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碳平衡法测量汽车燃料消耗量符合汽车不解体和自动化检测的发展要求。本文在给出了碳平衡法测量原理后重点介绍了甲醇汽车、NG汽车和LPG汽车采用碳平衡法计算燃料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弥补了我国现有《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33—2003)国家标准只规定了汽油和柴油两种燃料的消耗量试验及其计算方法的不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碳平衡法计算汽车燃料消耗量具有较好的结果一致性、稳定性和准确性。文中给出的计算方法可作为汽研部门有关整车性能测试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碳平衡法原理,并给出了根据碳平衡法得到的甲醇燃料消耗量数学模型。根据甲醇燃料消耗量与相同碳排放的汽油燃料消耗量的计算,得出甲醇与汽油的当量比为2.17。因甲醇汽车燃烧甲醇时的排放低于燃烧汽油,同一台M100甲醇汽车甲醇燃料消耗量与汽油燃料消耗量的比值要低于2.17,即替代比小于且接近于当量比。通过实车检测得出,M100甲醇汽车的甲醇与汽油的替代比在1.9~2.0之间,取1.9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基于汽油含碳量的碳平衡法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燃油消耗量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测量方法难以实现不解体快速测量。依据碳平衡法原理,建立测量汽车燃油消耗量的碳平衡法模型,并设计测试系统。为减小由于碳平衡法基本假设所带来的偏差,对碳平衡法模型进行修正。由此,可通过测量尾气中CO、CO2、HC的含量,得到汽车燃油消耗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精度及稳定性,可用于汽车燃油消耗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甲醇作为重要的车用替代燃料之一,也需要测量和计算燃料消耗量。我国已发布非醇类燃料《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试验采用甲醇汽车通过底盘测功机检测C0,CO2,HC排放量,根据碳平衡法原理得出甲醇燃料消耗量数学模型。计算燃料消耗量以及甲醇与汽油当量的体积比,并通过体积比直接将排放检测报告中的数据转化成甲醇燃料消耗量。实现了燃料经济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准确检测并计算出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真实的燃料消耗量,需要检测动力电池处于充电和放电为零时的实际燃料消耗量,或者把检测出的电能消耗量转化成燃料消耗量.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工作时,其燃料消耗量分汽油燃料的燃料消耗量和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检测汽车的碳排放,用碳平衡法计算燃油消耗量;第二部分通过检测电量平衡值,用电能消耗量修正系数,计算出电能转化后的燃料消耗量.这两部分相加,即得出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修正后的燃料消耗量,即电量平衡值为零时的燃料消耗量.此燃料消耗量是真实的数据,为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燃料消耗量的评价以及用户购车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碳平衡法原理,建立甲醇燃料消耗量计算模型,文中给出两种计算模型,(一)在无法确定甲醇汽车排气气态碳氢污染物碳当量的情况下,给出推荐的碳当量;(二)根据美国EPA排放标准中甲醇汽车碳氢化合物的计算方法,推导出甲醇汽车燃料消耗量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正>GB18565《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T18566《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要全面实施了,您准备好了吗?KSBA-TYH-2000具备专业的权威性,为您精准便捷的检测服务提供保障!投威:参与GB/T18566《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重检测评价方法》和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研讨、起草和审查工作。专业:昆山佰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大学、南通市汽车综合  相似文献   

