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2.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3.
从安全角度考虑乘员舱是乘客的生命舱。利用HperWorks软件建立乘员舱正面碰撞仿真模型,依据乘员舱内部三维空间压缩量、左侧门框变形量、B柱加速度三个指标,分析乘员舱在正面碰撞中的耐撞性能。结果表明:在正面碰撞中,乘员舱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最大压缩量分别是233.66mm、49.67mm和222.61mm,三维空间压缩量在允许范围内,但在X轴、Y轴方向仍有优化空间。从左侧门框变形量、B柱加速度变化曲线分析,乘员舱的耐撞性能也符合C-NCAP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两厢车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比如样子好看、驾驶灵活、停车方便等等。车与人一样,是有气质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打动人心。两厢车的前部与三厢车没有区别,作用也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汽车将乘员舱近似等高度向后延伸,把后行李舱和乘员舱合为一体,使其减少为发动机舱和乘员舱两"厢"。由于两厢式汽车也有独立的前发动机舱,与三厢式汽车一样,它也具有良好的正面  相似文献   

5.
《汽车与配件》2023,(3):40-41
<正>由于新增“三电”热管理、乘员舱制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较传统燃油车更加复杂。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由于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及乘员舱PTC或热泵制热系统,其复杂程度、单车价值量远超传统燃油车。国内热管理龙头有望凭借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快速配套实现技术追赶和规模上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乘员舱温度(特别是前后排)难以准确测量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乘员舱温度模型。该模型集成于空调控制器内,作为空调系统的输入值及温度反馈值,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调节乘员舱温度。  相似文献   

7.
以CIASI保险指数的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和车顶抗压为例,对如何提高乘员舱耐撞性强度和车身轻量化进行研究。将有限元整车碰撞模型解耦成乘员舱简易模型,对乘员舱简易模型主要结构件进行DOE试验设计并构建Kriging近似代理模型,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乘员舱强度和车身质量进行多目标确定性和可靠性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乘员舱强度提高10.18%,并且相比初始设计减重10.0%,为对应保险指数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在瞬态变化的车内热环境下的人体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及舱内热环境对乘员热舒适性评价的影响,以冬季某轿车乘员舱内热环境为研究对象,实车测试暖风系统开启后车内热流场的动态变化,建立乘员舱流场和温度场的瞬态仿真模型,综合考虑环境参数和人体新陈代谢等因素以及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仿真计算与试验测...  相似文献   

9.
在车辆智能化与电动化趋势下满足人体热舒适性和车辆节能性双向需求是乘员舱区域化热环境管理的重要优化目标。尤其在高度非均匀“热-流”特性狭小空间环境中,只有正确认识并量化人体局部受热、响应和热需求的差异性与相关影响,才能高效地优化乘员舱热环境。为此,结合人体自身物理和生理热调节特性及其与乘员舱环境传热关系,建立人体热响应数值分析模型,分析非均匀局部气流作用下人体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变化规律,并应用影响因子分析方法量化局部与整体热感觉关系特征,得到局部气流作用状态对人体整体热感觉影响的不同关键部位。结果表明,在相同强度冷/热激励下,人体头部和手部是影响人体整体热感觉的主要部位,二者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变化幅值最大;高温环境中局部冷却作用需求的关键部位依次为头部、手部、前胸和后背,偏冷环境中局部加热作用需求的关键部位为头部、手部和脚部。  相似文献   

10.
Peter 《世界汽车》2006,(12):40-41
全新丰田Auris已经正式发布,这款车是基于Corolla Sedan.设计灵感来源于Yaris,Auris是一款5门的Hatahback车型,有着与Yaris非常相近的血缘,特别是车头大灯,进气格栅和椭圆的乘员舱。  相似文献   

