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PS与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模糊集成控制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的汽车整车主动悬架和EPS动力学模型(包含转向运动、俯仰运动和侧倾运动等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利用车身姿态的变化动态地调节主动悬架控制器和EPS控制器的输出,实现了对EPS和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为了验证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进行了仿真和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集成控制显著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整车综合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悬架和转向系统。  相似文献   

2.
悬架转向特性的汽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改善汽车直线行驶稳定性及转向行驶特性,近年来,人们对悬架系统的导向功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具有转向功能的悬架系统相继得到发展。钢板弹簧县架系统“轴转向”效应的应用;前后轮转向主动控制的四轮转向(4WS)系统;以及使悬架系统具有合适的变形转向功能,其中,多链节(多连杆)悬架结构和雪铁龙ZX系列轿车的随动悬架便是代表。本文对这些结构各异的悬架系统的转向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分析了雪铁龙ZX系列  相似文献   

3.
车辆半主动悬架与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协调车辆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基于底盘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的综合模型,对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运用二次反馈法和PID策略分别对悬架的可调阻尼和转向系统的助力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在集成控制情况下,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均优于悬架或转向单独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汽车操纵稳定性及行驶平顺性为控制目标,提出一种在线可调整的模糊控制算法,其模糊控制规则表可以用解析的方法进行计算。针对简化的汽车模型,为控制悬架系统的振动设计了自调整模糊控制器。与自适应控制主动悬架系统相比较,在两自由度悬架系统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汽车的振动控制具有明显效果,进一步说明提出的算法对汽车悬架系统的振动控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在电动汽车整体结构中,悬架系统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若悬架系统存在问题,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正常行驶.因此,在设计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时,应当以悬架系统主动控制策略为核心.为了进一步分析电动汽车悬架系统,以电动汽车悬架系统的概念、功能以及分类为基础,提出了电动汽车悬架系统主动控制策略.通过有效应用电子控制技术,实现对汽车悬架系统的控制,不仅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车辆平滑行驶,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汽车操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改善高速行驶汽车的直线稳定性及转向特性,人们对悬架的转向效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具有转向功能的悬架系统在轿车上变得更加完善,随动式悬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具有随动转向功能的悬架系统-雪铁龙ZX系列轿车随动悬架转向原理及转向特性作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随动悬架的侧倾转向效应对汽车操纵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7.
汽车可控悬架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架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根据汽车行驶的路面、工况和载荷等情况来控制自身工作状态,使汽车的整体行驶性能达到最佳的可控悬架系统得到了关注和发展,文中对不同悬架系统的原理和发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汽车主动悬架系统(ASS)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进行实时集成控制,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预测步长自调整的灰预测模糊集成控制器.它通过对当前过程状态的模糊判决,实现对灰预测步长的自适应调整,从而改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与未加控制和ASS与EPS独立控制相比,预测步长自调整的灰预测模糊集成控制更能实时有效地对汽车ASS与EPS进行协调控制,显著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ADAMS软件对国内某前轮转向轿车的后悬架进行改造,建立具有主动悬架与四轮转向功能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在考虑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和轮胎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了汽车在不平路面弯道性能试验,揭示了汽车在悬架和四轮转向综合控制下的动力学特性,为四轮转向车辆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一种IVECO汽车面向行驶平顺性分析的简化仿真模型,应用仿真模型对某型号IVECO汽车进行随机不平路面输入下的汽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仿真试验研究,得出了悬架系统性能参数对汽车行驶平顺性指标—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影响规律,为确定该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的设计空间和初始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凌志LS400电控半主动悬架的功能与故障自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悬架质量的汽车之振动能否控制在最低水平,主要取决于悬架的减振特性。电控半主动悬架系统是根据悬架的位移,汽车的速度、转向、制动等传感器送来的信号,由电脑进行运算处理后控制电磁式执行元件,实施悬架的刚度与车身高度的自动调节,从而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空气悬架大客车平顺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弹簧具有变刚度特性,其固有振动频率要比钢板弹簧低得多,且不随汽车承载质量的变化而改变。安装有空气悬架的汽车车轮动载荷小,可以获得良好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减小了高速行驶车辆对路面的破坏。空气悬架在汽车悬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安装有空气悬架的大客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空气弹簧大客车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对其平顺性进行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半被动悬架系统非连续模糊控制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非宫续模糊控制实现半破动悬架系统阻尼控制的方法进行 分析,结果证明它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行驶安全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行驶条件下,传统汽车悬架系统无法提供良好的减振性能,应用新型电控技术保证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研究日益完善。介绍了目前汽车悬 架系统的发展,评价了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这4种以现代控制理论为核心的悬架系统电控技术。  相似文献   

15.
当前,汽车速度在不断提升,对于汽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悬架在一定程度上对汽车性能的提升产生了阻碍,而随着各项技术的逐渐提升,在汽车中逐渐使用电子技术对汽车悬架予以控制,不仅可以将汽车舒适性提升,而且在操纵时其稳定性能也获得较大提升。近年来,汽车行业在致力于对各种最优悬架控制系统予以开发,以适应类型不一的行驶工况。在汽车尤其是高档车中,电子控制悬架系统性能越来越优越。而在电控悬架系统中有几个主要的传感器,本文以此为背景,简单阐述了汽车装置识别与检修的重要性,分析了汽车电控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并针对车高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的原理与检修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整车转弯制动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弯制动是汽车行驶中的常见工况。为了研究在该工况下对汽车控制时的各项性能,建立了整车非线性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样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制动性能;利用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技术,针对汽车在转弯制动的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对前轮转向和悬架采取联合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模糊PID控制方法能较好地改进汽车的行驶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主要类型可控悬架的原理简介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波 《汽车技术》2002,(5):14-17
悬架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一些能够根据汽车行驶的路面、工况和工荷等情况来控制自身工作状态,使汽车的整体行驶性能达到最佳的可控悬架系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发展,中对不同悬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目前悬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整车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线性控制的主动悬架和PD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集成控制器,应用遗传算法对集成控制系统的结构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经过多目标优化后的集成控制系统,既可保证车辆操纵轻便性,又显著提高了整车操纵稳定性、安全性和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一种IVECO汽车面向行驶平顺性分析的简化仿真模型,应用仿真模型对某型号IVECO汽车进行了随机不平路面输入下的汽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仿真试验研究,得出了悬架系统性能参数对汽车行驶平顺性指标一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影响规律,为确定该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的设计空间和初始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汽车行驶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轮胎磨损,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对于现代汽车而言,随着其行驶速度的提高、超低压扁平胎的使用,以及后轮独立悬架的普及,其车轮定位除车轮定位的参数值有减小或呈负值的趋势外,还由传统的前轮定位演变成当前的四轮定位,即除转向轮定位外,部分轿车还具有后轮外倾角和前束等参数,称为四轮定位。在汽车行驶中出现下列情况:直线行驶困难;前轮摇摆不定,行驶方向漂移;轮胎出现不正常磨损;更换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有关部件或汽车前部在碰撞事故后进行了维修时,需进行四轮定位的检测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