8.
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试仪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标准以及常见的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阐述了碳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在CVS(定容取样法)基础上提出开式排气稀释取样系统;针对当前车辆燃油消耗量测量操作不便的问题,根据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量原理,建立了采用流量计的碳平衡法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模型及测量系统;分析研究了燃油密度、氢碳比、排气成分以及整个系统的同步和负荷测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车上进行试验验证,与油耗仪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及稳定性,为车辆燃油消耗量的不解体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可外接充电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油耗和电耗,文章分别按最高荷电和最低荷电2种状态条件,在汽车排放试验室的底盘测功机上进行试验,分别测出这2种状态下的CO,CO2,HC排放量和电能消耗量.利用测得的CO,CO2,HC排放量,以碳平衡法计算这2种状态下的燃料消耗量.假设储能装置2次充电之间的平均行驶里程为25 km,通过加权平均值的计算,得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油耗和电耗.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作为汽车替代燃油的经济性燃料,将成为天然气汽车利用和社会价值价值实现的又一种重要消费方式。由于我国天然气消费价格的不断变化,进程速度的不断推进和提高,天然气消费价格逐步趋于市场经济效益化,而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对于天然气汽车未来的发展和燃油汽车的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文章通过研究天然气汽车加速百公里燃气消耗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消耗量的过程描述,通过实验研究与传统燃油汽车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天然气汽车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计算汽车运行燃料消耗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通用的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计算方法,将实际测试的空载(整备质量)和满载(最大总质量)等速燃料消耗量确定为计算汽车在运行时燃料消耗量的基本数值.在该计算方法中引入运行模式和车速加权系数,以综合反映运行条件的变化对汽车燃料消耗量的影响,并采用发动机台架试验模拟汽车的道路行驶状况,对不同的汽车总质量和车速下运行燃料消耗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通过该方法可以计算各种型号的载货汽车在不同整备质量、载质量和行驶速度等运行条件下的燃料消耗量.  相似文献   

12.
经济性在汽车测评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对于燃料电池汽车来说,氢气消耗量与其经济性紧密相关。本文对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氢气消耗量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国内外现行标准均采用了外部供氢测量方法,包括:温度压力法、质量法和流量法,其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性强等优点。而内部供氢测量法包括氧平衡法、改进的氢氧平衡法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其测量精度,后续可对其多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碳平衡法和Vmas系统的汽车燃油消耗测试方案,即通过Vmas系统测得汽车尾气中CO2、CO和HC的排放质量,再根据碳平衡原理计算消耗的燃油量;根据这一方案设计和开发了汽车燃油消耗测试系统,并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测试系统软件。试验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在用车燃油消耗量非嵌入检测的目标,满足在用车燃油消耗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车辆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双燃料汽车、天然气单燃料汽车常见故障。并提出了相应的故障排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车辆油耗法、标准状态发动机油耗法、标准状态车辆油耗法、标准状态油耗等效法4种营运车油耗台试加载方法,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各自的优缺点,比较了4种方法的准确性和操作性,探讨了GB/T18566-2011《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确定加载负荷的不完善和没有换算在标准状态下检测的不足,建议通过测量基态温度光吸收系数等对在用柴油车碳平衡法油耗检测值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6.
L3.2开式取样系统图2为开式取样系统的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量系统构成示意图。取样系统不与汽车排气管联接,只将接口正对排气管,汽车的排气只有部分随同环境空气被抽人取样系统。部分排气与环境空气混合稀释后通过该传感器排人大气。尾气分析仪也是采用检测通用的五气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内乘用车排放试验室现状,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999)中对不确定度的定义和评定要求,将尾气排放测试系统、底盘测功机等仪器和设备、环境条件、标准物质、试验操作等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度用于评定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精度,通过计算得到了碳平衡法油耗测试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且表明了该结果的置信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刘江渝 《长安科技》2002,8(1):32-37
本文概述了CNG单燃料电喷汽车的优势,并就国内外燃气汽车的发展概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以长安铃木SZ7130轿车为平台开发的一款电控压缩天然气单燃料的汽车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压缩天然气汽车的技术现状,分析了压缩天然气两用燃料和双燃料汽车与专用压缩天然气燃料汽车各自特点。认为发展压缩天然气汽车不能满足于目前的两用燃料和双燃料汽车技术状态,而应向专用压缩天然气汽车方向发展;两用燃料和双燃料汽车仅为汽油和柴油汽车与专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之间的过渡产品。  相似文献   

20.
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燃料油消耗量用于汽车,特别是汽油车耗用的燃油占全国汽油消耗量90%。因此,研究在用汽油车的节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降低在用汽车的燃料消耗是节能的重要环节。汽车运行的燃料经济性通常是以百公里油耗或百吨公里油耗来评定的。后者是指完成运输工作量的燃料消耗量,反映了运输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