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中基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利用特征值灵敏度分析,获得影响各阶固有振动的关键转动惯量,确定共振频带附近激励时所需动力吸振器的安装位置。根据外部激励的宽频转矩模型与系统固有振动之间的关系,将振动频带切割分段,在相应频段的相应位置安装对应动力吸振器分段控制。然后对各个动力吸振器进行最优参数匹配设计,并对安装动力吸振器组的传动系统进行移频特性和固有振动能量分析,佐证减振机理。最后对安装动力吸振器组的传动系统进行瞬态振动分析,验证该方案对传动系统宽频减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被动式动力吸振器对窄频激励的减振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宽频激励的减振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对主系统无阻尼时动力吸振器进行研究,得出了PQ定点理论。前人的研究中并没有讨论动力吸振器质量和固有频率对P、Q振幅倍率的影响。文章中推导了吸振器的质量比、固有频率比对定点PQ两点振幅倍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述动力吸振器设计开发原理,并从整车开发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传动轴的噪声-振动-平顺性(NVH)进行动力吸振器的设计。通过运用Head软件中的模态测试模块来确定噪声出现的频率,针对实际噪声工况设计吸振器的参数,并利用仿真和实车道路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吸振器效果进行验证。经验证该吸振器的设计解决了NVH 问题,改善了整车的驾乘舒适性。该方法可推广应用到整车其他零件的减振开发设计中去,对整车声学开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乘用车辆乘坐舒适性、稳定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减振越来越引起企业和专业人士的注意,其中,动力吸振器备受关注。传统的动力吸振器(DVA)作为一种吸振装置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工业领域。然而,由于传统的动力吸振器有效工作频域小,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稳定性和适用范围。本文介绍探究了基于磁流变弹性体(MRE)的动力吸振器,其刚度可根据外界磁场的改变而改变,以此来改变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对外界激励频率进行追踪,达到最优吸振效果。文中介绍了动力吸振器固有频率随外界电流改变而变化的移频特性,并通过matlab建模仿真,得出其吸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动力吸振器。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对离心摆吸振器原理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创新性地提出将离心摆安装于减振器从动盘毂上,分析了离心摆吸振器的减振原理,并推导了相应的数学方程;然后,在专用台架上进行试验,测得新型大转角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接着,利用集中质量建模方法,建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与变速器齿轮敲击的振敲耦合模型和整车纵向运动与受力分析模型,对比分析带与不带离心摆吸振器的大转角减振器性能。最后,利用实车试验分析大转角扭转减振器性能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某轻型客车后驱动桥为研究对象,经CAE分析和模态试验验证表明:后桥的一阶固有频率处于该频率带范围内,后桥共振是引起振动极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该驱动桥的基本参数进行动力吸振器设计,确定动力吸振器的关键参数。对吸振器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和整车搭载试验。结果表明: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加装动力吸振器能较为显著地降低驱动桥振动,提升NVH性能。  相似文献   

7.
由双自由度模型设计了三款半轴橡胶吸振器,通过对半轴吸振器系统进行锤击激励,测得了吸振器系统在不同环境温度工况下的共振频率及系统传递率。计算分析了系统主振方向的动刚度和阻尼比特性。结果表明,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导致该半轴吸振器动刚度减小,阻尼比降低。阻尼材料为氯丁橡胶的吸振器具有比天然橡胶吸振器明显的低温敏感性。在吸振器工程设计时,应注意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CVT车型LockUp工作原理和动力吸振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某款车型的Lock Up方向盘振动问题,分别对Lock Up传递路径和方向盘共振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驱动轴和悬置入力是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考虑到驱动轴和悬置系统改动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动力吸振器进行方向盘振动控制的方法。通过优化动力吸振器参数,成功使得方向盘的振动减小到了可接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车下吊挂设备对高速列车车体弹性振动的影响,文章搭建了车体与吊挂设备的刚柔耦合垂向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比刚柔耦合模型和多刚体模型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研究了车体柔性对车辆垂向振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吊挂设备的悬挂参数,分析了不同的悬挂系统频率、悬挂系统阻尼比和悬挂质量对车体中心位置的加速度幅频特性的影响;最后,将吊挂设备视为动力吸振器,采用Jacquot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理论对悬挂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合理的选择吊挂设备的悬挂参数可以有效的抑制的车体弹性振动。  相似文献   

