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快速获得准确的扭力梁悬架有限元模型而提出基于试验的模型修正法,即在扭力梁悬架扭转刚度测试试验基础上,通过调整悬架减振器处的质点质量及模拟弹簧的梁密度,以修正扭力梁悬架有限元模型。将修正前、后扭力梁悬架有限元模型计算的刚度特性与通过试验获取的刚度特性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模型计算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2.
液压成形工艺适宜于生产空心变截面轻体管件,应用于汽车底盘扭力梁零件可以获得更好的刚度、强度等性能,因此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建立了变截面线长液压成形管件扭力梁正向设计思路及流程,基于设计空间和设计目标开展拓扑分析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扭力梁概念模型,结合拓扑分析及敏感参数影响研究在概念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多轮细化设计,获得了满足设计目标要求的变截面线长液压成形管件扭力梁设计,成形仿真分析显示,设计零件满足可成形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首先构建了某后扭力梁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强度、扭转刚度、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初始结构的后扭力梁U字形截面横梁有一个强度工况不达标,扭转刚度及弯曲模态均不满足目标要求。然后以5个料厚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扭转刚度及模态为响应,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U字形截面横梁料厚为扭转刚度及弯曲模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即识别出U字截面横梁为强度、扭转刚度及模态的薄弱及敏感区域。针对U字形截面横梁采用Morph方法进行参数化建模,构建4个截面形状参数、1个截面位置参数及1个料厚参数,以不达标的强度工况及扭转刚度及模态为约束,以质量最小为目标,应用Optimus采用差分进化优化算法对后扭力梁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设计方案。经验证,其强度、模态及扭转刚度均满足目标要求,最终达到了重量与性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从结构优化入手,通过平移扭力梁结构的横梁位置,使用Hypermesh软件生成扭力梁结构的柔性体文件,导入Adams_car建立扭力梁后悬架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扭力梁结构的横梁位置对前束角与外倾角的影响规律。为以后的汽车悬架设计开发阶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扭力梁横梁开口角度、横梁位置、衬套安装角度三个因素对于扭力梁悬架KC性能的影响,通过Hyper Mesh软件将建立的扭力梁柔性体导入ADAMS/CAR软件中进行悬架KC特性仿真分析,分析得到横梁开口角度及位置对与悬架的KC特性影响较大,尤其前束角和侧倾中心高度的变化,为扭力梁前期设计提供参考,为后期悬架KC特性优化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扭力梁剪切中心、横梁截面、扭转刚度以及悬架运动特性确定悬架设计的关键点,通过优化方法来达到预先设定的性能,并成功运用于液压成型扭力梁改型,大大降低开发费用及技术难度。  相似文献   

7.
在全地形履带车辆中,体积小、重量轻的橡胶扭力轴套悬架逐渐取代了扭杆等传统悬架形式,其中扭转刚度特性是车辆减振性能的关键。针对橡胶扭力轴套中扭转刚度特性设计缺乏的问题,从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情况,分别依据扭杆悬架、单双气室油气悬架的刚度特性,推导了等效扭转刚度特性下的扭力轴套扭转刚度模型。基于全地形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通过平顺性指标对不同的扭转刚度特性进行了评价。仿真结果表明,依据单气室油气悬架刚度特性设计的扭转刚度模型具有较好的平顺性表现。扭力轴套扭转刚度的研究为全地形车橡胶扭力轴套刚度特性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某SUV混动车型的发动机盖为研究对象,基于等刚度替换原则,选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料的方案,并通过CAE软件仿真分析其弯曲刚度、前角刚度以及中后部刚度性能指标。通过对碳纤维发盖样件进行弯曲刚度、前角刚度以及中后部刚度试验,计算得到实测刚度数据,并将其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为碳纤维材料刚度性能目标值的设定提供了实测依据,也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零件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横梁位置、扭力梁长度、初始定位参数这几个因素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化了的扭力梁式悬架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计算出扭力梁式悬架的定位参数及侧倾中心高度。根据定位参数和侧倾中心高度的变化趋势来合理地选择扭力梁式悬架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横梁位于扭力梁中部时,定位参数匹配较好;扭力梁长度增加时对侧倾中心高度影响明显;初始外倾角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更明显。结论可以为扭力梁式悬架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将车身薄壁梁截面参数对其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性能优化意义重大.以车身薄壁梁的刚度质量系数SME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典型闭口和开口截面梁的分析,得到了薄壁梁截面参数与SME的解析表达式.利用HyperMesh软件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对定量化表述的理论公式进行了验证,并提出基于刚度特性优化的薄壁梁截面设计...  相似文献   

