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摩托车技术》2012,(12):23
近日,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消息称,NHTSA正在调查宝马R系列摩托车的燃油泄漏问题。此次调查影响到大约2.4万辆2005—2008年款R系列摩托车。燃油泵外罩可能破裂并泄漏汽油。  相似文献   

2.
详细论述了高浓度M85甲醇燃油对乘用车所用的汽油燃油泵总成中各零件的影响,为正在研究甲醇燃油的整车厂及燃油系统相关的零部件生产设计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燃油泵支架总成在替代燃料中的分析及设计改进方案和常规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管梁元件用作汽车碰撞变形吸能元件的优点,并对管梁元件冲击吸能特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结构管的吸能效果最优,曲线比较平稳,可以作为汽车碰撞吸能部件的一种选择;通过改善结构和材料特性可提高管梁元件的吸能效果;通过"比吸能"概念提出了结构的吸能能力与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为汽车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马芳武  王强  梁鸿宇  蒲永锋 《汽车工程》2021,43(5):754-761,769
汽车碰撞过程中,非理想的斜向碰撞较为普遍.本文中通过对三维负泊松比点阵结构进行多工况耐撞性研究,发现冲击角度对三维负泊松比点阵结构的耐撞性有较大影响,随着冲击角度的增大,吸能量呈下降趋势.将梯度负泊松比点阵结构作为填充材料引入吸能盒设计,以吸能盒外壳厚度与内芯3个厚度梯度值为设计变量,最大综合吸能量、最小轴向峰值力和质...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内外汽车召回的实践,汽车产品中比较常见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12个方面。一是转向、制动系统零部件突然断裂,如助力泵渗漏、ABS泵卡滞等,导致汽车部分或完全失去转向或制动能力;二是燃油系统零部件如燃油管路、燃油箱等连接不良或发生破裂,尤其是在碰撞事故中容易破损,可能导致燃油渗漏和汽车起火;三是发动机零部件如燃油泵、加速踏板等突然发生故障或失效,可能导致汽车突然熄火或加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燃油系统切断开关(又叫惯性开关、碰撞开关)的功用,是在汽车遭遇强烈碰撞或翻滚时断开电动燃油泵的电路,使燃油泵立即停止运转,以避免燃油从破损的油管中不断喷出而发生火灾。典型的燃油切断开关有永久磁铁、锥形体内的一个钢球、一块触发板或一组电触点组成。  相似文献   

7.
轻型客车正面碰撞车架吸能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的轻型客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车架是主要变形吸能结构。因此,根据正面碰撞安全法规对某轻型客车的碰撞安全性改进设计中,以车架改进为重点,采用计算机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设计了车架吸能结构,控制了车架的刚度和变形,为整车通过我国正面碰撞安全法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进行过程中在国内首次将大规模网络集群并行计算技术应用于汽车领域,同时开创性地进行了车架总成动态冲击试验。改进实践证明,类似结构的车辆可以通过对车架吸能区结构的优化设计,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代价显著提高碰撞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8.
电子燃油泵是燃油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燃油泵的性能与发动机的启动、运行、排放等性能直接相关。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对燃油泵的噪声性能越来越关注;以往对于微型漩涡式燃油泵电机噪声及漩涡叶片产生的噪声及优化方案较为关注,但作为机电混合的燃油泵总成支座结构设计,引射泵的匹配研究则相对较少。由于燃油泵总成支架的结构设计与液体介质(燃油)、结构设计、工作环境紧密相关,为改善燃油泵的结构噪声、震动、声震粗糙度(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 NVH)性能,提高燃油泵声音品质;本文根据某车型燃油泵噪声改善分析,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 CFD)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分析燃油泵结构噪声特性,提出一种结构噪声改善理论。通过环境试验设计,对改善方案进行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9.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消费者对乘坐汽车的NVH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燃油泵是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燃油箱储存的燃油建立一定的压力并通过燃油管路输送给发动机燃烧来为整车提供动力。但是,燃油泵在怠速时发出的噪声可能会影响客户的乘车感受。文章分析了怠速时燃油泵噪声产生的原因,发现了怠速时油泵的高转速和大流量是导致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采用集成油泵法兰控制器的方案控制怠速时油泵转速和输出流量来达到降低油泵怠速噪声的目的,实车客观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汽车油泵怠速噪声。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液罐车在碰撞中装载液体对罐体结构变形损伤的叠加作用,以客车与液罐车追尾碰撞为研究对象,运用Hypermesh建立两车追尾碰撞的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模型,利用Fluent模拟碰撞后液体晃动过程,在考虑液体晃动冲击的前提下,计算模拟出两车在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罐体结构变形情况,分析了不同冲击载荷和加载工况下的罐体变形失效情况。结果表明,碰撞速度相同时,液体充装率k值越大,罐体的变形量越大,罐体破裂的临界碰撞速度与液体充装率k值呈正相关。液体晃动冲击对罐体变形失效的影响不太显著,液体晃动对罐体的冲击损伤远小于外部车辆带来的碰撞损伤。通过分析液体泄漏情况可知,充装率k值对液体泄漏速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薄壁梁诱导槽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各种变形诱导结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变形诱导槽结构.将该变形诱导槽结构应用于某车架前纵梁的碰撞模拟中,以提高其动态吸能特性.选取前纵梁诱导结构的主要设计参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显式有限元方法等来进行分析.建立了前纵梁诱导结构的总吸能和最大冲击载荷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对模型...  相似文献   

