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边坡地质灾害又是其中主要类型之一。边坡灾害所引发崩塌、滑坡等成为了阻断交通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地震所引发的边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对震区道路边坡地质灾害进行大量、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分析总结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的分布特征、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边坡动力破坏的主要类型以及边坡地质灾害对公路基础设施的影响,并提出了震后公路边坡病害的防治对策建议,以期在今后几年的公路灾后重建过程中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永勤  王鹏  李琛  尉学勇  闫肖楠 《公路工程》2024,(1):112-117+130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黄土地区传统路基工程设计理念和防护结构已经不起极端天气的检验。以“2021年10月山西省极端暴雨天气”诱发黄土地区公路地质灾害为例,对临汾地区G209线(南北向)和G341线(东西向)走廊带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致灾机理,探析了极端天气、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公路走廊带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黄土沟壑区灾害多样,黄土残塬及梁峁区灾害种类单一,主要以路基塌陷为主;受降水量不同影响,南北向G209线较东西向G341线沿线灾害更为发育,灾害密度分别为0.6、0.4处/km;灾害发育密度显现出从沟壑坡脚—黄土梁峁—黄土残塬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G209线崩塌灾害多发,G341线路基塌陷发育,并且灾害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极端强降雨为本次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此外,针对临汾黄土地区灾害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公路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路》2017,(3)
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中心,对周边G318、G109和S202等3条重要生命线工程进行了累计282km野外地质调查,主要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分别占60%、24%和16%。其中崩塌主要沿G318分布,以滑移式、倾倒式和错断式为主;泥石流沿G109和G318分布较多,以暴雨型的沟谷泥石流为主;不稳定斜坡数量相对较少,以公路切坡形成的不稳定斜坡为主。同时也常见溜砂坡、碎屑流和坡面滑塌现象。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群发性和集中诱发特征,且极易由一种灾害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层岩性和人类活动是导致调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众多,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定量评价已成为热点问题。根据湖南永(州)-蓝(山)高速沿线地质灾害的概况,确定了灾害的主要类型,选出灾害发生的5个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沿线7个灾害点为评价对象,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建立了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灾害评价模型,经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将灾害的危险性分为5个灰度等级,并赋值作为各分项指标的灰域。结合灾害点实际观测值,通过对数值计算得到的灾害点各项指标的综合聚类系数和熵值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危险度等级。该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对公路边坡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路线走向与边坡地层走向的关系、边坡外部形态、坡体结构和岩土体性质等因素对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类型的影响,提出了以"影响因素叠加识别方法"为核心的山区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快速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6.
岩溶隧道灾害案例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地质灾害,通过收集160个岩溶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灾害类型、灾害后果与灾害发生原因等内容,建立了岩溶隧道灾害案例数据库。根据案例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岩溶隧道发生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灾害的频次统计结果,并对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频次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层产状等工程地质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与人为诱发因素与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统计关系,探讨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致灾因素的层次关系,其可为岩溶隧道施工前风险评估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铁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路建设项目受地质灾害影响很大,在项目建设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评估过程中,只有对灾害类型、规模、影响范围、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作出准确的评估,其结论才能成为以后拟建项目后续工作的科学依据.文章以一改建铁路项目为例,探讨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危害,灾害的超前识别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公路地质灾害灾前识别的目的和原则;运用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方法,从孕灾环境、灾变迹象、设计施工影响等方面,研究了崩塌、滑坡类公路地质灾害的易发路段及其识别方法,提出了识别判据(其中崩塌灾害的识别判据8条,滑坡类灾害识别判据9条),使潜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识别成为可能,可以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使公路地质灾害治理更加主动和超前。通过工程实例应用,表明该文的灾前识别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GZ40公路安康至紫阳段为例,在收集野外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区环境地质背景及地质灾害类型及成灾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相对权重,建立模糊关系矩阵,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评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估结果,研究路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不等,主要以危险性轻度为主。危险性中等级及高危险等级区段主要分布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性斜坡等灾害分布密集带和沟谷地带。  相似文献   

10.
谭超  田述军  李铭杨 《公路》2021,66(6):214-221
受九寨沟Ms7.0地震影响,地震直接触发和潜在的地质灾害已经频繁破坏或堵断公路,这种影响将长期存在,对游客前往景区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制约景区旅游业恢复和发展的重要"瓶颈"。以斜坡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对比分析地震前、后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各路段危险性,研究其对不同方向游客到达景区通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后灾害点数量以及灾害点密度比均随易发性等级的提高逐渐增大,高易发区地震前、后分别为低易发区的9倍和27倍,符合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划分原则;(2)因距离震中近、地震烈度高、地形陡峭,震后76%的灾害点和新增的高危险公里路段单元主要分布在路段6、7、8、9、10,震后成都方向、甘南方向至景区的路段组以及景区内部路段危险性大幅提高,会对游客到达景区通达性产生较大影响;(3)针对不同路段及路段组地震前、后危险性变化对景区客流的影响,提出了防、治、建等对策与建议,为震后九寨沟区域交通规划和旅游业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