10.
聚胺酯泡沫塑料保险杠、空气复位液压减振保险杠、弹簧复位液压减振等保险杠,减振吸振效果较好,因而在国际上比较流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车辆在粗糙路面行驶时及传统车辆在加速过程中存在的方向盘抖动问题,采用方向盘动力吸振器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文章通过振动传递、转向管柱模态等方面的实车试验对比,证明了方向盘动力吸振器对改善方向盘抖动问题具有显著效果。同时,通过对比不同频率动力吸振器的改善效果,为方向盘动力吸振器调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斜拉桥拉索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对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性能进行了研究。数值仿真计算评估了磁流变阻尼器安装高度、外部激励、阻尼器输入电压等参数对拉索系统模态阻尼比的影响 ,结果表明磁流变阻尼器具有良好的阻尼可调特性 ,调节阻尼器的输入电压可以获得拉索系统的最佳模态阻尼比 ;现场试验表明 ,安装该阻尼器后 ,拉索系统的模态阻尼比提高 3~ 6倍 ,并存在一优化电压 ,在该电压下模态阻尼比达到最大 ;实际风雨振时的现场观测结果显示 ,磁流变阻尼器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 ;拉索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技术已在岳阳洞庭湖大桥全桥实施 ,解决了该桥的风雨振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电磁铁为作动器,设计了一种电磁式主动吸振器.为改善该类型主动吸振器电磁力的复杂非线性特性,采用有限元方法,设计了一种比例式电磁铁结构,在一定电流及动铁心行程下,使作动器的电磁力近似恒定,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最后,以简支钢板主系统搭建主动振动控制试验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电磁式主动吸振器施加主动控制后,对钢板主系统...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大跨度悬索桥长吊索风振突出的问题,以张靖皋长江大桥为背景,开展了超大跨度悬索桥长吊索涡振特性及其控制研究。基于嵌套网格技术,开展了2种直径长吊索涡振的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吊索低阶与高阶涡振响应的特性。采用减振锤作为控制措施,开展了阻尼器参数设计,并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验证了减振装置对吊索涡振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直径的吊索在单索股和双索股情况下均可能发生涡振;不同阶次模态发生涡振的位移振幅接近,但高阶涡振的加速度幅值显著增加;考虑涡振对吊索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减振锤能够有效抑制涡振响应。  相似文献   

15.
发动机曲轴动力吸振器橡胶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预估曲轴扭转振动产生应变的方法,讨论曲轴扭转振动和应变之间的关系,使用装有黏滞橡胶减振器的V型8缸非增压柴油发动机,进行了动力吸振器的橡胶应变和曲轴扭转振动的测量,从试验和计算2个方面进行了动力吸振器橡胶应变和曲轴扭转振动的分析,分别用黏性阻尼系数和磁滞阻尼系数进行了吸振器的橡胶应变和曲轴扭转振动计算.结果表明:用磁滞阻尼系数计算的动力吸振器橡胶应变比用黏性阻尼系数计算的橡胶应变更接近试验值.  相似文献   

16.
为消除轮毂电机造成电动汽车非簧载质量增加而使车辆平顺性和安全性降低的影响,根据质量转移的方法,在电动轮内安装弹簧阻尼减振系统将轮毂电机质量变成吸振器,建立11自由度电动轮车辆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轮毂电机减振系统在满足轮毂电机垂向跳动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消除轮毂电机刚性与车轮连接给车辆带来的垂向负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某封闭流线型钢箱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进行了多孔扰流板各参数如宽度、透风率、孔径对其涡振减振效果影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板平行于主梁两侧斜腹板,当各参数取值合适时,可有效地减小模型在+3度风攻角下的扭转涡振。  相似文献   

18.
斜拉索振动机理复杂且危害严重,需要采取附加阻尼技术抑制斜拉索的振动,对斜拉索的振动特性和阻尼器的减振机理进行研究总结。首先计算34座斜拉桥最长索的Scruton数,与已有的理论分析、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工程实践结论进行验证,确定了斜拉索可能发生的涡激振动、风雨振、参数共振和内共振、尾流驰振等各自对应的抑振目标阻尼参数;然后对常见阻尼器的阻尼作用机理、位移传递形式、耐久性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各种阻尼器的适用范围,并从作用机理和试验验证两方面重点介绍了杠杆质量阻尼器的减振效率的优越性;最后提出斜拉索阻尼减振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振动压路机振动轮的受力特征,应用减振支承理论,对振动轮振支承系统进行了人出了振动轮减振支承系统各刚度参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轻型客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文  吕振华 《汽车技术》1997,(9):24-26,48
动力总成的弯曲振动对汽车的振动和噪声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用模态识别技术对其轻型客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的固有特性进行了测试,设计了一阻尼式动力吸振器。通过装车试验证明,该动力吸振器对汽车动力总成的弯曲共振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