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某湖底隧道敞开段C30清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评价清水混凝土的外观质量,研究分析了砂率、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等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该隧道清水混凝土的基础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砂率、提高胶凝材料用量以及双掺矿物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2.
大型沉管隧道混凝土管段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沉管法施工的隧道,混凝土管段裂缝控制是一个关系到隧道安全性、耐久性、水密性的重要课题.结合工程特点,通过试验来选择材料及最优的混凝土配比,采取及时有效的养护措施可保证混凝土质量;埋设冷却系统可有效减少水化热,并可以加大混凝土早期的温降幅度,以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率;环境温度对混凝土表面温度、升降温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温度变化混凝土温度也明显波动;养护工艺对混凝土的温峰、升降温速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强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广高强混凝土是未来桥梁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强混凝土的设计必须从原材料进行分析,原材料的性质决定高强混凝土的发展之路,合理的配合比是高强混凝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多孔介质渗流力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水在混凝土中的渗流规律,通过试验测定了混凝土的渗透系数和启动压力梯度,并结合非Darcy渗流理论分析了水在混凝土内渗透深度和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渗透系数极低;水在渗透过程中存在一个平衡深度;隧道混凝土可以达到较高的抗渗等级,而抗渗等级法不适合评价高强混凝土.通过研究,提出抗收缩能力才应是防水混凝土的关键问题所在,并希望在今后的防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以大跨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为例,首先对其稳定性问题作了阐述;然后,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结合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工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荷载分布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最后得出与该桥稳定性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沉管隧道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探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生物岛一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管段混凝土配合比系列试验,重点通过基准试配及优化调整等措施对配合比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段混凝土的各种控制参数完全能够满足设计、施工工艺的要求,对我国今后类似沉管隧道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隧道工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影响着隧道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整个阶段.为了保证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经济及其他问题,研究围岩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文章以广西某地隧道工程为依托,运用MIDAS/GTS软件,基于应力应变假设条件,对开挖后隧道三维及衬砌二维受力和位移进行分析,得出隧道围岩稳定性计算值与实测值的...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市苏州河蕴藻浜垃圾转运码头及配套工程的应急仓基础工程混凝土温度控制结果为依据,同现场测试数据与计算相结合,得出混凝土温升的规律以及防止裂缝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是由水、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等六大原料组成.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硬化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原材料质量.同时因原材料质量变化,如粉煤灰细度、需水量比变化,外加剂减水率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并没有通用的固定的配合比,因此原材料的检测是试验室的日常工作,是确定配合比的依据,是生产控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钢纤维混凝土在盾构隧道衬砌管片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盾构法施工中长期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管片存在一些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从技术角度和经济角度分析了采用钢纤维混凝土管片的优越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一整套的研究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1.
开挖工况对偏压连拱隧道结构及上覆山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开挖工况下地形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及主体结构的应力场、位移场、破坏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开挖工况对隧道上覆山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先开挖浅埋侧隧道时,围岩、结构及上覆山体稳定性都要优于先开挖深埋侧隧道的方式,其计算结果可为同类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湾地区的环境条件对沉管隧道的建设方案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建设方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确定建设方案时需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应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条件。文章结合海湾地区的特点,着重分析了海湾沉管隧道的建设条件和环境影响,提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和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土连拱隧道两主洞开挖面合理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隧道由于受地形及展线限制,一些较短的隧道常常选用连拱结构型式。通过黄土连拱隧道的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左洞施工后,右洞施工对左洞的影响规律。对于本工程,黄土连拱隧道的两洞开挖面的合理距离为30 m。推广而言,对于黄土连拱隧道,两洞的开挖距离应为单洞跨度的3倍。  相似文献   