12.
(1)燃油必须清洁。燃油不清洁易造成燃油滤清器堵塞和喷油器堵塞,导致供油不良,甚至发动机熄火;燃油不清洁还会使电动燃油泵加速磨损,缩短电动燃油泵使用寿命。(2)燃油必须充足。电动燃油泵装在油箱内,浸在油里,以减少噪声和冷却油泵电机,并减少气阻。如果油箱内的燃油过低,而没有及时补充燃油,则易出现油泵噪声大、温度  相似文献   

13.
提出纯电动汽车受到追尾碰撞时乘员舱结构稳定性及电安全性能的相关要求;针对某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安全性能开发,参照GB 20072-2006对燃油车追尾碰撞的强制性要求,建立整车追尾碰撞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指导纯电动车追尾碰撞安全性能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针对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后部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设计需遵循逐级变形压溃的原理,充分提高变形吸能区的吸能效率;保证动力电池包固定结构及其周围结构的稳定,使其免受刚性结构挤压,同时避免挤压乘员舱。实车后碰撞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车辆可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一种新的多边形截面吸能部件的工程应用性,采用显式动力有限元方法模拟薄壁结构在轴向冲击下的屈曲,分别建立了圆形截面吸能部件、矩形截面吸能部件和新型吸能部件的有限元碰撞模型并在当前高速碰撞有限元分析中考虑材料的应变率效应.通过数值计算观察3种类型部件的变形模式和压皱力.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在重量相同、厚度相同以及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新型吸能部件与矩形截面吸能部件和圆形截面吸能部件相比在变形过程中吸收冲击能量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5.
倪建华  叶永亮  羊军 《上海汽车》2013,(8):20-23,27
阐述了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用作汽车变形吸能元件的优点,并对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碰撞吸能特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的吸能曲线比较平稳,可以作为汽车碰撞吸能部件的一种选择;通过改善结构和材料特性可提高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的吸能效果;通过"比吸能"概念提出了结构的吸能能力与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为汽车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故障现象:热车易熄火。 诊断与排除:故障灯不亮,首先进行油、电路检查。拆下火花塞观察,无异常。检查点火系统其他部件,基本止常。检查发现空气滤清器和燃油滤清器较脏,但与热车熄火关系不大,凭经验认定是燃油泵有问题。拆下燃油泵观察,发现燃油泵电机两端子之间已因发热变黑,并导致固定端子的绝缘胶木也发黑。更换掉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中基于对拉伸吸能方案优越性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能有效提升碰撞吸能性能的预溃拉伸吸能结构。首先通过吸能盒的压缩试验和标准拉伸样件的拉伸试验,表明了拉伸吸能具有更高比吸能的优点。随后构建了一种利用吸能杆拉伸吸能的预溃拉伸结构,通过有限元碰撞仿真分析其碰撞形变和吸能特性,并对其板厚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新型结构充分发挥了材料拉伸吸能原理的优势,其比吸能比传统结构高40%,碰撞安全性能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开发大型全承载客车碰撞吸能器,通过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仿真分析,确定了吸能器合理的吸能量和压溃力,以压溃力为目标进行吸能器结构参数设计。采用铝合金和DP600钢试制了吸能器样件,通过静态压溃试验对比不同吸能器的压溃力和变形模式,并通过台车碰撞和整车碰撞试验验证吸能器性能。结果表明,铝合金吸能器的压溃变形模式稳定,材料没有撕裂现象,在正面碰撞、偏置碰撞、斜角碰撞等多种碰撞工况下都能产生良好变形,满足整车碰撞安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某乘用车型仪表板和中控箱系统的碰撞吸能性,搭建了适用于LS-DYNA求解器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基于达朗贝尔动力学原理推导了碰撞加速度计算公式,分别从金属支架结构形式、内饰造型以及内饰零件刚度角度进行碰撞加速度优化。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仪表板和中控箱系统碰撞加速度明显降低,吸能性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避能结构设计理念,设计了以环形吸能结构(Energy Absorbing Ring)为代表的传力吸能结构,通过对某SUV进行碰撞区域划分,设计正交试验,利用仿真计算结果建立了高精度响应面模型,得到不同碰撞区域的传力分布及吸能匹配的优化方案,并进行正面碰撞工况仿真验证.结合平台化开发特征,对与该SUV同平台的MPV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