,滑门铰链结构,限位机构,滑道安装设计,铰链安装设计与装配调整,为难度很大的滑门结构设计提供了成熟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防夹力是汽车电动尾门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针对电动尾门关闭过程中接近关闭位置偶发关不上反弹的现象,阐述了误防夹的原理,对误防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进行了实车验证,提出了电动尾门三级防夹力策略,通过控制单元软件策略更新及实车标定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三级防夹力策略在保证汽车尾门正常防夹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电动尾门的关闭能力,优化了现有汽车电动尾门关闭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动尾门在很多高端车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电动尾门不仅提高了汽车使用者的便利性,也很好地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为了探究电动尾门开关门耐久试验,首先对电动尾门系统控制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电动尾门在不同路面坡度下的力学模型,力学模型表明车辆在不同位置状态对电动尾门的受力具有较大影响。搭建汽车电动尾门开关门耐久试验装置,运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逻辑控制,并与总线仿真系统进行通信,实现对电动尾门的过程控制,再运用光电传感器和高速脉冲模块可以精准地获取电动尾门开关门的速度。试验系统采用全闭环的PID逻辑控制策略,可以精准地控制汽车电动尾门手动开关门的速度。在不同使用工况下,对电动尾门进行失效模式研究,为电动尾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全铝车身电动轿车正面碰撞的耐撞性,应用ANSA建立了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有限元模型。依据C-NCAP对车身加速度、碰撞速度、车门变形量指标的规定,在LS-DYNA中对所建的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仿真碰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铝车身电动轿车在正面碰撞过程中车身加速度大,在0.033 s时加速度达到最大值59.6g,高于C-NCAP指标中的目标值50g;前侧车门的最大变形量为41.72 mm,高于C-NCAP指标中的目标值40 mm。针对全铝车身电动轿车正面碰撞存在的问题,设计使用4因素3水平的标准正交矩阵,对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车身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利用LS-DYNA依次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车身加速度影响的主次顺序;对仿真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显著性分析,获得了最优方案,即前防撞梁厚度3 mm,吸能盒厚度3.5 mm,前纵梁厚度2.8 mm,前防撞梁材料7003。优化结果表明:与基础模型方案相比,优化后车身加速度降低了23.8%,前侧车门变形量减小了9.6%,增强了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耐撞性,为全铝车身电动轿车正面碰撞安全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于某车型后背门受力较大且比较集中,其后背门铰链安装点处钣金在前期道路试验中,多次出现疲劳开裂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通过CAE分析,对耐久强度薄弱点直接进行加强,并对后背门限位方式进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安装点强度,并减小行车中后背门摆动,成功地消除了该位置的疲劳开裂.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维拉克斯是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于2007年投放到中国市场的一款大型豪华SUV,由于车身设计比较庞大,车门的尺寸也大于普通的车型,尤其是后备尾门更给人一种非常厚重的感觉,为了方便驾驶人员轻便的打开尾门,该款车型均标配了可以一键式开启/关闭的电动  相似文献   

16.
以塑代钢是实现轻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以某款SUV车身尾门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基本性能的前提下进行塑料尾门设计。以竞品车型尾门性能为设计目标,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塑料尾门的性能分析,并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来满足不同工况需求。根据设计方案试制了塑料尾门样件,对其分别进行了自由模态、刚度和抗凹试验,结果表明塑料尾门样件各项性能满足要求,从而为塑料尾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由长安福特生产的福特锐界车部分车型配有电动尾门系统。本文将着重从电动尾门系统的结构、功能原理和故障诊断等方面进行介绍。1电动尾门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福特锐界车电动尾门系统由尾门控制模块(RGTM)、尾门锁块、尾门撑杆电动机、左右侧防夹开关、感应式尾门传感器控制模块、上部和下部感应式尾门传感器等元件组成,各元件的位置和分布如图1所示。2电动尾门系统功能和原理  相似文献   

18.
为某电动赛车设计轻量化材料车身,通过对车身的三维建模,以及综合运用有限元模态分析技术,选用不同材料,优化车身结构,对整车车身的轻量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文章的研究,对电动赛车车身在材料运用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与传统电动赛车的车身重量相比,车身重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9.
Wanlon 《汽车之友》2020,(4):68-69
作为一款豪华车,沃尔沃S90只有顶配版才有电动尾门配置,而且其电动尾门的功能简单,比如它不具备位置记忆、电吸功能。而畅翼这款针对沃尔沃S90开发的电动尾门功能更齐全,而且在安全上做了全面升级。给新车装电动尾门是很多新车主的常规操作,不过随着市场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电动尾门的需求,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功能使用层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防护板系统安装技术方案,防护板安装在行车方向的前、左、右三个方向,成三面结构,对光电设备进行防护,主要用途为在特殊环境下或者突发状况中对设备进行及时的防护。防护板系统由固定防护板、活动防护板、铰链、电动推杆、配电系统及附件等组成,固定防护板安装在舱体顶板上,不可动,对设备下部进行防护。活动防护板安装在固定防护板的上部,通过铰链连接在一起,活动防护板下部安装有电动推杆,在非工作状态时,呈水平状态,当需要防护时,通过配电系统使电动推杆动作,在1.5秒内将活动防护板推到垂直状态,起到对光电设备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