14.
公路隧道纵向送排式通风竖井数量及其间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纵向通风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长大隧道采用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这种通风方式首先要确定竖井的数量及其间距。文章根据隧道内通风时对于断面风速的限制要求,提出了相同坡度下长大隧道竖井数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隧道路面坡度对于竖井间距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坡度下隧道长度的折算方法及竖井间距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实例分析,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在长大隧道的相关设计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平面刀盘上盘形滚刀磨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秦岭隧道出口TBM施工工程实践表明,TBM刀具的检查、更换和刀盘维修时间约占施工时间的三分之一,其刀具费用约占工程建设费用的三分之一,其中刀刃磨损数量约占刀具消耗量的80%,因此,进行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平面刀盘上刀具磨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TBM刀具位移的基础上,提出了刀具的侧滑磨损系数、侵深磨损系数和滚动磨损系数及其计算方法,探讨了三方向位移对刀具磨损的影响,建立了TBM刀盘上正刀和过渡滚刀破岩刃上破岩点弧长的计算公式,并将破岩刃破岩点弧长与刀具磨损量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双车道公路盾构隧道为例,设计了三种不同分块型式的管片结构,并采用梁-弹簧模型模拟装配式管片结构,借助于有限元法分析了在不同拼装方式下管片结构的力学特性;通过对内力和变形的分析比较,并综合考虑设计、施工及其造价等因素,认为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的管片结构宜采用10块分块型式;管片结构的正负弯矩值相差很大,故宜将内外两侧的钢筋分开进行配筋设计。  相似文献   

17.
齐岳山隧道进口背斜地段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与治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齐岳山隧道全长10 528 m,是在建铁路宜万线第三长隧道,隧道进口采取反坡施工。在进口齐岳山背斜地段施工过程中,先后揭示了6个大型岩溶,充填物有水、淤泥、粘土和块石土等多种,水量、水压不等。根据充填介质和工程及水文地质特征,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释放、排泄、注浆等不同措施,使不同类型的岩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轴对称解对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渗流理论推导了隧道衬砌水压力的轴对称解,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轴对称解对不同形状隧道断面与浅埋隧道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轴对称解适用于非圆形隧道断面衬砌水压力的估算;隧道断面形状对衬砌水压力折减系数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其影响大小主要由衬砌与围岩的渗透系数比值决定.对于浅埋低水头隧道,用轴对称解计算的毛洞流量Qm与数值解比较,其误差较大,最大误差为36.5%;但用来计算衬砌水压力p1以及衬砌后水流量Q1时,误差相对较小,最大误差为6.3%,特别是利用轴对称解得出的衬砌水压力值与利用数值解得出的衬砌水压力特征值最大误差仅为3.4%.  相似文献   

19.
降雨入渗对浅埋偏压隧道及其支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渗流-应力耦合方法对浅埋偏压隧道在降雨入渗情况下的稳定性做了三维数值分析.模拟了隧道的开挖、锚杆支护和衬砌支护过程,以及完工后长期降雨对隧道及其支护系统的影响.锚杆使用杆单元模拟,采用杆单元埋入实体单元技术,简化了有限元建模过程.计算模型对隧道有无排水系统的情况作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排水条件下,降雨入渗将使隧道衬砌的最大弯矩增加近1倍,锚杆上的最大轴力增加近20%;而在排水条件下,衬砌和锚杆上的力学行为和降雨前相比,并无明显变化.因此,隧道排水系统的合理设置,对于降雨期间的隧道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铁下穿既有线和扩大基础桥梁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铁六号线朝阳门—东大桥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地铁二号线朝阳门站和二环主路朝阳门桥施工,工程难度极大,施工安全控制极为重要。为研究新建隧道施工过程对围岩与既有结构的影响,保证施工期间既有结构的安全使用、有效控制地表沉降,针对本工程拟定了不同施工方案并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GTS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分析其对围岩与下穿建筑物的变形控制效果。依据既有结构沉降控制标准,最终提出采用新建隧道与既有车站零距离刚对刚接触、自隧道两侧同时开挖、在既有车站两侧同时施做水平旋喷桩的方案。该方案将为六号线下穿既有车站和扩大基础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