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立交接地匝道接地位置的选择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匝道甚至立交的通行效果.针对此问题,结合昆明二环石闸立交接地匝道设置工程实例,首先,对平交口进口道及出口道的匝道位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确定接地匝道离地面平交口的最小距离.然后,对如何合理布置匝道口在道路横断面上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对匝道口在横断面上靠左、靠中、靠右设置分别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接地匝道的接地位置对匝道的通行效果影响很大,接地匝道的匝道口应与地面平交口保持一定距离,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将接地匝道口布置在道路横断面中最合适的位置.从工程实例的效果看,匝道通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内外对于匝道横断面及其各组成部分宽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对我国运营车辆进行调研,提出了不同车型的分类标准,结合我国当前常见车型对规范中车型尺寸进行了修正。在选定小客车与大型车代表车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横断面宽度影响模型,使用被多国规范所采纳的斯特拉霍夫经验公式和波良可夫经验公式对不同车型专用匝道车道的宽度进行了计算,并提出了相应的匝道车道宽度推荐值。基于驾驶员心理特性和停车视距的因素,在考虑侧向余宽、车身宽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满足驾驶人停车视距需要的不同圆曲线半径对应的匝道侧向净距值计算模型。结合匝道车道设计宽度,提出了左侧硬路肩宽度推荐值。从硬路肩紧急停车的功能出发,建立了满足紧急停车需求的匝道右侧硬路肩宽度计算模型,提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的右侧硬路肩宽度推荐值。根据车辆的转向和转动半径,建立了车辆行驶轨迹的几何模型。以大型车宽度为最不利条件,在车辆转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圆曲线设计半径和匝道车道数计算了匝道加宽位置和加宽值宽。根据驾驶员视点位置和车辆运行特征建立了曲线内侧车道视距计算模型,从而得到了不同设计速度的侧向余宽。综合考虑匝道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研究结果,提出了匝道总体断面宽度推荐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经济及物流交通的迅猛发展,符合高速公路通行规定的超宽、超长货车越来越多,导致已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圆曲线路段因路面加宽不足而出现较多交通事故,但相关规范对匝道养护车辆停靠的需求考虑较少。为了保证匝道养护车辆停靠及养护人员作业安全,有些省单车道匝道宽度取值采用了考虑超车之需的规定值,但由于采用单车道出入口,也造成匝道设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通过对匝道圆曲线路段路面加宽及横断面组成的研究,提出了上述路段路面加宽满足公路养护需要及货车列车车型通行条件的设计方案,并对已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圆曲线路段单车道匝道加宽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对新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横断面组成及宽度值提出了建议。认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长度总体较短,可考虑统一采用10.5 m宽度及相应的匝道宽度组成。通过对已按超车之需规定建成的互通式立交交通现状调查及安全性分析,认为采用超车之需规定在双车道匝道变为单车道匝道的过程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且受匝道终点为单车道的限制,通行能力提高有限。建议新建互通式立交尽量不考虑超车之需的设计方案,并对既有互通式立交提出了改善连接单出入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浦东国际机场北通道新建工程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上海浦东机场北通道工程的建设背景、主要技术标准、工程总体方案及平、纵线形设计与横断面布置,对道路路基路面、交叉口设计、匝道形式、桥梁工程、排水工程及附属工程进行了详细论述,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亮 《公路与汽运》2014,(5):136-139
为了优化设计高架快速路平行式匝道与地面平交口衔接,文中分析了常见的高架快速路及平行式匝道横断面布置形式,并从出口匝道的位置、交叉口进口道的功能以及匝道坡脚至停车线的距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理念;从渐变标线段Lt1渐变交织段Lt2展宽段Ld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匝道坡脚至停车线的距离计算方法,并对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匝道曲线路段停车视距要求,采用二维停车视距计算方法(横净距法),在考虑匝道所有横断面和路基类型的情况下,分别计算了大小型车在不同设计条件下的横净距数值,以及满足不同设计速度停车视距要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值。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基于横净距计算对应最小圆曲线半径较规范规定值更为严格;大货车占比较高时,基于横净距计算对应最小圆曲线半径较以通行小型车为主的情况更为严格;在进行匝道圆曲线设计时,应在匝道圆曲线半径满足规范规定的情况下,可采用基于横净距计算对应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值。  相似文献   

7.
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和连接部CAD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特点与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路幅组件模板模型和边坡组边模型及其数据结构,将连接部划分为5个计算区域,建立了连接部曲面模型并提供了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这些模板及公式可提高立交CAD软件的适应性和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8.
施轶峰  陈康俊  张延军 《公路》2011,(8):124-128
通过对国内外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速度取值的分析对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惯例,针对匝道设计速度与互通式立交类型和匝道形式的对应关系,通过计算分析进行研究,提出匝道设计速度与互通交叉类别和匝道形式、主线设计速度取值的关系,据此提出了匝道设计速度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互通立交匝道纵面设计的总体原则,针对互通立交匝道设计综合性高、平面与纵面间相互影响、匝道与匝道间相互制约等特点,对匝道纵断面设计、纵断面拉坡顺序、超高设计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通式立交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匝道设计,而匝道设计的关键是出入口的平、纵面接线设计。文章通过设计实例,详细介绍了习惯设计法和流行设计法2种匝道平面接线设计方法,对匝道纵面接线设计方法分别介绍了合成坡度法和平均坡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