11.
针对概念设计阶段扭力梁悬架动力学分析难以提出设计及优化方向的问题,传统全柔性体建模方法虽然有较好的计算精度,但是其设计参数难以修改,因此难以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应用.文章研究了一种新的扭力梁参数化建模方法,利用ADAMS的非线性梁单元对扭力梁的纵臂部件进行建模处理,建立了可以直接在ADAMS软件中进行设计参数调整的扭力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先通过某车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扭力梁各部件对关键KC指标的贡献量,然后针对拖曳臂衬套贡献量最大的3个KC指标,研究了拖曳臂衬套的限位位置、衬套的布置角度及衬套的刚度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论指导了某平台扭力梁悬架系列车型的拖曳臂衬套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13.
岳超 《客车技术》2010,(2):44-46
存后扭力梁开发过程中,扭力梁本体和扭力梁加强件之间焊缝的收弧引出段在扭转疲劳试验中发生早期开裂,对早期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制定了解决措施,满足了产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车型扭力梁后悬架出现疲劳断裂的问题,提出了试验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方法相结合的一体化疲劳分析方法,即利用汽车试验场耐久性试验、MSC PATRAN、MSC NASTRAN、MSC ADAMS分析软件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有效解决疲劳寿命分析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快速准确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疲劳应变的计算、疲劳寿命预测。以扭力梁后悬架疲劳寿命分析为例,对比试验测试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一体化疲劳寿命分析方法能在汽车设计开发阶段准确预测汽车零件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5.
为给中低速磁浮轨道梁刚度设计提供参考,以株洲机车车辆厂中低速磁浮试运线32×20m简支轨道梁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荷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低速磁浮轨道梁刚度进行研究,并参考各国相关规范对轨道梁刚度取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试运线轨道梁实测应力均在2 MPa以内,应力水平较低,应力水平不控制主梁设计;轨道梁实测变形值仅为计算值的70%左右,具有较好的性能质量;试验梁挠跨比约为1/10 404,满足规范要求,但较为保守,可进一步优化线路结构参数,降低线路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为给中低速磁浮轨道梁刚度设计提供参考,以株洲机车车辆厂中低速磁浮试运线32×20m简支轨道梁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荷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低速磁浮轨道梁刚度进行研究,并参考各国相关规范对轨道梁刚度取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试运线轨道梁实测应力均在2 MPa以内,应力水平较低,应力水平不控制主梁设计;轨道梁实测变形值仅为计算值的70%左右,具有较好的性能质量;试验梁挠跨比约为1/10 404,满足规范要求,但较为保守,可进一步优化线路结构参数,降低线路成本。  相似文献   

17.
橡胶扭力轴套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逐渐取代扭杆等传统悬架形式在全地形履带车中得以应用。扭力轴套的扭转刚度决定了悬架的减振性能,进而影响整车平顺性表现,目前尚缺乏从全地形车整车平顺性角度出发的扭转刚度模型。结合橡胶扭力轴套悬架结构特点,从橡胶元件的非线性特性出发建立扭转刚度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整车动力学模型,以路面不平度作为激励输入计算平顺性指标,建立扭转刚度参数的响应面模型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扭转刚度模型提高了全地形车的平顺性,为全地形履带车橡胶扭力轴套的扭转刚度特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扭力梁后桥的六西格玛设计,并对六西格玛设计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提出了个人意见.对通用汽车六西格玛设计的内容和过程进行了解释,并结合某车型扭力梁后桥的六西格玛设计项目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本项目开发的扭力梁后桥在试验样车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达到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9.
岳超  姜飞 《客车技术》2011,(4):37-39
根据后扭力梁产品结构特点及设计质量要求,对后扭力梁的焊接进行工艺分析,通过制定完整的焊接工艺方案来满足产品设计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扭力梁剪切中心计算可参考文献少并且计算精度低的问题,对扭力梁剪切中心的计算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种截面的剪切中心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详细推导过程,通过ANSA软件辅助分析,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