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西部某千枚岩软岩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施工工法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针对不同施工工法的围岩应力、洞周位移、初期支护受力状况进行对比,进而提出了合理的施工工法.研究结果表明:CD法施工较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和上下台阶法对围岩的稳定更为有利,但其初衬和临时竖撑的连接质量是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应予以重点关注;上下台阶法和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差别不大.建议围岩施工以上下台阶法为主,当遇到特殊地质情况需要加强衬砌,此时建议采用CD法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  相似文献   

2.
结合本工程特点和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对于软弱、松散的地层中修建浅埋暗挖隧道的几种主要施工方法,如正台阶法、上半断面临时闭合法、CD工法、CRD工法、双侧壁导坑工法等,在控制地面沉降和确保施工安全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建立隧道三维施工开挖模型,决定采用双侧壁导坑工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软弱围岩条件下的大断面小净距隧道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及步骤时的力学响应研究,针对双侧壁导坑法、CD法、上下台阶法等几种施工方法对围岩变形、地表沉降、围岩应力、围岩稳定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适合软弱围岩条件下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的合理施工方法。对双侧壁导坑法采用不同的施工过程,分析比较确定出合理的施工程序。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结合浙赣铁路罗家里隧道的施工经验,详细介绍了双侧壁导坑法在双线超高大跨浅埋隧道中的应用。通过双侧壁导坑施工方法减小了隧道一次性开挖断面,并结合围岩变形的量测结果,加强支护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软弱地层条件下隧道围岩竖、侧向应力过大的难题,保证了施工安全,满足了工期要求。  相似文献   

5.
依托兰新第二双线西宁隧道工程,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特征,开展高速铁路大跨度浅埋隧道通过市区富水黄土、砂卵石、泥岩、石膏岩、芒硝等特殊地层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针对特殊湿陷性黄土,选取旋喷桩对其进行加固,再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和优化双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通过详细分析施工的技术参数和步骤,并结合现场监控数据,保证了西宁隧道安全、快速施工,该技术对以后同类隧道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托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歇台子站地下工程,借助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围岩-结构数值模型,分析了城市深埋特大断面(492.84 m2)隧道结构采用三种分部开挖法所引起的隧道围岩变形和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台阶法和交叉中隔墙法施工所产生的拱顶沉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所产生的拱顶沉降比其他两种方案小;台阶法与交叉中隔墙法仰拱隆起变化趋势稍有差异,但最终值接近,双侧壁导坑法所产生的仰拱隆起最小。实践中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后隧道围岩位移较小,整体结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7.
段亚刚 《科技交流》2009,39(4):78-81
结合某人防工程并行隧道洞口段建设中围岩稳定问题,以开挖过程中对周围岩体的扰动破坏面积最小、产生的最大位移最小作为优化准则,采用FLAC3D程序对预留核心土法、CD法、中隔壁法(CRD)和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导坑法五种开挖方案进行了施工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以不同方法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塑性区体积作为考察指标,分析比较得出了最优的开挖方案,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台阶法等,本文依托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对三种常用工法的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初期支护下沉收敛、地表沉降的监测,对比分析各种工法的优缺点,提出适用于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安全快速的开挖方法。研究结论:(1)在三台阶七步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中,初期支护在施作二次衬砌前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3、1.4、2.6,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临时支护安全系数最小值为1.2、1.9,均能保证施工阶段的安全;(2)地表沉降值和黄土性质关联性更强,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和CRD法开挖,地表沉降值均在10 cm以上,双侧壁导坑法可将地表沉降值控制在5 cm以内;(3)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无特殊情况下宜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4)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断面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在建或规划建设的浅埋地铁隧道(埋深一般为10~20 m),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在典型断面和支护形式、埋深15 m条件下,对Ⅴ级围岩地铁区间隧道5种常用工法的围岩应力及位移、初期支护应力以及隧道施工诱发的地表沉降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单侧壁导坑法的净空收敛最小,三台阶加临时仰拱法的水平收敛最小,分别为上下台阶法的0. 7倍和0. 6倍;三台阶加临时仰拱法、单侧壁导坑法的地表最大沉降为上下台阶法的0. 7倍;上下台阶加临时仰拱法的净空收敛、地表沉降为上下台阶留核心法的0. 9倍;就控制地表沉降、围岩应力及变形而言,单侧壁导坑和三台阶加临时仰拱法没有明显差异,明显优于上下台阶、上下台阶留核心土或加临时仰拱法,上下台阶加临时仰拱优于上下台阶留核心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在西部地区的大力发展,铁路隧道经常需要穿越不同岩性接触带地层。隧道在穿越不同岩性接触带的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围岩塌方、变形过大、支护开裂等问题。以银西高铁贾塬隧道穿越不同岩性接触带为研究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隧道分别采用三台阶法,三台阶七步法,三台阶核心土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穿越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分析4种工况下围岩位移、围岩应力和支护应力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比选出最优工法。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穿越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时,上下两种地层围岩位移相差较大;采用不同工法施工时,围岩应力和支护应力分布规律不同;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和三台阶七步法能够有效控制围岩位移;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和三台阶七步法施工时支护受力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