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唐双林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26(2):43-45
通过埋设测斜管和压力计对沪蓉西高速公路干沟高填石路堤的水平位移和水压力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研究了填石路堤高度和孔隙水压力、路堤水平位移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碾压遍数、沉降检测指标以及必要的防排水措施作为填石路堤稳定质量控制标;隹是成功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分析高速公路填石路堤产生沉降变形原因基础上,改进压实工艺,增加碾压功能,提高填石路堤的压实度,采用高能量冲击压实机碾压路基,能有效地提高路基整体强度,解决填石路堤的工后沉降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3.
路基的沉降控制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点和技术关键。文中依托福建泉三(泉州-三明)高速公路,通过对典型土石混填高路基断面沉降的现场监测,分析了山区高速公路土石混填地基及路堤本体的沉降特性。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填石路堤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填石路堤作为高等级公路路基的一种尝试,文中通过京福高速公路FA5标段K275+880-K275+980填石路堤试验段的施工及质量控制实践过程,介绍填石路堤施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压实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建设中对高填方路堤、路床、填挖交界路基采用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冲击碾压,在提高路基压实度及减少路堤工后沉降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粤赣高速公路通过现场试验,比较了常规压实设备BM 18T和大吨位YZTY22T的压实效果,得到了提高碾压工作效率的工艺参数和方法;同时通过对比冲击压实与大吨位压路机压实的工作效率和补强有效影响深度,确认了采用大吨位压实设备进行厚层压实和路堤压实度补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8.
填石路堤与土石路堤的施工和质量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京福国道主干线徐州东绕城调整公路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填石路堤与土石路堤的施工和质量控制方法。将填石路基摊铺层分为粗粒层和细粒层两层;引入布设测量观测点手段,对松铺厚度和压实度的判定给出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填石路堤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山区公路的发展迫切需要深化对填石路堤的压缩特性的认识,通过对填石进行现场沉降观测,采用假设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采用一定压实工艺压实后的填石层的沉降很很小,能满足其作为公路路提的力学要求和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埋设测斜管和压力计对沪蓉西高速公路干沟填石高路堤的水平位移和水压力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研究了填石路堤高度和孔隙水压力与路堤水平位移变化的规律,发现路堤水平位移变化随着填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个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呈"反S"形,且水平位移变化最大的位置,接近观测孔位高度的一半。同时发现不同层位的路堤在自重作用下大约经过90天水平变形趋于稳定。采用碾压遍数和沉降差以及必要的防排水措施作为质量控制标准是成功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高速公路路堤稳定性与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云南安楚高速公路第9合同段高填方路堤为依托工程,根据高速公路路堤修筑过程中常见情况,全面研究了高速公路路堤的稳定性与沉降变形规律,为高填方路堤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16.
以云南施(甸)孟(定)公路K38+530~+635段斜坡高填路堤边坡为例,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结合强度折减理论,分析了原设计路基的沉降变形与稳定性,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原设计路基的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值要求。采取相同计算方法,分别对线形进行调整及边坡优化,对不施加格栅加固和施加格栅加固的路基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斜坡高填路堤破坏主要表现为,当边坡失稳达到临界状态时,与地表面接触的路基坡顶的填料首先达到塑性变形破坏;当路堤稳定性不足时,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优化路堤边坡设计,提高路 相似文献
17.
依托西南地区某公路改扩建工程,采用强度折减法基于有限元软件将加筋土路堤髙边坡和素填土路堤高边坡分层施工过程的稳定性演化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对加筋土路堤高边坡设计的一些建议。对于路堤稳定性分析,无论计算所得最大塑性应变和最大位移所在的位置和大小如何,以计算终止时的折减系数作为稳定安全系数基本是可行的。采用素填土构筑高填方路堤.三种坡比方案(1:1.5,1:1和1:0.58)均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需要对填筑坡体采取加固措施。采用TDGD200土工格栅,竖向间隔2m满铺布置,在没有坡脚加强措施的情况下适中的坡比(1:1)相比较大(1:0.58)和较小(1.1.5)坡比的填筑方案效果更好。最后基于优化方案分析了道路交通荷载对高填方路堤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道路交通荷载对加筋土路堤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