11.
上车体特别是乘员舱区域,是平台化模块化开发的薄弱环节,经验较少。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乘员舱区域的关键零部件设计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ESSA平台架构对后续车型开发的实际影响,在实际解决了一系列乘员舱区域系列化布置问题后,总结出了乘员舱区域模块化设计的一般开发流程、关键硬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这为平台下系列车型后续开发的连续性,零部件布置的通用性及车型演变过程中乘员舱区域的带宽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这也是平台化模块化在乘员舱区域开展的有益的探索,为上车体的模块化布置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flowmaster软件,建立冷却系统流动模型、发动机固体换热模型、乘员舱换热模型和主动格栅模型。分析格栅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发动机表面散热差异、冷却系统温度变化情况以及乘员舱温度上升速度。关闭格栅后发动机对外散热量明显下降,更多的热量进入冷却系统,促使水温升高,最终加快乘员舱温度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保证较大尺寸车型的乘员舱舒适性,通常会增加一套顶蒸风管系统。由于顶蒸风管布置受到顶棚的空间限制,出风口位置风管方向与风口方向互为垂直的结构,风口位置会形成较大的风口空腔,气流进入空腔后容易形成涡流,会出现风口出风不均匀的现象,影响乘员舱舒适性。应用CFD分析方法计算得到风口的风速分布,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出风均匀性,通过优化风管出风口结构,即在风口位置风管内壁设计凸台结构,达到提升风口出风均匀性的目的,进而改善乘员舱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防车、军用通讯车、随车起重(吊)车等特种重型车的发展,对整车用电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上装设备过分用电常常导致电瓶馈电,整车无法起动.因此一组电瓶已不能同时满足整车基本功能及上装用电设备的需求,迫切需要另一电瓶组将整车用电和上装用电进行分离. 两组电瓶在电瓶组管理系统隔离后并联接入整车电路中,此种接线方式,共用整车发电机对两组电瓶充电,当起动用电瓶电压大于起动电压时,两组电瓶同时为整车用电设备和上装用电设备供电,只有在起动用电瓶电压小于起动电压时,两组电瓶被隔离分别为整车用电设备和上装用电设备供电.  相似文献   

15.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某重型货车空调系统和乘员舱中的气流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与试验对比,相差在5%以内.采用当量温度Teq,i作为评价指标,对乘员舱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风道风量分配不均匀,乘员舱内部气流组织不合理,致使热舒适性较差.对空调系统进行改进,增加前吹面风道风量比例后,乘员舱的热舒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某轿车为实例,结合整车侧面碰撞试验,就乘员舱设计中白车身、车门、内饰、座椅等具体结构作了一些分析,指出合理地设计乘员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侧面碰撞事故中对乘员的伤害,针对国家侧面碰撞法规以及 C-NCAP 的要求,分析和探讨了提高轿车侧碰被动安全性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选取福田轻卡车型空调降温工况为研究对象,利用Theseus-FE和Star-CCM+软件进行乘员舱冷流场与温度场的联合仿真分析。建立完整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利用传热学基本原理,进行太阳辐射、乘员舱内辐射的耦合计算,得出乘员舱内的三维流场和温度场分布以及假人表面的速度和温度分布情况,达到对乘员舱热舒适性进行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各类基型车底盘基础上,以现有厢式车为载体,除设置有一定乘员座外,还配备环境保障设施、电气支持系统、特定专用检测设备等,是一款满足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基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管的专业流动快检车。  相似文献   

19.
提出纯电动汽车受到追尾碰撞时乘员舱结构稳定性及电安全性能的相关要求;针对某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安全性能开发,参照GB 20072-2006对燃油车追尾碰撞的强制性要求,建立整车追尾碰撞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指导纯电动车追尾碰撞安全性能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针对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后部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设计需遵循逐级变形压溃的原理,充分提高变形吸能区的吸能效率;保证动力电池包固定结构及其周围结构的稳定,使其免受刚性结构挤压,同时避免挤压乘员舱。实车后碰撞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车辆可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利用STAR-CCM+软件对某型轿车的乘员舱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中考虑到太阳辐射和壁面间辐射的影响,设定太阳的方位角和高度角均为90?,通过仿真得到舱内速度场、温度场以及人体表面温度的分布;通过建立PMV-PPD指标评价乘员舱的整体热舒适性,再利用EQT指标评价舱内乘员的局部热舒适性,利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评价乘员舱内的热舒适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