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3.
建立某多轴混合动力特种车辆整车外流场仿真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整车外流场特性。根据分析结果对驾驶室进气格栅、驾驶室与货箱之间的上部连接、驾驶室下部进风口三个部位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提升各车桥分布式驱动电机的散热效果,并根据局部外流场特性确定车桥处的电机风扇朝向布置。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整车风阻系数降低了6.4%,各车桥均可通过底盘底部的气流分支进行良好冷却,确保满足驱动电机的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新开发的配装NSX新车型用的超级跑车发动机。新开发的发动机要满足车身布置要求的高动力性能。通过选择3.5L排量及采用V6气缸布置和涡轮增压器,发动机达到较高的功率且结构紧凑,能在车身后部安装由混合动力电机与新开发的变速箱组合而成的动力系统。润滑系统采用干式油底壳系统,它能确保超级跑车在所有可能的行驶状况下得到可靠的润滑。燃烧系统采用高滚流气道、直接喷射和进气道喷射的双喷射系统,能提高动力性能、热效率并降低排放。为了应对高功率带来的热负荷增加,在燃烧室和排气道周围采用3段式水套,优化了气缸盖各部分的冷却液,因而能抑制爆燃和冷却排气道。缸孔采用喷铁涂层,它能增强冷却效果并减轻质量。喷铁涂层缸套比传统铸铁缸套和铝制缸套更硬、更薄,因而能在不增加缸心距的同时,在气缸间布置冷却水道。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有纯电动汽车电机冷却原理及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电机冷却系统、冷却控制方法和冷却控制系统。该电机冷却系统将冷却泵、温控单元与电机本体集成在一起,具有不同的循环冷却回路,可简化并缩短整车冷却管路、节约前机舱空间、提高电机冷却效率,满足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精准冷却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利用Star-CCM+软件和Flowmaster软件,建立了某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PHEV)热管理仿真模型,对该车发动机舱进行了CFD分析和冷却系统一维模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针对机舱前端进气泄漏严重、热反流、低温冷却系统冷却水温较高、低温电子部件冷却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冷却模块布置及改善机舱进气密封性等优化措施,该优化方案满足了冷却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中型钻机车的柴油发动机在环境温度高于35℃,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进入钻井工况时,发动机原冷却系统出现"开锅"的现象进行改造研究。在对原车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行的传统方法和系统仿真计算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和并联布置的主、辅冷却模块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并联形式的主、辅冷却模块方案可以在不改变水泵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的散热状况,可以作为首选改造方案。经现场考核,并联形式的主、辅冷却模块能满足发动机在环境温度高达40℃时的运行要求,此时在最大功率和最大转矩情况下发动机出液温度为103℃和97℃,与仿真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详细介绍设计阶段如何有效设计雨刮及周边零件,以提高雨刮系统防水性能;深入分析如何在布置阶段控制雨刮电机位置及优化雨刮周边环境来满足雨刮电机防水要求;深入研究通过改善雨刮电机密封圈结构、雨刮连杆水路设计、接插件密封结构等各种参数来提高雨刮电机防水性能。  相似文献   

9.
鉴于电动汽车用外转子轮毂电机特殊的结构形式,在整车运行环境下对轮毂电机的温度特性进行研究,以对比自然风冷和油冷两种方式下电机各部位的温度场。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冷却油介质对电机各部位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FD仿真结果与整车热环境风洞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油冷冷却可有效降低轮毂电机内部最高温度,同时起到良好的温度均衡作用;4种冷却油均使绕组最高温度显著下降,导热系数越高,冷却油的热量传递和均温能力越强,电机冷却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介绍某电动汽车低频电场发射的优化过程。采用近场扫描法及排除法,确定电机控制器是造成电场发射超标的干扰源,并明确干扰的传播路径。通过增加电机控制器的滤波电路,优化车辆搭铁和线束屏蔽设计,车辆低频电场发射满足了GB/T18387-2017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侧置式重型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动机舱及冷却模块的内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舱内冷却空气流动与冷却模块的传热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前后布置与上下布置两种形式下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前后布置形式相比,采用上下布置形式时,散热器冷却液出口温度基本不变,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降低了24%。中冷器和散热器上下布置形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冷却模块尺寸,节约材料,优化发动机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对某电动车的驱动电机转子进行了结构强度分析,针对强度分析结果进行结构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分析,优化后方案与原方案相比减重18.8%。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电机转子各项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鉴于由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组成的汽车散热组件的布置直接影响整车的散热性能,本文中以提升进风量为目标,对某车型的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三者间的距离关系进行优化。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比较了冷凝器单独前移和冷凝器与散热器一同前移两种方案,发现后一种方案能更好地提升散热组件的进风量。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间距进行优化,获得散热组件的最佳布置方案。最后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原车相比,优化后工况Ⅰ和工况Ⅱ下的散热器进风量分别提高了29.95%和4.54%,改善了整车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4.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一般是以水作为冷却剂使用的。但为满足汽车在低温下正常工作的要求,就有必要研制这样一种冷却液:它既不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性能,又能降低冰点。满足以上要求的冷却液,即称之为防冻液或长效防冻液。  相似文献   

15.
现有空调风道和行李架无法满足窄体客车的布置需求。本文分析空调风道和行李架的空间布置及结构设计,提出一种具有行李承载功能的客车空调风道,并对其进行流场分析与优化,以满足窄体客车的布置要求。  相似文献   

16.
发动机冷却分为风冷和液冷。风冷包括自然风冷和强制风冷,由于结构简单、工作可行而多用于坐式摩托车中。液冷包括油冷和水冷,油冷比水冷结构简单、冷却介质沸点高,散热器结构尺寸小,因此经济性好;由于油冷却中冷却介质与润滑油通用,则要求机油油质要好,对机油滤清要求高等,因此限制了油冷的发展,目前在中、大型液冷摩托车发动机中大多数还是采用水冷。  相似文献   

17.
重卡行业中柴油发动机的发展趋势马力越来越大,其中发动机的可靠性、耐久性对冷却系统要求更高。文章主要在某款车型升级过程中的冷却系统优化进行研究探讨,该车型使用进口15L柴油机600马力机型首次匹配法士特斜齿变速箱并联缓速器的牵引车,需设计合适的新冷却系统。该进口发动机无缓速器进、出水口,该牵引车型所匹配变速箱缓速器为并联缓速器,布置困难较多,最终采用双节温器外置双散热并联缓速器的冷却系统布置,满足该牵引车型重载工况下的冷却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新车开发阶段,必须进行动力匹配计算,以指导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设计指标和使用要求。以8×4的纯电动专用车为例,对其进行了电机、传动系统、电池选型及参数匹配计算,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相应的纯电动环卫车仿真模型,仿真分析纯电动环卫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使其满足车辆动力性最优化需求。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用的电机与电池能够满足重型纯电动环卫车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某纯电动客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郊区道路条件,驱动电机和电动客车整备参数已定,满足动力性能前提,以两档变速器传动比为变量,利用人群搜索算法(SOA)找到与电机相匹配的传动比,优化能量利用率,提出一种优化设计思路,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此设计优化思路为两档纯电动客车设计出最优的传动比,满足道路行驶要求,能量利用率优异。  相似文献   

20.
直线式增程器用直线ISG电机结构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直线发动机的结构与性能和直线式增程器的起动与发电要求,设计了与该直线发动机相匹配的管状永磁三相直线ISG电机。利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了直线ISG电机的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多目标优化选取了直线ISG电机的最佳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直线ISG电机满足性能要求,优化后输出功率提高了8.7%,空载感应电动势提高了12.1%,定位力标准差降低了94.6%,效率则基本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