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铁道车辆》2021,(1):I0001-I0001
科技赋能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发展,铁路移动装备的技术发展以及北斗卫星、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为在智能铁路总体建设中实现铁路车辆智能化开拓了广阔空间,为科技赋能铁路移动装备、构建现代化智能铁路运输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伯施在文章中回顾了铁路移动装备智能化的发展,展望了未来高速交通技术的趋势:新一代高速列车、高速磁浮列车、高速管道运输是未來高速交通技术重点发展的3个领域,文章还给出了我国铁路运输和移动装备的最新数据,展示了新型智能铁路移动装备及其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以车辆装备为核心的复杂大系统。在历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轨道交通装备始终走在科技革命的最前沿,推动着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文章从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轨道交通在智轨快运系统、重载机车智能驾驶和智能运维等领域开展的智能化应用初步探索和实践,以及轨道交通在运输安全与高效方面的提升。最后,从单体智能、群体智能和系统智能3个维度对轨道交通未来的智能形态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铁路的深化改革,对铁路轨道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是契机,也是挑战。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未来10年将是轨道交通领域发展高峰期、运营成熟期的关键时期。面对契机和挑战,剖析了铁路轨道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在探索和实践中引入ERP信息化管理、TOC约束理论、T型管理模式等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从生产计划、生产调度信息管理、过程控制等方面介绍了现代化管理的提升及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智能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铁路应用数据大容量传输、计算处理的实时性、安全性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章研究移动边缘计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框架,分析其关键技术、应用场景;针对铁路MEC业务需求,总结MEC在智能运营、智能装备、智能建造场景下的应用方案;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MEC未来发展的技术趋势,为提升铁路智能化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机车车辆工艺》2009,(2):I0004-I0004
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中国北车集团西安车辆厂股份制改制而来.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辖的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公司始建于1938年,迄今已发展成为中国铁路货车制造,铁路货车修理,铁路客车修理、铁路车辆配件制造及国内唯一拥有铁路罐车设计,制造主导权的国有大型企业。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古都西安西郊.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我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电气化铁路的技术进步.“中国铁路电气化技术装备交流大会及产品展示会”与铁道部召开的“全路供电维修装备管理会议”同期举办。本次大会由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中国铁道学会安全委受会、西南交通大学、《世界轨道交通》杂志共同主办。中国铁道学会.铁道部运输局供电部.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轨道交通及装备技术飞速发展 ,与国外的合作也更加密切。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最新进展 ,适应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趋势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于 2 0 0 4年 10月 12日— 14日举办了国际铁路与轨道交通专家讲学周活动 ,邀请了德国、法国  相似文献   

8.
对铁路电务系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结合一系列铁路电务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和国家交通领域战略发展要求,阐述智能电务的必要性及其发展趋势;提出铁路智能电务系统解决方案,论述其定义和总体架构,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5个智能技术层面,分析现代铁路通信系统和信号系统的智能化方式,以及四大典型业务框架和五大应用场景,为提升铁路电务系统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铁路移动装备购置投融资改革对采购模式的影响,分析了移动装备采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更好地实施移动装备采购的对策,为新形势下铁路移动装备采购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轨道交通装备检验检测与认证的定义和功能。依据欧盟指令2008/57/EC,简述了欧洲铁路互通性技术法规体系,介绍了标准规范建立的过程。基于法规要求从互操作性部件和子系统两个方面分析了轨道交通装备的认证方法和程序。对国外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在轨道交通领域内的服务内容和运作要求进行了归纳,阐述了第三方检测与认证制度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对铁路智能化和未来演进,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不能满足智能铁路大容量数据传输,铁路亟需新一代移动通信支撑。5G技术可全面推进铁路通信技术换代升级,但对于数量庞大、高速移动用户,时速350 km上行多普勒频偏高于2 kHz,如不能有效预估并补偿,系统解调性能会严重恶化。针对5G移动通信在智能铁路的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其业务指标;提出了智能铁路5G移动通信整体架构;并对区间、隧道、室内覆盖组网进行了规划,描述了多普勒频偏原理并给出了频偏补偿方法,这可为实现智能铁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速铁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设备运维管理现状,参照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TIL)规范,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研究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运维综合管理平台,着重介绍智能运维综合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13.
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是铁路运输重要的行车安全设备。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联锁、闭塞、列控、TDCS/CTC等信号设备日益现代化,监测信息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既有微机监测系统的功能亟待发展与提高。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智能分析功能应运而生,使微机监测系统功能从单纯的"仪表测试"转向"诊断维护",为铁路信号设备实施"状态修"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推进智能铁路的建设.对中国目前承建的境外铁路建设与运营维护管理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铁路智能化趋势及现有智能化技术,提出适用于境外铁路项目的智能化系统方案,以数据中心为支撑,涵盖建造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维智能化;描述境外铁路项目智能化系统的总...  相似文献   

15.
为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智能高速铁路的建设及运营维护需求,更好地与智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架构相协调,文章分析我国高速铁路主要信号系统的智能化、一体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智能高速铁路1.0技术体系架构》中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中与信号系统相关的内容,对我国高速铁路主要信号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体系架构标准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信号系统一体化方案更好地与智能高铁技术体系架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目前铁路客运发展趋势和旅客服务需求,提出将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应用于铁路旅客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概述多功能旅客服务机器人架构、应用服务场景设计,总结其实现中所采用的自主导航定位、降噪、既有设施设备物联等关键技术.多功能旅客服务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触控交互、远程控制等多种控制交互方式,结合铁路既有固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7.
铁路工程建设物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的模式,研究铁路建设期间各参建单位对于物资供应进度、物资供应质量、现场验收情况、物资使用追溯等方面的信息化监管问题。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实现计划提报和物资供应的智能预警;应用移动手持终端、GPS定位技术和影像资料文件上传功能,加强现场物资验收检测质量管理。系统上线运行的结果表明,物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大数据、移动办公和GPS定位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提高计划编制的合理性及准确性,降低施工现场的管理难度,有效监管现场人员到场情况,提高物资的验收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铁路货车制动技术快速发展,新型控制阀不断涌现,列车编组辆数不断增加,传统的列车制动性能试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探索列车制动性能智能化试验方法及装备,是提升试验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与实物试验台相结合的列车制动性能半实物仿真试验新思路.介绍了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法及技术方...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铁路建造技术日益先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铁路建造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BIM技术促进了中国铁路建造模式的革新和转变。在对国内外智能建造发展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深化铁路工程智能建造的内涵和特征,结合工程实践形成铁路工程智能建造7大技术支撑体系,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介绍工程设计及仿真、工厂化加工、精密测控、自动化安装、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等应用实践,提出BIM技术在智能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为BIM技术在铁路智能建造过程中的深化应用,推进铁路建造过程的精益、智慧、高效、绿色协同发展,进而提升铁路建造技术,提高铁路建造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进步和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个新动向也对通信信号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数字、无线、宽带、绿色的通信系统和智能、远程、监控、实时的信号系统其复杂程度呈指数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