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促进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施配置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综合考虑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施配置的影响因素,从高效性、可靠性、舒适性、经济性、安全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为了减少专家主观偏好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基于组合数的有序加权平均C-OWA算子对专家打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进行案例分析以验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能够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整体效益,降低换乘站压力,提升旅客服务水平。针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形式,本文提出城轨单向贯通、市域单向贯通以及双向贯通三种贯通运营模式并分析。考虑线网性能、服务水平、投资成本、运营组织四种影响因素,基于熵权-Topsis法,建立多时段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模式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重庆市市域铁路江跳线与轨道交通五号线为案例,利用三种不同分布特征的客流进行研究,综合得出优选模式为市域单向贯通模式,与实际情况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多种制式轨道交通贯通运营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戎  汤慧  程银浩 《综合运输》2022,(2):122-125+137
上海市域铁路网包括新建市域铁路和利用既有铁路改建的市域铁路,根据上海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都市圈城际铁路的融合发展情况,从线网规划、客流特征、票务系统等方面梳理多层次轨道交通方式间换乘的影响因素,并以上海市域铁路为主体,分析其与其他轨道交通方式间换乘的特点及方式。最后以机场联络线为例,总结机场联络线各站换乘情况,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流特点提出相应的客流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一体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传统特大城市向现代大都市区转型顺利与否。行政边界已成为高效通勤系统的主要障碍。必须尽快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重点转到通勤铁路上,特别要重视从东到南几个方向跨市域通勤铁路对构建大都市区时空形态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市域快轨与地铁的衔接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市域快轨的发展以及整个线网的运营效果和服务水平。本文首先对市域快轨与地铁的衔接模式进行定义和分类,然后从服务水平、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三方面,根据市域快轨与地铁的技术特征和不同开行方案对影响衔接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市域快轨和地铁系统衔接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瓶颈识别与优化问题。首先,分换乘方向确定了基于乘客换乘需求的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建立了用于评价换乘站换乘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其次,采用Anylogic仿真动态模拟乘客在车站的换乘过程,根据仿真结果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换乘站的换乘服务水平,识别换乘站的能力瓶颈;最后,以犀浦站为例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犀浦站的能力瓶颈是检票闸机、铁路售票机及铁路实名制验票机。仿真结果表明,该能力瓶颈识别方法对换乘站设备布局及流线组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旭 《综合运输》2023,(2):55-59+99
市域铁路是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郑州为例进行研究。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研究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可行性并提出新建线路规划方案。利用“点、线、面”分析法,依据国土空间格局、交通出行需求识别廊道,依据功能节点、客流节点锚定节点,提出市域铁路网规划方案:构建“十字主轴、象限放射、外围加强”的市域铁路网,由K1线(枢纽连接线)、K2线(文化旅游线)、K3线(科创产业线)3条穿心线路组成,预留向周边城市延伸的可能性。该方案采用“穿心式”布局模式,考虑与既有城际贯通,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覆盖城市核心板块、构建“1h”通勤圈、推进“四网融合”、盘活既有铁路资产、促进TOD开发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市域铁路线路敷设方式比选是市域铁路设计重点之一。本文结合市域铁路建设条件和工程特点,以温州市域铁路南洋大道段线路为例,对地下线和高架线路敷设方式进行了综合比选研究,总结市域铁路线路敷设控制要点,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客流需求与运能供给的协调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实现客流需求与运能供给的协调匹配为目标,综述分析了网络化条件下高速铁路、既有传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客流需求特征与运能供给特征,构建了面向乘客的轨道交通系统服务质量框架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客流需求与运能供给协调匹配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市域铁路在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中公益性、服务性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其运营收入难以弥补运营成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交通部、国家铁路局和国铁集团颁布的《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函〔2020〕116号)明确指出:坚持市域铁路运营公共交通服务属性,地方政府应对市域铁路作出规范性、制度性补贴安排.  相似文献   

11.
陈华  唐明辉  刘锐  刘昊  于丹 《综合运输》2022,(2):43-48+115
为把控浙江省域内合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统一运营管理,面向多制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组织架构亟需建立。本文从浙江省轨道交通发展战略出发,分阶段开展组织架构设计,稳步提升自主运营管理能力,有效集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第一阶段,战略目标为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运营管理职能,采用按线路设立运营公司的方案。第二阶段,考虑与自主运营地方铁路二十余年的铁路公司合并统一运营管理,同时进行资产剥离,充分吸收合资铁路运营管理经验。第三阶段,整合全省合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组建平台公司,采用专业集中管理、运营分段管理的方案,实现多制式轨道交通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2.
说到京津冀的"轨道交通",离不开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河北省打通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此外,在"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公路联通达到了46条.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概念。在此基础上阐述沪宁城际铁路的概况,从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重点分析了区域内部分城市的轨道规划建设,提出了沪宁城际铁路与区域内城市轨道衔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以英国铁路发展为例,在对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发展经验,主要包括铁路站场高密度布局,并深入城市中心城区;综合开发,站城一体;人本尺度设计,多方式无缝衔接;信息开放共享基础扎实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我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启示,包括应当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市域(郊)铁路作为建设投资的重点方向、高度重视跨行政区域发展的组织协调等。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范围内的交通出行需求,沈阳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在分析市域交通出行特征和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自下而上的分层规划技术方法,建立了市域分级道路网系统、市域分级公交网系统、市域公交枢纽系统,并提出市域交通一体化的实施策略,将规划成果纳入城市建设项目库中。实践表明,自下而上的分层规划设计方法不仅能实现市域交通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更能保证市域交通规划成果的逐层实施。规划研究成果和方法将为沈阳市域其它基础设施规划和其它城市的同类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借助实物期权思想分析市域铁路项目价值随时间变化情况。将市域铁路项目价值分为运营效益、社会效益、运营成本和建设成本四个部分,利用几何布朗运动模拟运营效益和建设成本随时间变动情况,"有-无法"和集聚效应求解社会效益,运营成本按物价上涨率计量。认为市域铁路社会效益应分为通勤类市域铁路和旅游类市域铁路分开计量。最终在案例中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求解市域铁路建设时机。  相似文献   

17.
宜宾市作为内昆铁路的主要枢纽节点,具备较好的既有普速铁路资源,且同时面临过江通道能力紧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宜宾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内昆铁路及宜珙支线的改建思路和方案,制定契合宜宾市域客流出行特点的市域列车开行方案。本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普适性,为同类型中小城市发展市域郊铁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在新形势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虽然广东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快速发展,但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铁路仍是发展中的短板。"十三五"期间,广东省需要继续加快铁路建设,发挥铁路比较优势和骨干作用,构建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珠三角城际铁路为突破口,推动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城际铁路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需求日益迫切。本文在对市域(郊)铁路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出行需求、服务功能、综合网络视角分析市域(郊)铁路规划布局中的重点,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指导今后各大城市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布局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杨智杰 《综合运输》2013,(10):48-55
在调查分析国外典型城市市域轨道交通网与市区轨道交通网衔接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得到了三类典型的衔接模式,并研究提出了各类衔接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